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现代理论浅析电影《猜火车》

2012-11-22 03:59夏尔扎提
电影评介 2012年20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现代马克

《猜火车》是1996年由英国导演丹尼·博伊尔执导,改编自欧文·威尔士同名小说的电影,仅用了49天就拍摄完成,是一部成本为250万美元的小制作影片。该片讲述了苏格兰爱丁堡一群吸毒青年的生活现状。由于影片对吸食海洛因而产生的快感进行的细致的描述,和充斥其中的堕落情绪及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和自我意识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关注和争论。电影在美国﹑英国等地放映时引起了不少的争辩。美国参议员Bob Dole在1996年的美国总统大选期间,谴责该片损害道德而且鼓励了滥用药物。然而在加拿大,警方则是自掏腰包买了许多电影票分发给青少年,他们认为青少年会将该片视为反毒的教材。导演本人并不承认《猜火车》会使人以身试毒,他认为影片对毒瘾发作时的痛苦描写是很客观的。英国著名影评人乔·伊诺评论道:“《猜火车》是一部带有写实性质的电影,它带给我的感受是震撼的,那里面表现的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是惊世骇俗的,其间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如吸毒﹑暴力﹑滥交﹑抢劫等都值得人们深思。”尽管存在争议,该片被视为一部相当创新与令人印象深刻的电影。获得了1996年度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的提名。1999年,获得了英国电影协会一百英国电影排名中名列第十,2004年则被Total Film杂志认为是有史以来第四伟大的英国电影。

目前国内对电影《猜火车》的研究主要有文化研究﹑青年亚文化身份认同研究﹑以及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猜火车》总的俚语的研究等。本文将运用后现代文艺理论,尤其是结合三位后现代理论家的理论(主体消失;小叙事;贱斥),从中心主题﹑叙事结构﹑影像语言等方面对电影《猜火车》进行解析,论证影片中的后现代因素。

Ⅰ.中心主题

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詹明信(Frederic Jameson)对后现代主义特点的描述可归纳为:深度消失;历史意识消失;主体消失和距离感消失。在后现代社会那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深度模式正在逐渐消失,而让位于平俗的表面化,自娱化,戏仿化的无深度模式。对理想,人性真情等的追求正变成对金钱,私利,享乐以至色情的追求。他认为:“表面,缺乏内涵,无深度,这几乎可以说是一切后现代主义文化形式最基本的特征。”①电影《猜火车》中的四个人物,生活中充斥了无聊和堕落,毒品是唯一动力。他们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未来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

电影《猜火车》讲述了九十年代四个住在爱丁堡的无业吸毒青年:马克瑞登,屎霸,卑鄙和变态男的故事。处于主流社会边缘的他们,用毒品麻醉精神,进入无所不为的主观世界,用性表达叛逆,用暴力发泄不满情绪。长期置身于这种环境,他们便常常怀疑自己为什么活着。马克及影片中其他几位主角都是不折不扣的瘾君子,毒品及性充斥着他们的生活,他们经常聚在一起嗑药,讲各种无聊的荤笑话,无所事事,浑噩度日。他们得不到社会的认同,也得不到父母的认同。这种长期缺乏认同感的生活使他们自我厌恶,自暴自弃。从这一点上,《猜火车》表现出了后现代主义作品无深度的特征。

弗雷德里克·詹明信对后现代主义特征的描述中还提到一个关键词:主体消失。后现代人体验的是一个变了形的外部世界和一个类似“吸毒”一般梦游者的“非我”。人没有了自己的存在,是一个已经非中心化了的主体,无法感知自己与现实的切实联系。

"Trainspotting"在牛津字典里的定义是“观察火车并记录火车的运行时间” (observing trains and recording railway locomotive numbers)。威尔士选择"Trainspotting"作为他小说的名字是想强调吸食海洛因的行为就像记录火车的运行时间的行为一样徒劳无益:以一种毫无希望的方式打法无聊的时间而最终什么也没有得到。《猜火车》中,主角们沉浸在毒品的世界里,已经失去了自我的概念,他们的现实已经被撕破,自我也已经支离破碎。影片开头,两个警察在爱丁堡大街上追赶着刚刚抢了杂货店的马克,马克边跑边以一种嘲讽的口吻旁白:“选择生活,选择职业,选择工作,选择家庭,选择一个他妈的大电视机,选择房子,电动开瓶器,洗衣机以及CD放音机……问题是,我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我选择不去选择。”马克 瑞登决定不选择和别人一样的生活,而是开始用最真诚的方式生活:偷,抢,骗,酗酒,吸毒,滥交,以及兴致所至的暴力。他的两个瘾君子朋友也选择了毫无理想的混沌生活,不愿工作,不愿承担责任,整天靠吸毒和偷抢度日。而影片中唯一一位不吸毒的损友“卑鄙”,却是一个酒鬼和暴力狂,他喜欢惹是生非,就好像吸毒上瘾般地喜欢无缘无故打人,他的生活与其他几个瘾君子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异。他们作为一群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物,不被主流社会所认可,接纳。因此也无法感知自己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联系。生活已没有了追求,也没有了意义。

Ⅱ.叙事结构

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认为,任何一个时代都存在某些占主导地位的叙事,称为“大叙事”(grand narrative)或“元叙事”(metanarrative)。他认为:“现代社会思辨理性的大叙事把一切个别性,特殊性,差异性都消弭于绝对精神中,使之丧失自身的独立性。”②利奥塔认为,后现代就是对这些大叙事的怀疑。在大叙事旁,还存在许许多多小叙事,它们彼此分离,在通常情况下受到大叙事的排斥和贬低。然而,当大叙事受到公众普遍怀疑的时候,这些小叙事就可能汇聚起来,取代原先的大叙事,形成新时代的新的特性。

电影《猜火车》在叙事结构上也充分体现出了其后现代主义特征。《猜火车》的叙事因凌乱的片段而著名,是由许许多多的小片段构成的。例如影片中主人公马克的生活就是由很多片段来叙述:影片不断交叉出现马克与朋友,马克与家人,还有马克自己独处的片段,由一些小事件来塑造马克的形象。这也印证了利奥塔的观点:小叙事汇聚起来,能取代大叙事。虽然大体上来看,整部影片仍然是按照时间发展的进程呈现情节序列,按照了最基本的叙事结构。先介绍主人公马克和他的朋友,同时马克自述着他关于变成普通人的念头,但之后他继续嗜毒,然后进局子,继而吸毒过量而被迫戒毒。当看到他的朋友汤米染上艾滋病的惨状后,马克决定要找点新的东西,他去了伦敦。可是汤米的葬礼又让他和以前朋友变态男,屎霸和卑鄙聚在一起,他们一起成功地作了一笔毒品交易,而最后是以马克独自带走这笔可观的现金结尾的。但这种叙事仍是由众多MTV式的片段构成。例如:主人公马克在和朋友嗑药鬼混了一段时间后,突然产生了想要戒毒的想法,于是镜头一转,就出现了马克为戒毒所做的前期准备工作的画面,他用木板和钉子将自己反锁在房子里,预期用这种方式来管制自己,然而这时镜头又突然投射在了地上的一堆砸断的木条上,马克刚刚誓立下的壮志豪言在一瞬间化为乌有。又例如:马克在成功戒毒后,在伦敦的一家房地产公司找到了一份文职工作,并租了一间房子,开始了洗心革面的新生活。而期间他收到了来自戴安的一封信,在读信的构成中,影片以用了几个独立的小片段来描写变态男,屎霸,卑鄙在家乡的现状,引来了马克会心的一笑。整部电影基本上都是一个片段接着一个片段,片段之间用令人炫目的形式进行连接。可见,《猜火车》在整个叙事过程中遵循了小叙事汇聚起来,能取代大叙事的这一观点。

Ⅲ.影像语言

纵观整部电影,观影者所受到的视觉上的冲击和震撼是巨大的。如影片中主人公们所住的破烂肮脏的房子,马克毒瘾发作时幻觉里出现的恐怖的婴儿尸体,还有所谓的苏格兰最脏的公共厕所等等,都勾勒出了一幕幕令人难忘的片段。《猜火车》影像语言的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表现在影片中出现的种种令人作呕的物体。

法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社会学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最早使用了“贱斥”(Abjection)一词。“贱斥”的概念经常应用于表述被边缘化的群体,例如有色人种,妓女,同性恋以及残疾人等。在克里斯蒂娃所著的《恐怖的力量》一书中,无助是指人类对于精神崩溃的一种反应(如惊恐感,呕吐感),这种崩溃是由主体与客体或者自身与他人之间失去差异而导致的。“产生这种反应的一个例子就是尸体,同时,其它东西也能引起同样的反应,比如伤口,粪便,污水等。克里斯蒂娃认为其中有些东西曾经是属于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但它们在新陈代谢或其它过程排除在身体之外后,我们就不得不接受它们已经不属于自己的事实。由于人们经常经历发肤等器官组织的更新,所以对这个过程并不会表现出恐惧。我们就是在贱斥的过程中不断创造自我,这个过程是没有休止的。” ③

在贱斥的物质与死亡的联系方面,克里斯蒂娃认为,贱斥的物质反倒能引起人们对生的渴望。带着血和脓水的伤口,或者是令人作呕的,苦涩的汗味或者是腐烂味,并不代表死亡。面对真正的死亡,我们会明白,反应或者接受。当我们面对人类尸体所带来的创伤时,让我们感到自己必将面对的死亡是如此真实,同时也告诉我们要奋力生存。

《猜火车》中有很多能引起人们贱斥反应的事物。导演对《猜火车》画面的处理上是这部电影最为出彩的地方,观影者在观看影片时所受到的视觉上的冲击和震撼是巨大的。例如:马克和汤米所住的房子破旧不堪,墙皮脱落,几乎没有什么家具,只有一个肮脏的大地毯,上面摆满了吸毒时使用的工具。又例如:马克拉肚子找厕所的时候,那个所谓的苏格兰最脏的厕所,里面的肮脏简直无法用语言形容,到处都是污秽的东西。还有马克在注射毒品时,导演给了针管一个清晰特写,那些污浊的黑色颗粒随着毒品一起被注射到了马克的血管中。前面提到过,尸体以及腐烂的物质也能引起人们的贱斥反应,并能激发人们对生的渴望。《猜火车》中,由女瘾君子艾莉森所生的小婴儿由于无人照顾,暴毙在了婴儿床上,给每个人都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后来马克在戒毒时产生幻觉,那个小婴儿的尸体倒立在天花板上,展现出恐怖狰狞的脸,一步步逼近马克,最后掉在了马克的脸上。这个镜头不仅仅是给观影者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更重要的是它在揭示马克的创伤时,让观影者感到了死亡是如此的真实,如此接近。死婴代表着死亡,它暗示着主人公马克处境的无助,它使马克产生对死亡的恐惧感,认清自己的困境,并激发他想要改变现状的意识,从而实现自我成长。

Ⅳ.结语

后现代主义影响了整个艺术界的发展走向,对文学﹑建筑﹑绘画﹑音乐等诸多艺术产生了变革性影响。电影作为最年轻的一门艺术担当起了后现代主义文化席卷全球的艺术先锋。影片《猜火车》作为世界影史上的一朵奇葩,展现出了后现代电影独特的魅力。从影片的中心主题来看,《猜火车》符合了弗雷德里克认为的后现代主义特点:深度消失以及主体消失。片中的主人公们游走在主流社会边缘,没有追求和理想,毒品就是他们的一切。而导演对影片的叙事结构上,也是遵循了小叙事构建大叙事这一后现代主义特征,整部影片由众多小片段构成,MTV式的拼接画面独具特点。而在影片的影像语言上,《猜火车》中对肮脏事物和尸体的特写,则引起了主人公和观影者的贱斥反应,从潜意识里激发了人们对改变混乱现状,追求有意义生活的渴望。

注释

①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陈清侨等译,1997年版,第103页

②利奥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车槿山译,1997年版,第94页

③Kristeva, J. (1980). Powers of horror: An Essay on Abjec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2)

参考书目

1 颜纯钧:《电影的解读》1995年四月第一版

2 丹尼尔·贝尔:《文化现代与后现代》[A]

3 陶家俊:《身份认同导论》[J].外国文学,2004

4 安德烈·巴赞,奥逊·威尔斯论评[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5 弗朗索瓦·特吕弗,希区柯克论电影[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15-17

6 丹尼尔·贝尔:文化:现代与后现代[A].王岳川,尚水。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7 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8 Kellner, Douglas: Postmodern Theory, 1991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马克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连通器及其应用
马克·吐温:辣你没商量
90后现代病症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马克明篆刻
进入后现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