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软组织针刀松解术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症临床研究

2012-11-24 06:37桂清民
针灸临床杂志 2012年4期
关键词:颈性松解术针刀

桂清民

(山东省曲阜市中医院,山东曲阜273100)

颈性眩晕症(Cervical vertigo)是指颈椎及其相关软组织,如肌肉、韧带和血管神经等组织结构产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所引起的症候群。颈源性眩晕可以由椎动脉、交感神经和本体感觉等多种因素所导致。是一种临床常见病,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如长期低头伏案工作、操作电脑及颈部外伤,其发病率逐年上升。该病多发于中老年患者,青少年亦可罹患,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我科应用颈部软组织针刀松解术及药物口服治疗本病86例,对照进行了疗效观察,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将86例患者按近年来我科门诊和住院患者治疗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4例,对照组42例,男38例,女48例,年龄35~64岁,平均年龄为(46±5.7)岁,病程2周~8年,平均为(3.7±2.4)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症状体征、颈椎X线片、TCD结果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1]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颈性眩晕症的诊断标准。①具有颈性眩晕症典型的临床表现:眩晕、头痛、视听障碍、甚至猝倒、旋颈试验阳性;②具有颈椎退变的一般临床表现:颈部疼痛、僵硬、颈椎活动受限、颈肌痉挛或压痛;③CT、X线片等影像学检查: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钩椎关节增生、颈椎节段不稳、寰枢关节紊乱、椎间隙狭窄、椎间盘突出等影像学显示;④经颅多普勒(TCD)显示一侧或两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紊乱。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颈性眩晕症的诊断标准,年龄在18~65岁;②颈椎CT或MRI显示颈部脊髓无明显压迫,无典型骨外科手术指征者。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合并严重的心脑肾等原发疾病者;③严重骨质疏松者;④脊柱先天性畸形或发育不全、骨肿瘤、骨结核患者;⑤伴有精神病症状的患者;⑥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⑦颈部急性外伤患者;⑧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颈部软组织针刀闭合性松解术 患者取俯卧低头位,依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结合患者TCD检测结果、颈椎X线片、CT、MRI等影像学资料,在枕骨下项线、寰椎后结节、枢椎棘突、寰椎横突、下位颈椎椎间隙、关节突关节投影点、颈部肌肉压痛点等部位选择性定点,以龙胆紫标记,术野按骨外科手术要求消毒,铺巾,术者穿戴一次性衣帽、口罩和无菌手套,选用一次性无菌Ⅳ号针刀,按照针刀手术的四步进针规程施术,在枕骨下项线,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针体与骨面垂直刺入达枕骨面,行切开剥离2~3刀,在寰椎后结节、枢椎棘突及下位椎间隙进针刀,刀口线与脊柱纵轴一致,针体垂直项部皮面垂直刺入达棘突上缘骨面,调转刀口线90°切开脊间韧带2刀,在寰椎横突处施术,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针体垂直刺入达横突骨面,调转刀口线90°,沿横突骨面下缘切开横突间韧带2刀,在关节突关节处,在棘突旁开1 cm,刀口线与脊柱纵轴一致,针体与人体矢状面成45°角刺向椎弓板,将刀锋沿骨面向侧方滑动,探及关节间隙,旋转针体使刀口线与关节间隙平行,切开关节囊2刀,在颈椎周围肌肉压痛点行纵行疏通松解或切开剥离2~3刀,出针后注意压迫止血。刀口以无菌敷料覆盖固定。

2.1.2 手法治疗 根据患者症状分型和X线片、CT有关影像学资料,采用相应的手法治疗,如寰椎前移位、侧方移位、仰俯移位型颈椎病可于坐位颈椎颌枕带牵引状态下,行推弹、顶推手法复位。枢椎的旋转移位应用抱头推顶法,中颈段颈椎的错位应用角度旋转法,下位颈椎的错位应用侧旋提托复位手法治疗[3],其它类型的可以予卧位两点一面的整复手法治疗。手法整复治疗完毕,用颈托外固定,术后5天可去除颈托。

治疗组1周治疗1次,两次为一疗程,一般治疗一疗程。

2.2 对照组 予以颈复康颗粒(承德颈复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号:190619)每次5 g,每日2次,饭后服用;西比灵(西安杨森有限公司,批号:100701165)5 mg,每日1次,睡前服用。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疗效诊断标准》中“眩晕”、“颈椎病”章节进行拟定。治愈:头晕、恶心、头痛、颈项痛等症状消失,X线复查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正常或接近正常,TCD检测值在正常范围内或接近正常;好转:主要症状如头晕头痛减轻,X线复查颈椎生理曲度较治疗前改善,TCD改善;未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X线和TCD显示无明显变化。

3.2 统计学方法 所有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两组患者

治疗后疗效比较,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例

3.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X线片征象 见表2。可以看出治疗组对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棘突偏歪、椎间隙狭窄、椎体不稳、寰枢关节紊乱等病理变化有一定的整复作用,而对照组治疗前后X线征象几乎无改变。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X线片征象 例

3.3.3 治疗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 Vp为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m为平均血流速度,LVA为左椎动脉,RVA为右椎动脉,BA为基底动脉。由表3可以看出颈部软组织针刀松解术能明显缓解椎-基底动脉痉挛情况,椎动脉治疗前后血液流速对照差异非常明显(P<0.01),基底动脉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异常降低的患者只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

表3 治疗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

4 讨论

4.1 颈性眩晕症的病因病理 颈椎是脊柱中活动最大的部分,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寰枕关节、寰枢关节及下颈椎段的椎节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颈椎的稳定包括内源性稳定和外源性稳定,内源性稳定是由椎体、附件、椎间盘和相连接的韧带组成的静态椎体关节结构系统,以维持颈椎的静力平衡,外源性稳定主要是由颈、项、背肩部肌肉的运动调节和控制完成,即动态动力系统[4]。脊柱的稳定性是由其组成部分共同完成和维持的,其稳定性既取决于椎骨、椎间盘结构形态的完整和生理功能的正常,又依赖于韧带、肌肉、关节囊、筋膜以及胸廓、腹腔内压的协同作用,其中任何环节遭到破坏,都可导致脊柱稳定性的丧失[5]。多年来,人们对颈性眩晕的研究多集中在椎间盘退变和骨质增生上,而颈椎的稳定性和颈部软组织病变在颈性眩晕的发病中有重要的意义。余家阔等[6]认为,颈部的软组织(包括项韧带、颈项肌、关节囊韧带等)是维持颈椎生理弧度和稳定性的重要保证,其异常必然导致颈椎的节段性不稳和颈椎生理弧度的改变,导致关节软骨的退变及骨质增生。近年来的研究资料表明,骨质增生的发生是为适应力的改变而发生的,对颈椎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增生压迫所致椎动脉受压,一些学者通过尸检和椎动脉造影检查发现,真正为骨赘直接压迫椎动脉致其狭窄者并不多见[7]。据报道[8],在 Ander Therenet等的手术病人中,325处椎动脉狭窄,有骨赘压迫所致者仅1例。许多临床事实说明,椎动脉的缺血症状与骨赘大小不平行,大的骨赘不一定都产生明显症状,小的甚至无骨赘可出现明显的症状。对于颈性眩晕有椎动脉压迫引起的缺血,以前的研究多从颈椎横突孔、钩椎关节增生和椎动脉形态学研究 ,近10多年来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受到刺激、激惹产生的动脉管壁痉挛受到重视,张清[9]通过椎动脉Ⅱ段周围神经的显微解剖观察,探讨了椎动脉周围的结构基础,提出了颈椎骨质增生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基础,是诱因,而椎动脉周围神经受压迫及刺激可能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的真正原因。从椎动脉的走行过程看,椎动脉除了穿过颈椎横突孔骨性组织外,还穿过椎旁软组织组成的肌肉通道,与椎动脉接触最多的组织是椎旁的肌肉,当颈部肌肉处于劳损痉挛状态时,不但会影响其附着的椎体的稳定性,而且会对椎动脉及周围的交感神经产生牵张、刺激和压迫,使椎动脉相对狭窄,临床上观察,椎动脉的寰枕段周围软组织是急慢性损伤的常见部位,此段椎枕肌及寰椎横突孔周围软组织损伤,可直接牵拉刺激和卡压椎动脉引起椎动脉缺血,致颈源性眩晕。通过对颈性眩晕患者触诊,常发现在枕骨下项线和寰枕段触及明显的肌肉紧张,临床上应用缓解颈部肌肉痉挛的方法,如推拿、局部理疗热敷等,可改善椎动脉的缺血症状,所以在治疗上应该充分考虑到椎旁肌肉对椎动脉的影响,即中医骨伤学上的“筋骨并重”。

4.2 颈部软组织针刀闭合性松解术治疗颈性眩晕症的机理及其作用 针刀医学认为颈椎病发病的原因,并非骨质增生或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而是由于颈部的动态平衡失调及力平衡失调[10],针刀医学有关颈椎病的发病原因学为通过对造成颈部内应力平衡失调的椎周软组织进行治疗,重新恢复颈椎生物力学平衡治疗颈性眩晕提供了理论依据。

颈部软组织针刀闭合性松解术是通过针刀松解颈椎病变周围的肌肉、韧带、关节囊韧带,改善和解除局部组织的粘连、挛缩、疤痕、堵塞等病理变化,通过松解,解除肌紧张、肌痉挛,促进局部代谢,改善椎动脉的血供。松解术后,应用相应的整脊手法,可进一步缓解局部软组织的痉挛,促进软组织周围无菌性炎症的吸收,纠正寰枢关节的紊乱,调整椎体间关节突关节,钩椎关节的咬合状态,纠正椎间关节紊乱,恢复颈椎的失稳状态,从而达到治疗颈性眩晕症的目的。

[1]孙宇,陈琪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189

[3]黄锦文.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颈椎小关节错位[J].颈腰痛杂志,1999,20(4):287

[4]韦以宗.中国整脊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8-94

[5]李家顺,贾连顺.当代颈椎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67-168

[6]余家阔,吴毅文,汪发贵.等.实验型颈椎应力应变分布改变对颈椎组织结构的影响[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4):927

[7]陈仲强,张之虎,党耕町.颈性眩晕病例的椎动脉造影观察[J].中华骨科杂志,1991,11(2):95

[8]赵红梅,袁经林,姜世平.止眩灵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作用机理[J].颈腰痛杂志,2002,23(2):94

[9]张清.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理的研究概况[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8,6(4):59 -62

[10]朱汉章.针刀医学原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4-128

猜你喜欢
颈性松解术针刀
WALANT技术在腱鞘松解术中的应用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举办首届“忠州纯针刀”杯青年针刀人才论坛演讲比赛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专委会举行成立大会并举办全国针刀治疗冻结肩专题培训班
针刀治疗不同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挛缩性瘢痕松解术联合自制负压引流装置的应用探讨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针刀针刺治疗合并颈部症状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
肌间沟臂丛麻醉与静脉全身麻醉在肩周炎手法松解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
中药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