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散装水泥办公室
党的“十七大”以来,河南散装水泥工作,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出发点,完善政策法规,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管理手段,积极稳妥地推进散装水泥工作协调发展,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为河南节约资源、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作出了重要贡献。
——散装水泥量率齐升
2011年,全省散装水泥年供应量达到6289.43万吨,是2007年2801.51万吨的2.25倍;水泥散装率达到46.02%,较2007年29.97%提高16.05个百分点(见表一)。
表一 2007~2011年全省散装水泥供应量、率及增长情况
——预拌混凝土快速发展
我省的预拌混凝土经过多年发展,其生产工艺和技术日趋成熟。截至2011年末,全省302家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设计产能达到14 850万立方米,全年实际生产4104.52万立方米,使用散装水泥1475.58万吨。2011年设计产能和实际产量分别是2007年的3.63倍、3.76倍(见表二)。
表二 2007~2011年预拌混凝土发展情况
——预拌砂浆推广应用稳步推进
“十七大”以来,我省的预拌砂浆产业逐步发展,目前以科研开发、装备制造、原料供应、产品生产、物流及产品应用等产业链条正在完善。2007年河南的砂浆企业几乎是零,到2011年末,全省有72家干混砂浆企业建成投产,年设计生产能力348万吨,全年实际生产56.52万吨,使用散装水泥11.41万吨。2011年设计产能和实际产量分别是2007年的2.9倍、5.71倍(见表三)。
表三 2007~2011年全省预拌砂浆企业发展情况
——农村发展散装水泥网络形成
我省坚持抓好农村散装水泥示范网点和示范项目建设。“十七大”以来,共培育发展散装水泥示范县(市)22个、示范点33个。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村推广散装水泥销售供应网络。到2011年底,全省共建有农村散装水泥供应使用网点925个、散装水泥罐2387个、库容量9.98亿吨,全年销售散装水泥833万吨,分别是2007的2.05倍、1.27倍、2.35倍和2.2倍(见表四)。
表四 2007~2011年全省农村发展散装水泥网络情况
——散装水泥综合设施配套能力大幅提高
随着散装水泥市场的快速发展,我省散装水泥物流装备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全省散装设施、设备综合配套能力由2007年的3000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6800万吨。
——节能减排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2007~2011年,全省散装水泥累计完成散装水泥供应量2.31亿吨,创造综合经济效益103.92亿元。据测算,节约:标煤214.37万吨、电16.63亿度、水27 712万吨、烧碱50.80万吨、扎口棉线9.24万吨,包装纸138.56万吨,折合优质木材762.07万立方米(相当于15.93万公顷森林的积蓄量);减少水泥破损量906.84万吨、大气粉尘排放91.22万吨、二氧化碳排放816.16万吨、二氧化硫排放4.16吨(见表五)。
表五 2007~2011年散装水泥完成量实现的节能减排效益
把发展散装水泥目标纳入政府目标考核,每年省商务厅、发改委联合下发“散装水泥工作目标及节能降耗指标”,把目标任务分解到各省辖市,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制订了我省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实行城市城区禁止现场搅拌的规定,制定了我省农村发展散装水泥实施意见和示范县(市)、示范点考核制度,修订出台了河南省政府第121号令。配合财政部和商务部在我省进行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使用管理情况调研。
实行散装水泥“三位一体”发展模式是贯彻国家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落实商务部、建设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在部分城市限期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工作的通知》等各项政策、实现散装水泥又好又快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全面发展预拌混凝土。在全省18个省辖市城区全部实现预拌混凝土“禁现”的基础上,确定在个别县(市)试点推行预拌混凝土“禁现”,条件成熟后全面推广。目前,在全省108个县(市)中有73个县(市)建有128座搅拌站。部分县(市)下发了城区“禁现”文件和规定,农民建房已陆续使用混凝土。据统计,截止2011年全省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达到302家,年生产能力达到14 849.9万立方米。
积极推广预拌砂浆。一是抓好社会宣传培训工作。“十一五”期间,我们组织了一系列培训、学习和社会宣传工作。2006年至2008年连续三年举办了3期规模在150人以上的培训班,采取专家授课、经验介绍、现场观摩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各界对推广使用砂浆的认识,加深对砂浆“禁现”工作的正确理解。二是在全省18个省辖市全面推行砂浆“禁现”政策,明确了分批“禁现”时间表。郑州、洛阳被列入全国第一、二批“禁现”城市,新乡、焦作等7市分别被列入第三批“禁现”城市,漯河、驻马店等9市分批次列入第四批“禁现”城市,要求上述9市在2013年12月31日前实行“禁现”,为“十二五”期间在我省18个省辖市全面实现“禁现”做准备。三是抓好学习交流与督查工作。坚持以学习交流提升水平,以学习交流促进工作,多次组织到外地学习、考察;多次组织召开我省砂浆“禁现”城市座谈会,交流城市砂浆“禁现”工作经验,促进我省砂浆“禁现”工作的有效开展。多次赴郑州、洛阳、新乡等地的企业进行深入调研与现场督导。同时,紧抓砂浆生产企业的布局建设与砂浆物流、应用技术的研发。
规范农村散装水泥市场建设。按照商务部关于《加快农村推广散装水泥指导意见》,我们把发展农村散装水泥工作提到了重要位置。坚持“三个先行”、“二个完善”、“一个探索”的工作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农村散装水泥市场的发展。一是坚持宣传、政策、试点先行,营造氛围,激发广大农民使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的热情。二是强力推进农村散装水泥设施设备和服务体系的完善,先后研制开发出了适合农村的小型移动罐、小型混凝土搅拌车及散装水泥计量等一批设备与技术,建立起送货上门、惠农便农的农村散装水泥网络服务体系。三是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县域预拌混凝土,积极探索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双下乡的路子。2009年,全省召开了贯彻全国农村推广散装水泥工作精神专题会议,明确提出我省农村推散的重点、方法方式,促进农村推散工作的发展。受商务部委托组织编写全国农村推广散装水泥培训教材。
目前,网点经销户注重设施设备的技术研发,并且把经销散装水泥和建立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结合起来,网点的规模和农村散装水泥市场不断扩大。农村使用散装水泥、使用预拌混凝土已成为我省散装水泥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着眼长远,着眼发展,努力打造河南发展散装水泥产业链。十七大以来,河南散装水泥充分发挥国家、省散装水泥政策法规的规范与引导作用,正确引导行业发展,吸引社会资金的大量投入,有力地推动了河南散装水泥各个环节的健康发展。一是在现有设备生产制造业的基础上,加强指导,整合资源,科学发展。截止2011年底,全省共有散装水泥设备企业40余家,年产值近30亿元。全省已形成了一个种类齐全的散装水泥设备制造产业体系。结合实际,实施科技攻关,先后研制开发出了农村小型移动罐、小型混凝土搅拌车、农村散装水泥计量、砂浆运输车、背罐车、砂浆机械化施工设备等一系列科研成果。安阳利浦、安阳大正两公司起草的筒仓标准获得国家通过。二是运用现代物流手段,促进散装水泥流通方式的变革。建立散装水泥、混凝土、砂浆等物流配送体系,大力发展散装水泥物流业,并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提高散装水泥生产、运输、储存、使用环节的现代化水平,通过流通的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来促进散装水泥的发展。三是加大对散装水泥运输车和散装水泥流动罐的投入力度,因地制宜、科学合理配置散装水泥运输车和流动罐的使用。积极推动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点和配送中心的建设。
加强学习和经验交流,多次举办统计财务培训班、执法培训班、砂浆知识讲座等;多次带领地市相关人员到外省参观学习、交流取经。
在机构改革中,我们积极主动向政府及有关部门汇报散办的情况和工作,主动宣传、讲解发展散装水泥的重要性,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省散办较好解决了财政全供、参照公务员管理,在全行业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得到了全国散办领导的肯定,与此同时,省散办积极协调指导各省辖市机构改革中各级散办财政全供与参公问题,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全省18个省辖市,其中公务员(或参照)管理单位6家,全额拨款事业单位8家,自收自支事业单位4家。
2008年省散办被省人事厅、省商务厅命名为河南省商务系统先进集体,2009年省散办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2009~2010年被评为省直机关五好党支部,同时连续被河南省商务厅评为目标管理优秀单位。
坚持每年搞好散装水泥宣传周活动,坚持抓好日常宣传活动,坚持编发简报、制作板报。除此之外,我们还对宣传形式进行了创新,在《河南建材》杂志开办了散装水泥专栏,建设并开通了河南散装水泥信息网。2009年成功举办了“仰韶杯”全国散装水泥文化楹联大奖赛;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散装水泥五十年发展成就展览”,我省获得最佳组织奖。2010年、2011年、2012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散装水泥暨预拌混凝土与预拌砂浆技术装备及产品展览会”,分别获得优秀组织奖、特殊贡献奖、最佳组织奖。
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以提高散装率为中心,拓展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应用范围和农村散装水泥市场,围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从使用环节入手,全面深入推动我省散装水泥工作的发展,为河南的经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到2015年,全省散装水泥年供应量达到8000万吨,水泥散装率达到55%,农村散装水泥使用率达到35%。为此,我们将做好以下工作:
——加快推进城市预拌砂浆“禁现”工作
认真贯彻商务部、建设部等六部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在部分城市限期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工作的通知》精神,制定砂浆“禁现”的配套政策,编制适合本地实际的预拌砂浆发展规划,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预拌砂浆行业发展的合理布局;要加强对预拌砂浆生产、运输和物流配送等全过程的协调服务管理;加快培养预拌砂浆的生产和应用技术人员,做好符合规划要求的预拌砂浆生产企业的备案管理工作,确保预拌砂浆的健康有序发展。到2015年末,全省砂浆生产企业产能达到850万吨。
——全面推进农村发展散装水泥工作
进一步抓好农村发展散装水泥示范县(市)、示范点的建设,拓展农村散装水泥市场。做好县域预拌混凝土的管理和引导工作,逐步实现县城城区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扩大农村建房预拌混凝土使用率,进而扩大农村散装水泥使用面和使用率。到2015年末,全省县(市)全部具有预拌混凝供应能力。农村示范县(市)、示范点分别达到30个、70个。
——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进一步促进对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天然资源。着力促进人工砂的推广应用,实现天然砂的部分或全部替代,特别是利用废矿渣、尾矿石等制造细集料。积极利用城市建设改造中产生的建筑垃圾进行工厂化处理,以替代天然砂石料。
——积极发展散装水泥物流体系网络
要加快散装水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散装水泥物流设施的投入。发展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体系,重点培育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专业化物流企业,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保证市场供应。在全行业推广应用GPS定位系统,利用智能服务系统与动态监控平台,优化物流调度,减少物流环节,强化各环节的衔接与配合,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提高运输、储存、使用等各环节现代化水平,建立高效、低成本物流配送体系。
——加强散装水泥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鼓励和引导有关科研机构、企业对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关键技术和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特别是开发适合农村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的配套装备,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及配套装备的应用与推广。
——加强散装水泥管理队伍建设
加强行业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从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生产管理、质量标准、技术推广等方面,组织好专业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为推广散装水泥和“禁现”工作做好人才储备。各地应争取将散装水泥管理机构纳入参公管理范围,行政开支列入当地财政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