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霞,刘慧斌,陈春艳,高阳阳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医院,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000)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是反复发作的临床常见血管性头痛,它以单侧或双侧头痛反复发作为特征,并伴有恶心、呕吐、畏光和畏声等症状。16岁以上成年人偏头痛的患病率为7.7%~18.7%,女性较男性多见。偏头痛可分为先兆偏头痛和无先兆偏头痛,前者是指头痛发作前或发作时出现包括可逆的视觉异常(如闪光、暗点或视力丧失)、感觉异常(如针刺感或麻木感)、失语、肢体无力等症状,持续数分钟或数十分钟。2008年2月至2011年5月,我院对60名偏头痛患者采用头痛宁胶囊治疗,收到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选择我院神经科门诊和住院的偏头痛患者共120人,其中男42人,女78人,年龄12~60岁,平均35.5岁,均符合1998年国际头痛协会的偏头痛诊断标准[1],排除高血压、颅内占位性病变、癫痫和其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头痛患者,以及孕妇及有明显出血倾向的头痛患者。将120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人,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治疗组服用头痛宁胶囊(国药准字Z 20026851),每日口服3次,3粒/次,西比灵胶囊(每粒含氟桂利嗪5 m g,国药准字H 10930003),每晚睡前口服一粒;对照组只服用西比灵胶囊,用法、用量同治疗组。两组均服用1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
包括治疗前后患者的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以及伴随症状的变化情况。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头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定疗效。疼痛强度参照1998年国际头痛协会标准:Ⅰ级:不痛;Ⅱ级:轻度疼痛,但不影响活动;Ⅲ级:中度疼痛,但不停止活动;Ⅳ级:重度疼痛,不能活动。临床痊愈: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显效:疼痛程度减轻2级,伴随症状减轻,或发作次数,或疼痛持续时间减少2/3以上;有效:疼痛强度减轻1级或发作间隔时间延长,或头痛持续时间缩短不足2/3;无效:疼痛程度减轻不足1级,或头痛持续时间缩短不足1/3,或疼痛加重且持续时间延长。
采用χ2检验,并进行对比分析。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1可知,治疗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
治疗中,两组有少数患者出现头胀、困倦、思睡、胃部不适等症状,但均未影响治疗。
(1)偏头痛是一种周期性、发作性头痛,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遗传、饮食、内分泌及精神因素等有一定关系。较为公认的理论有血管学说、皮层扩散性抑制和三叉神经血管学说[2]。通常认为偏头痛是一种发作性神经—血管功能障碍,主要与颅内、颅外血管的神经调节不稳定以及某些血管活性物质改变有关,因此,有血管源性学说和神经源性学说之争。
(2)头痛宁胶囊是由土茯苓、天麻、制何首乌、防风、全蝎、当归6味药材组成的中成药。主药天麻含有天麻素等10余种活性成分,3种有免疫活性的多糖,14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以及16种氨基酸,对脑神经、肝脏有很强的保护作用。全蝎含有蝎毒多肽,为小分子形式,活性极强,能刺激血脑屏障开放,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头痛的调控位点,有效止痛。天麻、土茯苓、制何首乌、当归、防风、全蝎这些中药成分具有熄风涤痰、逐瘀止痛功效,可缓解脑血管痉挛,增加大脑供血、供氧、改善大脑微循环、降低血管阻力和血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脑细胞功能,有较强的镇静、镇痛作用,且头痛宁为纯中药制剂,无明显不良反应,患者容易接受。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疼痛降低程度与减少疼痛持续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发作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
[1]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6,29(6):379.
[2]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