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产业继广告行业之后被誉为“21世纪最有希望的朝阳产业”,读图时代的到来更使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其中在我国青少年中极受推崇的日本动漫已经形成一种社会亚文化,并对我国青少年产生了一系列影响。本文将具体阐述日本动漫对我国青少年人友情观、爱情观、人生理想及信念、审美情趣及想象力等方面的影响,对此影响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反思并提出规避建议。
讲到“动漫产业”,仍旧是强调视觉震撼塑造经典形象的美式动漫与情感细腻画风独特的日式动漫共掌天下。中国动漫虽然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但也只是昙花一现,未能大范围传播,也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和成功的商业模式,以至于90年代后国外动漫日益风行,抢占了国内动漫市场的绝对份额。根据“中国调查研究网”对动漫调研方面的数据显示,在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本动漫占60%,其中12岁以上的中国青少年极少有人看国产动漫。对我国青少年而言,与国内传统漫画和动画片相比日本动漫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影响力更大。
日本动漫对我国青少年的吸引不亚于美国电视剧,“追”动漫的青少年 “漫龄”少则一两年,多则十几年。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日本动画本身的吸引力。日本动漫画风独特,背景穿越、架空、古代、现代等多种多样;故事取材除了本国特色外同时广泛筛选美国、中国及欧洲各国经典故事;人物刻画鲜明细腻,强调团队精神;目标受众针对性强,有专门的少女漫画,少年漫画和成人漫画之分,又有推理、冒险、搞笑、神魔、战争、宠物、热血、竞技、恋爱等种类细分。研究发展,日本动漫的商业性使其受众定义及诉求非常明确,它特别注意贴近这个年龄层阅读群体的心理,这是日本动漫创作模式的成功点之一。[1]另一方面,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社会化的过渡时期,其对现实之外的虚拟空间充满好奇与向往,这一阶段通过社会化,青少年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社会行为模式,对生存环境中各种刺激和变化能合理应对。由于涵化理论的作用,青少年会逐渐对动漫产生认知和模仿。在接触动漫的过程中,青少年往往通过自己的了解,将动漫中的社会关系当做实际社会生活,他们会认同动漫人物,模仿他们的行为。[2]因此,随着日本动漫的发展,我国青少年动漫迷越来越多,日本动漫在其社会化过程中也扮演了特殊的角色。
对大多数青少年来说美国动漫商业化和个人色彩太重,而国产动画片又过于低幼说教,能真正走进其心中并帮助他们成长的只有日本动漫。根据涵化理论,媒介经验会塑造阅听人的人生经验,媒介效果会在阅听人长期暴露于媒体下,而达到积累性的全面效果。[3]青少年时期生理、心理发展均不成熟,可塑性强,易受暗示,当遇到自身不能解决或控制的事情时会不自觉地从动漫作品中寻求答案。因此作为一种亚文化载体的日本动漫作品,在其渗透过程中对我国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产生了一定影响。
“友情、爱情”情结的影响。不同于强调个人主义的美国动漫,日本动漫的主角的周围总是围绕着一群朋友,他们之间的情感“羁绊”很深,情感美好而亲密,超越现实中的世俗和金钱。看过动漫的很多青少年对于朋友间这种感情的美化非常向往,善于模仿的特性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对待朋友像动漫里主人公对待某位朋友一样真诚而富有爱心。而日本动漫对于青少年爱情观的塑造比较复杂,有男女之情,“耽美”之情和“百合”之情之分。日本动漫中正常男女之间的爱情要么描绘最无暇的爱恋,比如少年时代的心动,单单看到少女脸上的红晕和少年凝视的目光就能引起每个人对于纯粹爱情的向往。要么由于复杂的剧情使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相互羁绊,深刻而令人羡慕。这种动漫塑造了美好的爱情,对青少年的爱情观有正确的指导,但提到“耽美”和“百合”不免让人担忧。大量“耽美”和“百合”系列作品是日本动漫的灰色地带,潜藏着大量的崇拜者,现实生活中同性恋的存在不难排除与此类型的动漫没有关系。关于日本动漫对青少年情感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治愈系”动漫,如温情治愈系《夏目友人帐》、《轻音少女》、《白兔糖》及2011年4月治愈系新番《我们仍未知道那天所看见的花的名字》等,纯爱治愈系《目隐之国》、《小鸠》和《好想告诉你》等,励志治愈系《兽的演奏者艾琳》等画风清新温暖,节奏舒缓,净化心灵。这类型的动漫让正处“心理断乳期”的青少年倍感温暖,追求并亲自培养那种温馨的感觉,极大地促进了青少年群体之间的感情。
人生观和信念理想的影响。人无法忍受没有意义的生活。没有自我概念,人就无所适从,从意识上失落了自己,也丢失了生活的意义。[4]日本动漫中诠释的坚持努力不放弃的精神以及对梦想和信念的执著,满足了青少年在成长中对人生意义和理想的追求。例如被誉为最受本国欢迎的日本动漫作品《海贼王》,主人公路飞宣言自己是“将成为海贼王的男人”,勇敢的开始了自己的海盗生活,在探险过程中身边聚集起一群同样有梦想、有实力的热血伙伴,不管前面有多少艰难阻险,依然无畏地共同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死神》与《火影忍者》中看似单薄的热血主人公各自坚守自己的使命,在同伴的陪伴下与邪恶势力对抗,并最终一点点成长;《网球王子》、《灌篮高手》属于体育竞技类动漫,动漫人物都有各自坚持的目标,并为了实现目标不断努;《轻音少女》、《金色琴弦》和《交响情人梦》是人气很旺的讲述音乐的三部动漫,角色对于音乐或者乐器有各自的坚持,对于自己的音乐人生亦有独特的理想;《蜂蜜与四叶草》则以一个少年的口吻讲述了成长过程中的欢乐与忧伤,友情与爱情,最终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意义。不难看出日本动漫中主人公大都在寻找人生目标,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一旦找到之后就坚信自己的理想与信念,不畏艰苦,勇敢去实现自我的价值。深受这些动漫产品影响的青少年相信着这些理念,看这些动漫的时候会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何在,并且受到动漫中坚持不懈的精神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迷茫困难之时会回归到动漫中寻找支撑。
审美情趣的培养。日本动漫涉及鬼神、吸血鬼、体育、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多样题材,为青少年的美育教育提供了极好的素材。比如动漫作品中的人物服饰,除了极具日本本国特色的女仆装和校服,还网络了中国、美国、欧洲及亚洲等国家的服饰,如《彩云国物语》中无论是音乐表现还是服饰表现都极具中国古代特色。再如动漫中人物的刻画,大量富有创意的夸张表情及细致的特写,使得日本动漫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如《死神》中的黑崎一护和露琪亚,《XXXholic》中的侑子,《薄樱鬼》中的冲田総司、斎藤一和土方歳三等数十位人物形象等给人或清新、或妖艳、或俊朗、或唯美的感觉。而反面人物等形象则丑陋阴暗,给青少年鲜明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形象对比,有助于提升辨别能力。又如动漫特别是动画片中对背景的环境的唯美塑造及可爱动物的形象的塑造,如《夏目友人帐》中的猫老师,《犬夜叉》中的云母,《翼.年代记》中的摩可拿及《起司猫》中的起司猫等可爱形象,极大地刺激了青少年内心深处对动物的审美。另一方面日本很多动漫作品中反面人物也以美型形象塑造,亦很多外表丑陋但内心善良的形象,这打破了青少年简单的以外形美丑来定义整个人物的好坏美丑的惯性,培养其用心认真感知真正美丽的事物。
想象力的激发。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青少年时期思维尚未形成固定的模式,思维独立性与批判性正在形成,正是开发想象力的重要阶段。日本动漫取材于现实,大量运用拟人手法,以艺术加工的形式把平常的事物提炼成奇异的形象,大大刺激了青少年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动画片和漫画中人物表情的创造性刻画和情节背景的想象也极大的拓展了青少年的想象空间。
日本动漫对于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不仅限于以上几个方面,由于动漫内容包容性极强,潜移默化中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及思维。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青少年对动漫内容的感知由“向往”到“思考”,由“模仿”到“相信”,继而是“激励与保护”,因而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一旦在动漫作品中寻求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支撑与参考,这种心理满足会刺激他们更进一步接触和了解动漫作品,使得动漫作品更进一步影响其成长。
按照美国社会学家彼得.贝格尔的理论,社会化都具有两重性,不存在完全社会化了的个人,而“社会化的成功依赖于在社会的客观世界与个人的主观世界之间建立对称”。 日本动漫吸引青少年的根本原因在于准确掌握了他们的本质心理特征,即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纠缠,从而恰到好处地满足了青少年在成长中的精神需求。但正如日本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所言:“对于周产30 部的日本动画连续剧,我已经哑然无言”。[5]日本动漫在商业化的潮流下,催生了一些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内容,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日本动漫对青少年社会化的不利影响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内容上,为了刺激受众,日本动漫中亦存在血腥暴力及色情和扭曲历史等场景与情节,例如近几年来许多侦探类动漫引发日本青少年照搬动漫的内容行凶杀人而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非法,只是一味模仿动漫情节。以及大量耽美同人等类型的动漫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青少年对爱情的看法,而过于露骨的色情刻画也容易使缺乏辨别能力的青少年产生性侵犯等犯罪行为倾向。不良内容带来的不良影响不但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更可能引发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青少年对动漫的过分沉迷使其犹如“温室的花朵”般陶醉于自我幻想的理想世界难以自拔,不仅耽误学业而且妨碍心理的正常社会化进程,导致心理承受能力弱,自闭或抑郁等心理疾病。而踏入社会之后,他们往往经不起挫折和打击,无法承受动漫中的理想状态与现实的残酷的巨大反差而陷入恐惧与迷茫,更不用说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并为之奋斗。
青少年群体正如欧文·萨尔洛夫所说:“他们被认为既非成人,亦非儿童,他们既不能分享成人的权利,又不能停留在青春期以前即儿童的不负责任的状态;他们既不能受到成人的真正严肃对待,又不为成人所忽视”,其社会化过程需要引导和监督,针对日本动漫有可能对我国青少年社会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可以从几点进行预防规避。首先限制过分血腥暴力及色情等不良内容的日本动漫作品进入国内,合理倡导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作品,从根本上断绝不良内容对青少年产生影响的机会。其次倡导健康合理消费动漫产品,家长和社会担负起监督责任,通过宣传教育让青少年自身明白过分沉迷动漫的不良后果,同时丰富青少年社会化的内容。再次借鉴国外动漫的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努力提高国产动漫的质量,使其符合青少年社会化的心理特征与需求,增加国产动漫的文化底蕴,利用国产动漫产品引导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传达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内容。
日本动漫虽然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可能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不能否认风靡全球的日本动漫及其衍生品,在我国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非系统由传播媒介传播的、非正规的社会教化的一种形式,日本动漫正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对青少年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内化。对于其中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可通过内容筛选,合理倡导消费习惯及发展国产动漫,积极引导青少年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消费日本动漫产品等方式进行规避。
注释
[1]王露露,袁华.析动漫中的人物——当代动漫研究[J].影视影像,2007,(2)
[2]阳柳青,韩振华.论动画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J].青年探索,2006,(1)
[3]朱岳.由中国动画传播现状看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http://rshliu999.bokee.com,2006-12-3 16:17.
[4]马克/皮尔森著,许晋福等译,很久很久以前,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二P53
[5]宫崎骏.宫崎骏:思索与回归— —日本的动画片和我的出发点[J].支菲娜.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3):51-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