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
议题三: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报告摘要:◆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豐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明确指出:纵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为此提出:前十年(指到2010年),使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再上一个大台阶,为后十年的更大发展打好基础;到2020年,GDP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报告还提出了主要经济发展目标:“城镇人口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重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目标,我们已经走过了十年,走完了一半的路程,现在需要对这一过程做出中期评估,我们是否实现了第一步的设想?是否实现了上述目标?
到2010年,我们已经实现了使经济总量、综合国力、人民生活再上一个大台阶的核心目标
对此,我们根据目标一致法定量评估,即指评价实施情况和目标之间的一致性,主要是通过实现程度来衡量作出中期评估。这一方法非常简单,就是以十年前所设定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作为参照,来看这一时期所实现的程度。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使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再上一个大台阶”目标。
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从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上升至第二大经济体。按汇率法美元现价计算,2000年我国GDP为11985亿美元,到2011年上升至73185亿美元,占世界总量比重从3.8%提高至10.4%,与美国相对差距从8.3倍缩小为2.06倍。
贸易总量跃上大台阶,从世界第8位上升至世界第二位。货物进出口额由2000年的4743亿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36421亿美元,占世界总量比重从3.6%上升至10.0%,与美国相对差距从4.3倍缩小为1.03倍。
科技实力跃上了更大的台阶,从世界第4位上升至第二位。我国科技实力(5个主要指标)占世界总量比重,从2000年的5.4%提高至16.1%,与美国相对差距从4.2倍缩小为1.4倍。
综合国力迈上大台阶,2000年占世界总量比重为8.8%,提高至14.0%, 与美国相对差距从2.55倍缩小为1.40倍。
人民生活再上一个大台阶。首先,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了一番之多,按不变价格计算,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00年2.73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2.20倍。其次,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已经进入富裕或接近富裕,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2000年的39.4%下降至36.3%,属于富裕型;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2000年的49.1%下降至40.4%,接近富裕型。再有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2002年的24.5平方米提高至32.7平方米,相当于许多欧洲发达国家人均居住水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2000年24.8平方米提高到36.2平方米。
由此可知,到2010年,我们已经实现了使经济总量、综合国力、人民生活再上一个大台阶的核心目标。
党中央所提出的三大差别扩大趋势不断扭转的目标已经提前实现,并且呈现下降的新趋势
根据上述核心目标,国家计划委员会曾提出具体的、量化的2020年主要指标: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以上,大体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城镇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到2020年城镇化率超过50%,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到2020年降到30%左右。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定量指标在2000-2011年期间实现程度:GDP为2.96倍,如果2012年GDP增长率达到7.5%,那么就已经达到3.18倍,估计在2015年达到4倍左右,提前5年实现“翻两番”的预期目标;人均GDP为2.11倍,2011年为世界120位(215个国家),如果2012年人均GDP增长率达到7.0%,那么就能达到2.26倍,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提供的信息,按三年加权汇率变动计算的2011年中国人均GDP为5445美元(现价),按2000年美元不变价格计算的2011年中国人均GDP为2002美元,换言之,已经完成2020年3000美元目标的三分之二;2011年,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36.22%提高至2011年的51.27%,平均每年提高1.37个百分点,已经提前实现了50%的预期目标;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为34.8%,估计2012年将进一步降至33%,已经接近30%的预期目标。
其次,我们来看一看定性指标在2000-2011年期间实现程度。
三大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目标。非农业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距是先扩大后缩小,并且已经低于2000年的水平。在2000年为5.62倍,2005年扩大到5.90倍,而后逐渐缩小至2011年的4.81倍。城乡收入差距从持续增大到高峰,而后开始下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相对差距,2000年为2.79倍,2009年达到高峰,为3.33倍,若按不变价格计算为2.7倍,而后开始下降,2011年为3.13倍;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相对差距不断缩小,2000年城乡相差9.7个百分点,到2011年城乡相差4.1个百分点。该指标比人均收入相对差距更能真实地反映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差异。
地区差距已经出现缩小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一是各地区人均GDP相对差距是先扩大后缩小,按不变价格计算各地区人均GDP差异系数从2004年的0.71缩小至2010年的0.56,人均财政支出差异系数从2000年的0.75缩小至2010年的0.60;二是人类发展指数(HDI)地区差距不断缩小,HDI地区差异系数从2000年的0.129缩小至2010年的0.086。 其中,各地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差异系数由2000年的0.045缩小至2010年的0.037,各地区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0.129缩小至0.094,这也反映了教育指标、健康指标的差异明显小于经济指标差异,且还在不断下降。
改革初期,中国是一个低人类发展水平为主的国家。各地区人类发展水平指数相当低下,有97.2%的人口处于低人类发展水平,只有上海、北京、天津进入中等人类发展水平,人口比例仅为2.8%。到2000年,中国已经成为中等人类发展水平为主的国家,26个地区达到中等或高人类发展水平,86.3%的地区人口进入中等人类发展水平,其中北京、上海已经达到高人类发展水平,少数西部地区还处于低人类发展水平。到2010年,各地区全面摆脱低人类发展水平,21个地区达到中等人类发展水平,占总人口比例的63.3%,超过40%的人口达到高或极高人类发展水平。即使人类发展水平最低的西藏(0.540)地区,也与已经进入中等人类发展水平的印度相当(0.542)。改革以来,中国各地区的人类发展水平都在迅速提升,实现了“十年一个台阶,二十年一个变化,三十年一个格局”的大跨越。各地区经历了初步摆脱低人类发展水平,由低人类发展水平向中等人类发展水平过渡,全面摆脱低人类发展水平、向高人类发展水平迈进三个阶段。
由此可知,党中央所提出的三大差别扩大趋势不断扭转的目标已经提前实现,并且呈现下降的新趋势。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目标。首先是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情况。从2001年的7300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13.04亿人,覆盖人口比例从2001年的5.7%增加到96.8%。其中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由2005年的1.79亿人提高至2011年的8.32亿人,人均筹资由2.1元提高至246.2元,补偿受益人次从1.22亿人次提高到13.15亿人次。其次是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受益情况。于2009年下半年和2011年先后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并于2011年上半年在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区全面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截至2012年9月底,两项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达到4.49亿人,加上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总计覆盖人数超过7亿人。3年来,各级财政共拨付两项养老保险补助资金超过1700亿元。目前全国有1.24亿城乡居民领取基础养老金。
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目标。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从政策评估的角度来看,即使是在过去四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仍创造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就业,也实现了充分就业的核心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4.3%之间。 “十一五”期间,全国新增城镇就业岗位累计达到5700万人,超过了“十一五”规划4500万人的预期目标;2000年,全国城镇私营企业、个体户就业人数为3404万人,到2011年达到12139万人,净增加8735万人, 成为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从全球视角看,根据世界银行《2013世界发展报告:就业》,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全球大约有2亿人没有工作,其中多数为女性,青年人(25岁以下)失业者达到了7500万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挑战。 而在2007年至2010年期间,美国就业人数从1.461亿人减少至1.391亿人,摧毁了700万就业岗位。从国际视角看,在国际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的大背景下,欧美日三大经济体都在摧毁就业,而中国“一枝独秀”,超大规模地创造了就业。
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目标。城乡居民最重要的家庭财产或不动产就是住房。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4.5平方米,到2011年已上升到32.7平方米, 我們估计,城镇居民住房建筑总面积从2002年的123亿平方米上升至2011年的226亿平方米。2002年,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6.5平方米,到2011年已上升到36.2平方米,我们估计,农村居民住房建筑总面积从2002年的207亿平方米上升至2011年的238亿平方米。城乡合计,居民住房建筑总面积从2002年的330亿平方米增至2011年的464亿平方米。这反映了城乡居民家庭住房资产的大规模普遍增长。
总之,过去十年是极不平凡的十年,又是极其辉煌的十年。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仍然圆满地实现了党的十六大所提出的第一个十年核心目标和主要发展指标,并且大部分提前完成。如何保证中共十八大之后继续顺利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共同富裕的“中国之路”?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国际等5个方面 “不折腾”。我们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为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作者为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教授)
责编/艾芸刘建美编/李祥峰
精彩观点集结
要达到全面小康 人的现代化更为重要
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要实现这一目标,政府还必须在多个方面着力。首先,政府要有比较科学和务实的规划、目标,以及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路径。另外,在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如何能培养更加节俭而又舒适的生活方式?我们有这么多人口,在生活水平提高和对资源的消耗方面需要达到一种平衡。另外,财富增加,蛋糕做好了,怎样分配财富,切好蛋糕是需要下功夫的,要使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个人,使更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士能有更多向上流动的空间。
我还特别想谈谈如何看待全面的小康,除了生活质量的真正改善,养老、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全面向小康社会迈进,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收入差距的缩小等等,还要努力的是精神生活的小康社会。我认为,全面小康不只要达到物质的现代化,还有人的现代化,而后者尤为重要。人的现代化,就是指人的教育水平的提高、素质的提高,人们的观念从过去的农村社会向现代市民社会转变,学习优秀的品质和观念,比如合作、包容……这就是人的现代化,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五大建设的整体发展
复旦大学国家建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任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国家发展的五大建设实现整体进步。如果某个方面发展得过慢,会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看,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人均GDP的水平看,已经基本实现了预期的小康社会目标。但是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很快,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等领域的进步还相对不足。民主法治建设还有待大力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以及国家发展的文化价值塑造、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确立还需要加以提升,人均收入水平落后于人均GDP的增长,收入分配和社会分化扩大,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加剧,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显得更加严峻,等等。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求GDP水平继续提高,同时要求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要求社会结构的城市化和中产阶级化,要求推进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要求推进社会民主和依法治国,要求公民道德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以及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这些都要求各项发展任务的整体进步。这也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对五大建设中“短板效应”的方面尤其应该加以重视。跛脚的发展或者不平衡的发展必然难以成为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实现五大建设的整体进步、平衡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探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应有之义。
报告对既定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新的量化
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胡锦涛同志在十八报告中提出2020年居民人均收入要实现倍增,这是十八大最大的一个亮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是多次党代会的既定目标和任务,但对小康社会的量化是各不一样的。十六大对小康社会的量化指标仅仅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就是要在20年,从2000年到2020年实现GDP翻两番。由于我们的增长速度超出了预期,在十七大的时候提出了人均GDP翻兩番,量化指标由“总量”改为“人均”。两次大会均未对居民收入增长提出具体量化目标。这次十八大有一个非常重大的突破,就是首次明确提出居民的收入要在十年的时间里实现倍增,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我们要从四个方面理解居民收入倍增的内涵及其意义:一是居民收入不仅要倍增,而且要同“GDP翻一番”同步;二是把居民收入作为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体现了以人为本和民富优先;三是用十年时间实现居民收入倍增并非不可企及的“高指标”,而是切实可行、容易做到的,是中速增长幅度下的;四是在实现居民收入倍增的过程中,要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层次上都存在制约分配公平的缺陷,导致收入分配格局存在严重失衡。收入分配对消费的影响极其重要。如果“穷人想消费但没有钱,富人有钱却不消费”,消费将长期低迷。只有通过收入分配改革改变这种状态,才能有效扩大消费和扩大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