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暖》的“潮湿”情结
一部好的电影,除了要具有精致的视听语言,还要深层次的展现一种文化,一种情结,能够打动观众,展现出作者的一份心境。乡土题材的影视作品若想拍出一份情结是很难得的,这无论对于导演还是剧组来说都是一个想要追寻的目标,在现在商业片占据主导市场的大背景下,影视从业人员还是应该秉承住自己的信念,在融合了商业性元素的同时还不应该忘记把影片的艺术层次提高,唯此,才会出现大批真正的好影视作品。
《暖》 潮湿 情结 意象
《暖》这部电影我很喜欢,看完后除了那种难以自拔的情愫,还有一种潮湿的感觉。我将这种潮湿理解为一种带有无奈的温情,一种如雨丝般慢慢渗透进人心里面的感动。我将以一个观众的角度去探索这种潮湿的情结,去寻找让我感动的每一个因素。
每一个好的故事都要安排一个合适的背景地,来让故事合情合理的展开,也都需要借助一些意象来增加表现力,《暖》也不例外。
景,超越了作为人物活动,故事发生地点的局限,成为一种人的情感的物化形式,成为抒情表意的媒介。因此,写景造景乃是创造电影境界的首要步骤,只有选择和营造了足够产生境界的景,才能有后面的叙事和抒情。
对于霍建起导演的这部《暖》来说,它的整个潮湿情结的营造首先依托在该片的外景选择上面。《暖》这部电影的拍摄场地取巧性地选择了烟雨弥漫的江南水乡。一个雨水不断的地方,每一天的空气中都掺杂着永远擦拭不掉的湿润,让人觉得似乎周围笼着着无法忽视的淡淡的忧伤,淡淡的哀鸣。这一特定场景地似乎早已经告诉我们,这里有着很多等待我们去挖掘的故事,这里的人有着爱情的温暖和无奈。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调是潮湿的即温润而忧伤的。
江南水乡早已经注定影片里面会被阴雨天气蔓延,会一直有淅淅沥沥的雨。林井河是在烟雨朦胧的群山梯田的映衬下慢慢走回了阔别十年的家乡;林井河与曹老师一起喝酒时屋檐一直不断的滴落着雨水;林井河去暖家里做客时,雨一直下着。几乎每一个情节都无法和雨水脱离开来,似乎影片中了魔咒,无法摆脱的是被雨水,被一种湿润的气息笼罩的命运。地理位置所决定的气候,让影片在视觉上营造出一股浓浓的无法规避的潮湿气息。
就算是在少有的晴天里面,也还是无法摆脱潮湿的气息。因为平日雨水的洗礼,整个地面还是湿漉漉的,植被也是水绿水绿的,连河水的流淌也显得潮湿温润。林井河同暖相遇的那个桥上,天空虽然没有雨,可是那河水还是让人觉得是潮湿的。
雨作为江南水乡地域的代表符号,在本片中充当了很大程度的潮湿延伸。林井河与暖的爱情,浪漫是他们给的,忧伤也是他们的牵引。当林井河拜访早已为人妻为人母的暖时,那种忧伤就开始在每一个观赏者的心灵弥漫。那是一种爱情遇到现实后的无奈。那不断闪回的阴雨天气渲染出了一种暧昧的潮湿氛围,即关于人物的关系,事情的结果,生活的态度都是模糊而不确定的。例如暖与现在的丈夫哑巴和林井河同桌而食时,雨滴声不断出现,暗示三人之间的关系是暧昧而不明晰的,即“潮湿”的。
秋千架,作为来自改编作品《白狗秋千架》的保留符号代表,是不断闪现的意象。在这秋千上,有着暖与井河的美好青春印记,有着哑巴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有着一切事情逆转的记忆。因为这个古镇人民的惠顾,秋千成了一种生活的见证。不时打在秋千架上的暖暖阳光,也使得它的见证变得模糊,变得“潮湿”。
青石板路铺就的弄堂,在这里也成了一种境界展现的工具。井河与哑巴的非正面的交锋,因为二人喜欢暖,几次挑衅或者是交锋都似是情敌间的决斗,但是这种关系又是含而不明的,始终带着一种潮湿的“情结”。
电影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叙事艺术,这里讲的“事”就是指叙事。在电影中,境界的创造离不开“事”,如果没有这“事”,只有那“景”,我们无论如何感觉不到一种境界。因为景自身有一种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它给我们一种整体的氛围,一种情绪和韵味,而不是明确的含义,所以,叙事在电影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简单点说,这是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故事。暖与小武生是浪漫而虚幻的,与林井河是青梅竹马而忧伤的,与哑巴是温馨但少浪漫的。三段不同的感情,三个不同的体悟,这是女性不同阶段的一种体现,是一个女性从女孩到女人的一种转变。没有好坏,有的只是一种成长和成熟。
林井河是生活中敢于追求梦想的群体的一个缩影,在追梦的路上总是会抛弃一些东西。“每条路都还铺在原来的路上”,这是一个回家游子的深沉和凝思,“暖让我明白了爱是什么意思,我和她一起失恋,一起痛苦”,这些属于过去的回忆展示的是一个年轻的林井河对暖的至纯至真的朦胧的爱恋。
暖更像是一个空想家,她有着梦想的美好幻影,却没有去付诸努力。爱情总会让人学会长大。两次爱情让暖学会面对现实,让她如同断掉的秋千回到了陆地,让暖重新找到了朴素和淳朴。
哑巴是最执著的人,但他对暖的爱是苍白无力的。身体的缺憾让他爱的表达也有了缺憾。但善良的导演把最好的给了他,让他有了美丽的暖和可爱的孩子。他虽有缺,但是他的胸怀足够宽广。
该片在对主要人物关系的处理上采用了一种模棱两可的暧昧态度。他们之间有着朦胧的美好回忆,但所有的关系又都带着美化的思想,这种不明确的处理不仅体现出导演的慈悲之心,也让观众体验到浓重的潮湿情结。
这部影片多数采用大全景,全景,中景等景别,很少采用特写,而这类景别更易于将朦胧的山脉梯田,摇晃的芦苇荡,绵长而潮湿的弄堂等景致以较为明确的形式展现出来,使那种潮湿的情结更为饱满而富有张力。在一种相对较大的空间里面,加入容易引起观众感情联想的芦苇或者弄堂等,就可以让导演想要表达的那种感动或者说是潮湿的情结有更好的发挥空间。更加具体形象,甚至是更加富有张力。
剪辑节奏是相对舒缓的,每组镜头的内部画面运动的节奏也是相对缓慢的,镜头间的切换多数采用了淡入淡出的方式,这种舒缓的节奏就使得叙述者可以娓娓道来,从而使观众慢慢融入到影片中,进而给观众以强烈却又是缓缓渗入的潮湿感。舒缓的节奏既容易抒情,同时也可以给予观众带入戏的足够时间,那种情感的共鸣,对人物的感情也就更容易产生。
霍建起喜欢慢慢讲述一个事情,用舒缓的节奏,讲述一个不大不小的故事。用平凡人的生活来打动我们,感动我们的其实是一种我们对自己生活的体悟。片头用回忆的方式来展现,用倒叙为辅,顺叙为主的叙事结构,使得逻辑清晰而富有韵味。人物的结构设计上,每一个人的出现都是必要的,每一个都和主角的生活有着关联。紧凑的人物关系让情节的发展显得必要而现实。如果没有曹老师的需要,林井河不会回来,如果没有村里人的注视,秋千的温暖度就不够了。看似闲散的结构,其实是逻辑严谨的。个人很喜欢这种风格。因为每一个部分就是生活的映照,细节够了,也就足以打动我们了,何况还有那种最简单的感情。生活本身让我们觉得无奈而忧伤,潮湿的情结自然就有了。
整个影片是在淡淡的怀旧的诗意氛围中进行的。导演的态度是发自内心的彷徨的暧昧,即“潮湿”的。
电影以独白为手段,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影片用以红黄两色为主的暖色调展现回忆,用以蓝绿色为主体颜色的冷色调来描述现实生活。冷色调的现实让人能够以一种更加客观的视角去审视,但也在告诉观赏者真实的生活是艰涩无奈略带苦楚的。相比于冷色调,暖色调的回忆世界主观性的抓住人们美化回忆的心理,采用温和的色彩去描述过去。例如,林井河和暖的似是而非的爱情是美好的,它给二人留下了温暖的回忆,所以当导演在展示回忆的场景时色调是明亮而温暖的,一如在林井河和暖心中的记忆。
人们通常把影视作品的品格认为三个层次:一是讲述了一个好故事;二是把这个好故事讲得很有感染力;三是把这个好故事讲出个性和风格。无疑,暖已经把一个游子还乡的故事讲出了它的个性和风采,若想提升电影的品格,就很有必要从《暖》中吸取一些养料。
对于生活化的电影来说,导演应该可以借鉴霍建起回避深刻与激荡,追求浅显与平淡的审美风格。例如抒情散文式的《暖》,从展现朴素爱情的过程中,去表达导演对待生活的包容和妥协态度,这就从影片的定调上保证了风格的表达。从影片的视听语言上,在形式的整体上应追求优美、和谐、精致等。具体来讲,拍摄机位的安排、摄像机的运动、特效镜头的运用都应为这种目标服务。除此之外,画面的色彩、光线、构图、人物造型和环境气氛的处理及天气的选择上都应为了大的目标提供条件。
中国的生活题材虽多,但是搬上银幕的能力还是有所欠缺的,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霍建起的这部《暖》寻找到一些可以借鉴的成功方式,无论在画面、声音还是蒙太奇上都希望有所突破。乡土题材的影视作品若想拍出一份情结是很难得的,这无论对于导演还是剧组来说都是一个想要追寻的目标,在现在商业片占据主导市场的大背景下,影视从业人员还是应该秉承住自己的信念,在融合了商业性元素的同时还不应该忘记把影片的艺术层次提高,唯此,才会出现大批真正的好影视作品。
[1]陈旭光 戴清.《影视鉴赏》[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2]周文 王更新.《影视精品导视》[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3]刘萍.《影视导演基础》[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4]曹颖.《漂移在影像的河流上 》[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
[5]赵智 彭文忠.《影像解读》[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6]周月亮 韩骏伟.《电影现象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
[7]李刚.《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文化精神》[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10.3969/j.issn.1002-6916.2012.20.020
刘霞,长安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