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城市色彩规划的思考

2012-11-22 04:27:30李永春
电影评介 2012年15期
关键词:色彩规划环境

对我国城市色彩规划的思考

城市色彩规划有利于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但是,我国许多城市的色彩规划普遍脱离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实际,缺乏对城市自身发展规律的尊重,对城市色彩的理解和认识显得片面和主观,更缺乏对城市色彩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研究,带有狭隘的功利主义思想,片面夸大城市色彩的文化价值和经济功能,没有回到塑造城市宜居环境的本位,这种盲目推进的城市色彩规划值得我们深思。

城市 色彩规划 环境 文化

城市色彩规划是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实施城市规划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规范城市色彩,优化城市环境,以此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竞争力,为发展城市经济服务。这是绝大多数城市色彩规划的初衷。但是,实际上城市色彩对广大市民而言,还是一个陌生的命题,谈其规划更是一大考验。在规划过程中,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脱离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实际,片面夸大城市色彩的作用和功能,盲目推进,由此造成了新的城市色彩污染,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缺乏对城市色彩的整体认识

城市色彩, 泛指城市公共空间中所有裸露物体外部的色彩总和,更为确切的讲是指城市视觉环境所体现出的色彩整体趋向。当下,如何提高人们对城市色彩的整体认识是推进城市色彩规划的前提,因为大多数市民对城市色彩知之甚少,不曾体会与城市和自身的关系,在此情况下许多城市正在加紧进行色彩规划,给城市色彩强加许多功能和价值,显得太功利,难免带来新的城市病,也会有违城市色彩规划的初衷,更不利于建设和谐、宜居的现代城市环境。

与此同时,城市色彩规划主要停留于专家、学者和城市规划者之间的讨论和大张旗鼓的造势,他们笼统的把城市色彩规划定义为——确定基本色调,统一城市色彩。这远未形成为普通大众的共识,人们不得不质疑其规划的现实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因为这涉及到城市环境、城市文化、人的需求及色彩体现形式和类型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每到这个时候,一些专家、学者和城市规划者就拿东京、巴黎等来引证城市色彩规划的好处。试想东京、巴黎的城市现代化水平和城市文明能否与我们相提并论,更何况它们的城市色彩规划也免不了流于一种城市建设的姿态和象征,试问有多少人能感受到东京、巴黎等城市色彩的独特性?也未见得其城市色彩带来多大的城市竞争优势。

城市色彩是城市形象最为直观的感受,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无人质疑。问题不在色彩本身,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将色彩物化到环境、文化和精神等层面。眼下,城市色彩对多数市民而言,其感受和需求,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规划者如何促使市民形成城市色彩概念,远比生硬地推行城市色彩规划重要。

二、城市色彩规划的复古倾向

在城市化进程中,一味地拆旧建新,忽视城市景观维护和城市记忆的保存,这是最让人纠结的事。比如,北京四合院连同其灰色色调的消失;水墨江南城市的白墙黛瓦的剥落……取而代之的是标示现代化的钢筋水泥建筑。在城市色彩规划中,专家学者意识到了色彩的历史变迁,开始注重从历史文脉中找回消失的城市特有的色彩元素,重塑城市个性。但在方法上,缺乏文化价值的判断,对传统城市色彩不是创新和发展,而是复制、模仿和照搬。不但无助于城市色彩的优化,反而形成新的色彩污染;不但没有体现出文化性,反而暴露了许多人的文化缺失。过去,城市化水平低,城市色彩是在城市发展中缓慢积淀,自然形成,并非人们刻意追求。且色彩较为单一、凝练,各种文化、习俗碰撞较少,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特色,城市个性分明。而今,城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文化交织,城市文化的多元特征明显,文化暂时性突出,文化心理稳定性较差,原有的城市文化受到干扰、稀释和削弱,城市处于极度动态生存状态,要想在这样的城市生态中寻求城市文化,特别是色彩文化的稳定基因,实属有为其难。

许多人偏执于历史文化的重塑,放大历史文化,缺乏对历史文化与历史现象的区别。把本无价值的一些历史遗物认为是城市的精神,拿出来欣赏、记忆、供奉,把什么都纳入历史文化保护、发掘的范畴,维修、复制许多“现代历史文化”的外壳,城市色彩的历史泛滥在所难免。这种抓住点滴历史痕迹,大举复古,所谓重塑历史辉煌的认识和做法不可取。比如北京城的四合院印证了城市变迁,现在也只能以保护为主,恢复为辅,要去延续这种居住环境和色彩,无疑不符合北京城市整体规划和发展。

城市色彩规划复古现象,有的把它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筹码,力推建成旅游城市、品牌城市等。不加选择、取舍,东拼西凑,扭曲、争抢文化资源,甚至虚构历史文化为城市色彩规划铺路,这都有违城市发展规律,有违建立宜居环境的生存理念,更做不到与时俱进、科学、合理的规划。

三、城市现代化进程模糊了城市色彩差异

作为城市色彩的主要载体建筑就可以说明这点。现代城市建筑的国际主义风格的蔓延,至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从未停止,我国城市建筑几乎完全是西方国际主义风格的城市建筑的翻版,国内城市千城一面。你看不出上海、北京、成都、重庆、武汉的建筑有何区别,而且认为我们的城市越来越像东京、纽约才算现代。这是大多数城市建设形成的不争的共识。在此现实情况下的城市色彩规划很难找到合理的依存关系。建筑是城市的主体,从建筑上无法区分城市色彩的异同,作为城市构成的其它要素更无力交代各自城市的色彩特点。哪怕城市的一组草、一棵树,各个城市都修剪得一模一样,在此基础上还谈得上色彩差异吗?

现代城市的发展不是凸显差异,而是正在朝着世界居民的共同村落方向发展,这点广受各国的关注。虽然城市之间存在空间距离,但不存在心里距离。各种交流频繁,联系紧密,除了地理特征不同之外,人文特征逐渐模糊,这是城市现代化不可避免的。譬如构成城市的最基本的元素——建筑材料,各类现代建筑材料的开发与利用,延伸到世界各个城市,差异越来越小。多数现代材料本身就有特定的基本颜色,在使用中改变色彩的可能性不高,因为涉及到成本和材料使用寿命等问题。且现代建筑更倾向于体现材料的质感,比如:玻璃、不锈钢、大理石等,不宜或无法变换色调,即使有的建筑需要改变材料色调,也得花上巨资或保养精力。现代建筑材料的发展和运用,使城市色彩的差异减弱。

从色彩的视觉效应而言,有一定的视域性,在视域之内的色彩感受是具体的、独立的,而整个城市的色彩倾向是一种色彩心理反应,较为模糊。我相信不是单靠规划能完成的。

四、城市色彩规划缺乏科学性

现今,城市色彩规划,多为专家学者和城市规划者的个人行为,本身带有强烈的感性成分。单凭许多学者将色彩从城市建筑和环境中分离出来,单纯讲色彩的性质,单纯从色彩心理角度提出诉求:什么红色喜庆、黄色富丽、绿色环保、灰色淡雅等就能看出其过于理想化和缺乏科学性。譬如:有的以市民的良好愿望作为确定城市色彩规划的前提;有的为了再现历史文化而回归传统色彩;有的从城市经济发展角度论及城市色彩。有的城市搞色彩规划的思路是:我们的城市要与别的城市相区别,它用这种色调,我们就采用那种色调。诸如此类的出发点,我想,这不叫规划而是典型的人为规定,除了带来新的城市色彩的不协调还会带来什么。广州公布城市色彩规划研究草案,建议把黄灰色作为主调色;北京是以灰色调为主的复合色;重庆主城区的城市色彩将以淡雅明快的暖灰为主;哈尔滨的主色调是米黄和白色;西安城市主色调为灰色、土黄色和赭石色;成都考虑当地气候选择复合灰……问一问所在城市的市民,他们真能感知到这样的色彩倾向吗?而且上述这些所谓的灰色、复合色从专业角度讲,本身就是模棱两可、包罗万象的大众色,更何况要去体现于不同的城市实体空间。正如著名教育家杨东平教授对城市色彩规划的观点:“色彩规划有用吗?我在怀疑对规划的讨论乃至规划本身的意义。”“关键是整体和谐,而不是整体统一。我们能做到的是规定底线的东西,限制大家不要去做什么,而不是规定大家去做什么。毕竟从本源上看,城市色彩不是靠规划出来的”。

五、城市色彩应回归城市环境本位

城市色彩规划应以创造舒适、宜人、美观的宜居环境为本,以提高城市环境品位为出发点。而不是单纯标注城市形象,体现城市历史文脉,更不能强加振兴城市经济的功能。应改变为了避免城市色彩趋同、突显城市个性、增强竞争优势而搞城市色彩规划的狭隘和功利主义思想。现代城市色彩日趋复合与多元,有其自然衍生规律,我们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规划城市色彩,使之符合人们对宜居环境的心理需求。

综上,城市色彩规划要立足于现代城市发展规律, 注重城市色彩整体的和谐性,充分发挥环境优化的功能,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0.3969/j.issn.1002-6916.2012.15.036

项目类别

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 11YJA760040

李永春,男,四川南充人,毕业于西南大学,现为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教学和研究。

猜你喜欢
色彩规划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商周刊(2017年5期)2017-08-22 03:35:26
神奇的色彩(上)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16
春天的色彩
环球人物(2016年9期)2016-04-20 03:03:30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23: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