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红云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慢性、反复发作的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常侵犯直肠、乙状结肠,甚至整个结肠。近年来其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患者常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目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药物有氨基水杨酸类、免疫抑制剂及激素等,但这些药物往往缺乏特异性或因副作用较大而患者不能耐受等[1]。我院自2007年以来采用培菲康联合美沙拉嗪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2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2007年8月至2011年11月我院收治的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4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1993年太原会议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2]。排除重度UC、肝肾等器官功能严重受损者、孕妇、哺乳期妇女。按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其中女28例,男36例,年龄26~67岁。两组年龄、性别及病程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口服美沙拉嗪治疗,1.0 g/次,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微生态制剂培菲康胶囊420 mg/次,3次/d,两组病例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粪常规、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及电子结肠镜变化。
1.3 疗效判定[3]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次数≤2次/d,粪常规正常,结肠镜复查黏膜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总积分降低率≤75%,粪红细胞、白细胞<5个/低倍镜视野;有效:临床积分降低≥50%,粪红细胞、白细胞<10个/低倍镜视野;无效:临床积分<50%或粪红细胞、白细胞>10个/低倍镜视野。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s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对照组治愈7例,显效11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71.88%,观察组治愈12例,显效14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90.62%,两组疗效比较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指标变化 治疗前两组患者CRP及ESR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炎症指标CRP及ESR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指标变化(±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指标变化(±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
2.3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和观察组各有两例患者出现上腹部不适及食欲减退不良反应,未特殊处理均能自行缓解,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可能与肠壁黏膜组织内免疫调节功能异常、肠壁黏膜屏障缺损、持续的肠内感染及遗传、精神和环境等因素相关,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和黏液血便等症状。病毒、感染及药物等多种因素持续存在均可诱发遗传易感宿主肠道黏膜发生免疫反应,释放一系列的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引起机体发生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并最终导致患者组织损伤,使患者出现一系列的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及病理改变[4]。近年来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失调及内环境的紊乱刺激肠道黏膜发生一系列的免疫反应和病理变化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生的重要因素。
美沙拉嗪为5-氨基水杨酸pH依赖性缓释剂,可在肠道内缓慢释放并能够在结肠和远端回肠保持有效的药物治疗浓度,其主要通过抑制肠黏膜释放白三烯、前列腺素E及自由基,清除活性氧等损伤因子,抑制激活的白细胞产生炎症介质而发挥抗炎作用,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与柳氮磺吡啶有相似的作用,但无磺胺基所引起的副作用,且不受胃排空速度、肠道pH值及腹泻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可更好的发挥作用[1]。培菲康为长双歧杆菌、粪链球菌及嗜酸乳杆菌三种肠道固有活菌的复方制剂,可有效补充肠道双歧杆菌的数量而重建肠道菌群的平衡。其中用机制为:可提高内源性防御屏障、抑制并清除肠道内致病菌,改善肠道内菌群的平衡,减少肠源性毒素的产生而达到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目的[5]。本文结果显示,两组治疗8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6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88%,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观察组CRP及ESR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无明显差异,患者治疗前后肝、肾等器官功能均未发生明显异常。因此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过程中,有效的纠正肠道菌群失调,改善肠内微生态环境,维持人体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综上所述,培菲康联用美沙拉嗪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优于单纯使用美沙拉嗪组,可明显缓解患者的症状,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田士军.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治疗进展.医学综述,2009,15(17):2612-2615.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2007年,济南).中华消化杂志,2007,27(8):545-550.
[3]程军,李鹏.美沙拉嗪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疗效比较.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7,13(3):419-421.
[4]安丽婷,霍丽娟,师永盛.美沙拉嗪与培菲康联合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TNF-α、IL-10的影响.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42(4):324-326.
[5]杨桦,杜广胜.炎性肠病肠道微生态改变及益生菌的治疗价值.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1,14(3):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