[摘 要]当前,我国产业发展存在较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产业结构调整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要义。一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深受产业环境条件的影响,2008年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我国产业的发展和结构的调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在后危机时代条件下,分析了国际产业环境和国内产业环境中制约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环境;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1. 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1-0110-03
1 引 言
当前,中国经济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用工荒”现象所表现出来的就业矛盾充分体现了我国产业结构失衡及需要实时做出调整的现状。中共中央制定并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表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成为我国今后经济发展过程中一项居于核心地位的任务。相关研究显示,产业结构的变迁会引发资源再配置效应,从而带来经济的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逐步步入到工业化中期即重工业发展阶段。现阶段,我国产业的结构性问题突出表现在: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且内部结构不合理、效益低;区域经济结构不平衡、不合理差异扩大;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处于严重的低端化,且行业专业化水平低,企业规模小、集中度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等。2008年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致使全球经济出现下滑,特别对那些外贸依存度高的国家打击更大。中国经济是一个开放型经济,外部环境这一变量对中国经济的走向有着巨大的影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恶化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它不仅会冲击中国产业的发展,而且对中国产业结构性矛盾的调整也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当然,除了受国际产业环境变量的影响,一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也离不开国内产业环境的作用,而且更为根本。本文首先对后金融危机条件下国际产业环境变化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挑战作深入探讨,然后就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内部因素即国内产业环境作出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给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2 后危机时代下国际产业环境变化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2. 1 外需拉动减弱,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加劇,阻碍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外需一直以来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有力引擎之一。强劲的外需有利于拉动我国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在为民众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也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营造出更为宽松的空间环境。金融危机的爆发,彻底打乱了全球贸易的平衡系统,欧美等西方国家负债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维系,国际消费市场持续不振,使得国际贸易全面萎缩,增速减缓,甚至出现负增长。据世界贸易组织预计,2009年世界货物贸易量就下降了9%。中国也不能独善其身。对外贸易增幅的减弱必然制约我国经济的增长,国内就业压力随之加大,在这种条件下,为了维持或完成宏观就业目标和减缓就业压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也必定会受到掣肘。
全球性金融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措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2009年7月2日WTO发布的第三份全球贸易监督报告就指出,89个国家和地区在2009年3月1日至6月19日期间共采取了245项新贸易措施,扣除由甲型H1N1流感引发的贸易保护举措,全球新出台的贸易限制措施是贸易自由化措施的两倍多。贸易保护主义致使全球贸易摩擦加剧,中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深受其害。近20年来,中国是遭受反补贴、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金融危机后,全球40%的反倾销行为、70%的反补贴行为都是针对中国的。一般来说,国际贸易摩擦往往是国内产业结构矛盾外化的结果,但贸易摩擦也会对相关国家的产业结构产生影响。如目前正在抬头的贸易摩擦,对我国钢铁、轮胎等产业会产生极大的冲击,使相关产业不能按照我国的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来进行产业结构转型,进而严重阻碍我国整个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2. 2 经济发展低碳化使中国产业结构调整面临巨大挑战
由于过度消耗化石燃料所导致的全球变暖以及能源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经济发展低碳化顺应了全球发展绿色经济的趋势,迅速成为各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共识。不可否认,经济发展低碳化符合中国产业发展的长远利益,但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压力的世界经济“低碳化”的国际规则的形成,对当前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和调整将会产生碳规则、碳交易、碳金融、碳关税、碳技术等五大硬约束压力。比如,根据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将要下降40%~45%。如果我国GDP以每年平均7%的增长速度的话,那么到2020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将比2005年增长51. 75%~65. 54%,是世界减排目标最低的国家。但如果我国以目前的增长速度计算的话,中国的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将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目标与现实之间差距巨大。时间的紧迫性要求及中国碳技术的严重滞后性对这一目标的完成构成极大压力,而这一压力又会压缩中国产业结构转型调整所需的合理空间,进而成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大制约因素。
3 后危机时代下国内产业环境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3. 1 经济环境
首先,政府主导的投资对民间投资有一定的“挤出效应”,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决定一国产业结构素质的主导力量应来自于代表市场的民间投资而不是政府投资,因为只有民间投资才能更好地反映消费者的市场需求变动趋势,其投资结构所决定的产业结构才会更趋于合理,而政府在面对分散的内生性的市场知识及信息时,其投资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好,但从根本上是做不好的。因此,民间投资的“被挤出”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转型和升级,严重的话还容易引发产业空心化。
其次,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削弱了家庭的消费能力,当投资完成以后,国内需求的不足将难以支持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最终只能依靠出口来支撑。如中国的家庭消费与GDP总量之比从两年前的55%下降到了现在的三分之一,而中国的出口过去20年则以每年20%的速度在增长,从2490亿美元增加到了1. 579萬亿美元,对外贸易依赖度在不断增强。正如前文所分析的,当爆发全球性金融危机时,外需减弱,贸易摩擦及人民币升值等国际产业环境的恶化就会对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3. 2 技术环境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产业技术起着核心推动作用。技术创新不仅会引起生产要素在产业部门之间的转移,导致不同部门的扩张和收缩,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有序发展,但现状是,我国产业技术整体水平不高,创新力度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对外部依赖性大。当前,我国生产中关键技术的对外依赖度达50%,60%以上的装备需要进口,科技对发展的贡献率仅占30%,发明专利只占世界总量的1. 8%。正是这种现状,直接导致了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位置,产业素质不高,内部结构不合理,效益低下。对国外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高度依赖,不仅不利于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提升,严重制约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而且我国企业的发展空间也容易受到外资企业的挤压,影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更为紧迫的是,在低碳经济发展的今天,如果不尽快改变我国关键技术的对外高度依赖性,那么世界经济“低碳化”的国际规则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制约就得不到有效化解,中国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桎梏。
3. 3 制度环境
首先,我国分税制的财政体制及中央对地方政府实行GDP考核指标等制度安排,促使了一些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往往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顾及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增加税收收入,产业投资上对那些短期内高赢利的产业有着较强的偏好,行政上倾向设置贸易壁垒和地区封锁,结果地区间缺乏产业分工协作关系,重复建设加剧,产业结构趋同化严重。
其次,我国实行的是不触及政治体制改革,让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先行的发展战略,因此在旧体制的路径依赖下,行政性垄断非常突出。行政性垄断限制民间资本自由进入各个产业投资领域,这种违背市场经济竞争原则的做法产生了诸多权力性寻租的腐败行为,在保护了一些本该被市场竞争淘汰的产业的同时,也抑制了具有潜在竞争力的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严重受到行政性体制的制约。
再次,政府在选择性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直接干预市场的行为过于强化,阻碍了产业结构内生的动态演变和发展。2000年以来,中国政府强化了产业政策的运用,颁布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在2009年,中国就陆续颁布实施十大重点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多达160余项,涉及产业活动的各个方面。这些非常具体的政策措施对市场的直接干预明显加强,以政府选择代替市场机制和限制竞争的管制性色彩浓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扭曲甚至是阻止了市场的竞争过程,削弱了市场竞争过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所具有的动态效率性。
4 促进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4. 1 优化资本投资环境,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继续深化我国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税费制度的改革,坚决贯彻执行国家反垄断法,给民间资本创设宽松、公平的投融资环境,扭转政府投资主导的局面,使经济增长获得民间资本投资的长期支持。抓紧制定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措施,完善收入分配相关的法律和制度;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有效调整收入再分配,总体上力求居民收入的增长与GDP增长、财政收入增长同步。民间投资增长和居民收入增长将有助于提高内需在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例,从而能有效化解后危机时代下外需减弱,贸易摩擦给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压力。
4. 2 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国际化技术合作
摆脱核心技术对外过度依赖,增强自身产业核心竞争力,产业结构调整免受技术制约,我们必须强化自主创新,建立了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机制。为此,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加大教育与技术研发的投入,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政府通过宏观指导和协调,促使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密切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开发及科技成果的转化;完善创新风险投资机制,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向处于启动阶段并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企业、高技术公司和中小企业投资,并利用所扶持项目获得的回报进一步扩大风险投资。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充分利用全球范围内的合作网络,积极协调和资助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寻找国际合作机会和伙伴,参与国际技术合作项目,通过参与国际科技合作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国际化进程。
4. 3 规范政府职能界限,打破行政垄断,完善市场竞争机制
积极推动财税体制、政绩考核机制的改革和相关法律制度建设,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及地方政府间的职能界限,协调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及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消除地区间的壁垒,加强横向性产业分工协作体系的建设,着力构建全国一体化的价值链和供应链。深化金融、铁路、电力、电信、民航、港口等垄断行业的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放宽市场准入、经营、投资限制,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垄断行业参与竞争。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尽可能地弱化政府对微观产业活动的干预,因为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才是政府的主要职责。
4. 4 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缓解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压力
出于意识形态、贸易保护等原因,随着我国贸易顺差的加大,贸易摩擦也在不断增加。为了保护国内企业,给国内产业结构调整赢取空间和时间,应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主要策略:努力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尽可能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开辟更广泛的国际市场,努力将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于发达国家;建立完善政府、企业和中介组织三者分工合作的贸易摩擦应对机制;重视国际规则和标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充分利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特别是中介组织的作用来化解贸易摩擦;大力开展行业外交等。
参考文献:
[1]温杰,张建华.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的资源再配置效应[J].中国软科学,2010(6).
[2]刘琦,石建莹. 金融危机后国际贸易新趋势及应对之策[J].对外经贸实务,2010(3).
[3]苏东水. 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江飞涛,李晓平. 直接干预市场与限制竞争:中国产业政策的取向与根本缺陷[J].中国工业经济,2010(9).
[作者简介]夏海清(1974—),男,汉族,江西广丰人,景德镇陶瓷学院工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企业理论与实践 、产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