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联网的物流配送体系探析

2012-11-27 01:38王德敬战乃国
中国市场 2012年41期
关键词:物联网

王德敬 战乃国

[摘 要]物流信息化推进物联网及物流配送体系的运作效率与服务质量,使数据更有效的被使用,是未来物流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物联网;物流配送体系;RFID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1-0029-02

1 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发展现状

1. 1 物联网的概念

简单地说,物联网即是“使物物间相互联系的互联网络”,物联网的概念最早是由比尔·盖茨于1995年在他的《未来之路》书中提出,这个概念直到1999年,再度由美国的Auto-ID提出。并且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在《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中将“物联网”的概念正式地提出来,指出物联网时代的来临。

物联网在物流系统的运行核心是信息采集、近程通信、远程数据传输、信息智能处理及控制技术。在信息采集过程中依靠传感器和电子标签将货物的信息参数进行读取,并对物品进行身份“识别”;而近程通信则是指近距离信息传输技术,目前最常见的是RFID技术,它不仅能存储巨大的信息量,还能在物体运动速度非常快的环境下读取信息,并且可以同时读取数个RFID标签,比原有的条码技术更具有方便性及可操作性,被大量地使用于仓库作业等,可以有效免除货物搬运、扫码等活动。若货物的供应商在供货时将RFID标签置于货物容器或底盘,在入库与收获及分拣、出库过程中可以直接使用RFID技术对货物进行出入库登记、库存盘点及仓库实时监控等;远程数据传输技术主要是基于无线传输(GPRS 和CDMA)和有线传输(PON 和DSL)两种途径,两种方式各有千秋;信息智能处理及控制技术是指对读取及传送来的海量信息进行存储、分析和加工后分析,并且将处理后的结果反馈给物联网的控制系统,实现物物之间的联系。

1. 2 物联网在物流业的应用现状

物联网及相关应用领域的研究在我国开始时间较早,目前物联网技术和物联网标准基本和国际是一致的,主要研究机构有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这些学术机构及华为技术、中兴通信等企业在物联网的技术科研方面和产业实现方面进行了技术突破,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和国际地位。伴随着物物联系的网络的发展,北京、上海、广东及浙江等省市已经开展了物联网在智能交通、智能物流、公共安全防护等应用领域的推广,并且伴随着传感技术、物联网信息化软件及通信技术的不断改进,物联网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散。尽管物联网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种种好处,但我国物流业发展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却并不一致。

物流业的发展对于我国平衡东西部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改善我国物流信息化程度是发展物流的重要途径,物流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物流业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物联网在我国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就是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机遇与问题之间的权衡。

2 物聯网在物流配送体系发展的优劣势简述

2. 1 优势

在物联网时代里,通过信息系统将物流企业的电子标签与无线传感设备组成的网络相连,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信息分析技术,将对物流企业的竞争力产生巨大影响。移动融合的便利性在目前也越来越对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产生影响,尽管目前这并未对物联网技术本身的应用能力有多大效果。但未来这个效果会越发的增加,因为客户主导权将使得移动融合的便利性偏向于客户方的利益,而非物流企业方面。虽然说这些技术能够导致物流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不过基于物联网在物流配送体系中的作用,要想提高物流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还是要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在各个方面的整个应用,如RFID与GPS的整合等。

2. 2 劣势

(1)标准问题

物联网设计各个系统的互联,标准问题是首当其冲的,目前,物联网在国际上已形成了UCC、EAN、AIM、ISO、UID五大标准体系,各自代表不同国家的利益,达成共识的领域仅仅是在13. 56MHz这个高频领域上。物流产业所要应用的超高频频段尚未达成共同标准,在不同国家使用频率并不一样。

(2)技术及成本问题

物联网所需的超高频电子标签芯片目前选用的主要是国外TI 、NXP、HITACHI、INTEL公司为主,这种标签芯片主要受生产工艺、标签大小和基底材质的限制和影响,天线和芯片常常难以适配。标签所在物体的位置及形状、物态及包装材质也会对标签芯片的识别率产生干扰,如果是金属包装或者液体货物,常常难以避免干扰问题。而伴随着技术问题而来的就是成本问题,标签芯片及读码器成本本身就很高,在应用物联网技术时,成本还包括了接收设备、与计算机通信相关的成本、系统集成、数据处理系统等建设、维护与硬件配备的费用,而针对物流产业来说,这种高成本与物流业的低利润率是相违背的。随着技术的发展,芯片成本和各种系统成本不断在降低,物联网在未来可能仅仅是初期建设费用高而边际成本低。

3 基于物联网的物流配送体系构建

3. 1 信息平台的主体构架

(1)物流公共平台

这个平台主要是连接物流枢纽、银行、支付及信息系统,提供与物流相关的公共信息发布与咨询。其主要提供各物流配送部门的信息,有利于监管协调部门对物流配送的业务进行监督、运营数据进行收集与统计分析,并且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这些物流数据对制定物流行业政策提供参考。在遇到自然灾害等突发情况时,可以提供紧急物资采购、物资调拨与运输调度、协调指挥,将航运、空运及公路运输等方式进行系统对接。在需要的时候,与金融机构如银行、保险公司及期货、信托交易所等进行系统并接。

(2)物流共用平台

这个平台是指连接物流配送体系中各平台和信息系统,并提供综合商业性服务。其中有物流电子商务部分,如网上物流交易、物流运输信息、仓储信息发布、竞价匹配、交易匹配、货物实时信息查询及在线支付等;软件服务部分是指基于互联网的软件服务,直接使用平台上的公共软件而不必单独再购买。此平台还可提供第四方物流服务,如物流系统诊断、流程分析、系统改进等服务以改善整个供应链的物流配送体系。

(3)中心信息平台

这是指整个物流配送信息平台的系统管理中心,它起集成与管理作用。各个系统在这里通过系统接口进行互通,各系统之间的互联与集成可以基于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的公共平台,已达到各种软件与物联网设备在异构环境下实现动态而标准化的集成,实现跨平台、跨结构的集成与应用,这些功能最终可以与省外其他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互联,以单项或者集成的方式使物流配送体系服务于公众。

3. 2 物流信息系统的完善

传统的物流配送体系管理模式在面对目前复杂的市场需求局面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对市场情况的变化及物流货物的实时情况的把握,需要物流网支持物流信息系统的管理,物流企业才能突破传统管理模式下的障碍,减轻信息损失与错误,将及时而无误的物流数据发送至联网的数据库中,帮助决策。

物流企业面对客户对物流服务不断提高的要求,在配送、仓储和运输途中要与其他物流企业形成无差别的物流服务,还要不断降低成本,提高竞争优势,在未来的趋势是使用物流信息来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产生增值作用。利用物流业的专业化分工,物流信息资源的集中使得利用信息增值服务成为现实。现代物流技术基于计算机与无线通信及网络技术,使得物流配送乃至物流企业利用物联网的信息增值服务有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伴随着物联网的发展,物流信息服务水平也将不断发展与完善。

物联网主要是由EPC( Electronic Product Code) 编码、EPC 标签、读写器、EPC 中间件( 神经网络软件Savant) 、对象名解析服务( Object Naming Service,ONS) 、物理标记语言( Physical Markup Language,PML) 这六个部分組成。而物流信息系统是基于物联网的信息采集系统,通过物联网硬件与软件完成实时信息的输入,组成系统中最基础的信息资源。

3. 3 物流业务的流程优化

(1)物流业务流程优化

要使3. 2节中提到的物流信息系统与供应链管理模式协同,必然要对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使得业务流程贴合新信息系统的模式,跨越组织及系统障碍。主要达到几个效果:物流管理层次的扁平化;集中竞争力,将物流配送和销售移交第三方;物流企业专业化趋势发展;使得业务流与信息流贴合一致。

(2)实时监测信息系统

利用EPC、RFID与Savant系统相互协作,实时采集物品所处的环境信息,如特殊物品的温度、湿度信息,对于严格管理的物品,如易爆物品或者有毒物品,信息采集频率可以密集;对于普通物品如速冻食品,采集频率可以略低一些,这些环境信息传输回管理数据库,与之相关的管理部门检测到环境发生了异常变化就会触发预警,使环境状况回到正常,以实现温度、湿度等的自动监控与调整。

4 结 论

物联网使得物流配送体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和信息系统体系结构都要发生巨大改变,通过更加智能化的数据挖掘与处理,在消除了诸如物联网的标准问题后,突破物联网发展的瓶颈。智能化的发展将要求更加复杂的信息系统,这必然是物联网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贯穿物流配送体系的整个过程,使其基于信息的增值而越发高效、精确。

在物流配送基于RFID、GIS等新技术的发展下,管理模式将不断创新,减少物流配送过程中的人为错误、逐步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物流配送体系的工作效率,在达成智能化配送体系的目标前提下,进行更多的摸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来勐,刘洪泉. 浅议物联网及其应用[J].邮电经济,2010(1) .

[2]杨震. 物联网发展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2).

猜你喜欢
物联网
基于LABVIEW的温室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论智能油田的发展趋势及必要性
中国或成“物联网”领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