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梦之旅:网络探险小说的流行性的分析

2012-11-22 02:43丛尧
电影评介 2012年22期
关键词:弗洛伊德探险小说

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传统的文学领域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作为当今时代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通讯与交际方式,也给文学带来巨大的影响。文学不仅在网络上得到了更为广泛而迅速的传播,也借由网络催生了新的形式,具有更多元的文化内涵。

一、作者的创作心理

心理是人类内心最为隐秘而复杂的现象和学问。网络探险小说的流行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它能在纷繁错乱与节奏激烈的当今社会,给普通人带去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幻想,使作者和读者都能得到心理的平衡与和解。简单地说,网络小说能够造梦,通过造梦给生活在多重压力与困境中的现代人带去一丝慰藉,宣泄现实生活中的压抑与不快。谈及作者创作网络探险小说的心理机制就不能不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开始。

《藏地密码》的作者何马,生于中国四川省藏区。喜好读书,涉猎广泛,天生眷恋着探险猎奇。成书前一直在成都做外贸、药品、户外探险装备用品等多种行业的生意,是一位拥有十几家公司的老板。中学时代的他便对做一个冒险家有无限向往,成年后终于独自穿越可可西里腹地、西双版纳原始森林。至今几乎每年都会给自己留出一段探险的时间。他曾在西藏生活过十年,自此开始便同西藏结下了不解之缘。何马读过约600本有关藏地的书籍,其中还包括一些深奥的藏地佛经。“我喜欢极限运动,我的血液里总有一种冒险的冲动”;很显然,何马的目的达到了,创作《藏地密码》极大的满足了他内心想要接近了解神秘西藏的欲望,并且令众多无法亲历藏地的读者,在他的书中抵达了心中的圣地。

为什么会选择写创作长篇探险小说呢?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写作的内在动力,这种内在动力来源于作者们性格里崇尚自由,热爱冒险、探险的因素,来源于对写作的热爱与坚持,还来源于这些作者们因各种原因都有着坎坷的经历和生活的磨难或是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这些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得到满足的、受压抑的情感无处释放和表达,激发他们寻找一个共同的实现愿望和梦想的途径,那就是写作。而人类心理中普遍存在的“集体无意识”——对未知未解领域的好奇或者称为“想象”与“妄念”最终推动他们选择创作悬疑刺激的探险悬疑类型小说。

二、读者的群体特征与接受的一致性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表明:18-25岁的年龄段是中国网民的中坚力量,也是最大数量的上网群体。基于这个数据,我们判断网络探险小说的读者群的主体应该为70年代后期生人——90年代生人这个区间。这些青年人出生后的物质条件和生活水平比前代人有了明显提高。他们也因为个性化极其明显被冠以“蜜罐里长大的一代”、“垮掉的一代”等头衔。但实际上他们正肩负着建设祖国的艰巨的任务,也是中坚的力量。如今的中国恰好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高速发展的经济催生出许多社会问题,诸如高房价、高物价、竞争强、就业难等等。人们生活与工作压力非常大。

当代青年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很高,他们早已看惯刀剑横飞,你爱我恨的老套故事,对作品的知识性有一定的要求。而网络探险小说蕴含丰富的人文地理知识,如何马的《藏地密码》,作品中至少关涉了三个似是而非的知识系统:藏传佛教的历史与传说;藏獒的知识与传说;最后一个是青藏地理及探险。盗墓一直是常人渴望了解而又无从了解的领域,盗墓这个题材的作品中涉及了许多学科知识——历史学、地理学、风水学、占星学、考古学、民俗传统、禁忌、生物学、等等,还包括很多的野外生存技能知识。当然对于小说中看似似是而非的内容、小说中提供的知识系统,并不能以还原生活真实为要求。正是这些让人想入非非的可能或不可能,令读者大开眼界,增强了阅读快感和兴奋。

当代青年对阅读的互动性的要求也随着网络的繁荣得到了满足,网络的在线阅读完全颠覆读者的被动接受地位,在这个开放的平台上,读者和作者能够平等对话,交流合作。每一个读者都能自由表达个性的想法,发表独到的见解,甚至能够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修改、补充作者的文本,亲身参与创作。

三、叙事治疗与情感的共鸣

文学的功能有很多,诸如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等。但我们常常忘记了文学最初也是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包括治病和救灾在内的文化整合和治疗功能。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以及荣格的原型理论最初都来源于医学上对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研究,强调对人的无意识心理进行分析,将文艺创作的动因归结为实现未满足的欲望,指出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是寻求心理能量宣泄或转移的过程;艺术创作正是艺术家治疗自己内心无法宣泄的情感的方法。他们的理论让艺术家们看到了人性的本质,在作品中开始表现人的本能欲望与社会现实的冲突,并开始深层次的思索创作——阅读这一过程中作者与读者的情感宣泄与共鸣。弗洛伊德说“自我以扮演旁观者的角色满足自己”,这完全可以用来解释“读者的白日梦”的表达机制。读者正是通过旁观和移情的方式将自己替换成故事中的主角而分享幻想的快乐的,从而与作者达成了情感共鸣,而文学作品“只有通过引起众多读者的共鸣,才能真正发挥审美、认识、价值阐释和交流作用。”

网络探险小说叙事治疗功能尤其明显。网络探险小说的作者是现实社会中的普通人,承受着生活的压力与情感的矛盾,同时也感受着生命的幸福与欢乐,希望能够倾吐自己胸中的感情,以倾诉求得一快,获得精神的自由与愉悦。作者通过创作转化和治疗自己内心无处宣泄的心理能量。而读者通过解读作品文本来寻求和实现心理能量的交流、宣泄、共鸣、补充并再凝结成读者文本的过程也得到对过剩的心理能量的治疗和分解。《故事离真实有多远》一书中所说:“讲故事对人来说就像是吃东西一样,是不可或缺的。当然,在某种意义上,网络探险小说已经成为一种消费品,一种获得快感的手段。这些成功的即兴涂鸦式的天马行空不拘一格的率性表达恰好切中了读者压抑的情感,也更加强化了作者与读者以作品为中介,双方都置身于作品营造的情感体验、感官欲望满足的幻象之中,尽情的狂欢、满足,实现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白日梦”,令写作与阅读都成了一种宣泄。

[1]南帆.游荡的网络文学[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2001(4):15-22.

[2]唐宇东.弗罗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与中国现代小说[J].井冈山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6.

[3][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自传[M].顾闻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97.

[4]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冯川、苏克译.三联书店,1987:52-53.

猜你喜欢
弗洛伊德探险小说
一场关于书的探险
去探险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探险之旅
从弗洛伊德入门精神分析
心理分析泰斗弗洛伊德
跟踪导练(四)6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
《梦的解析》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