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永
在体外循环下心脏外科手术后,临床上多采用有创血压、氧分压以及血氧饱和度作为心脏手术后的监测手段,由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患者在术中以及术后早期均处在一个氧含量相对欠缺的状态下,因此患者的氧分压以及血氧饱和度变化不明显,在显示患者预后不良中效果不显著。而乳酸是人体氧供关系的可靠指标,可在患者早期发生缺氧状态时,就发生变化。本研究探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患者乳酸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1.1 临床资料 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选取我院216例择期进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患者,且全部患者均应符合实验研究的条件:术前检查确诊疾病,为合并其他全身疾病,且符合手术适应证,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均顺利完成。21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17例,女性患者99例,年龄42~73岁,平均年龄52.4岁。术前评定心功能分级,心功能Ⅳ级6例,心功能Ⅲ级223例,心功能Ⅱ级10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9例,其中室间隔缺损患者5例,房间隔缺损患者3例,法洛四联症患者1例;后天性心脏病患者共207例,其中心脏辨膜病18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1例。术后患者共9例死亡,7例死于低心排综合征,1例因呼吸衰竭死亡,1例因心律失常死亡。
1.2 手术情况 患者行全麻后进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转流中采用浅、中度低温,维持平均动脉压于8.0~10.7kPa。手术完成后,患者血液温度重新回至正常体温值即37.5℃,并对患者进行各项指标监护。并对患者进行强心、利尿治疗,目的是减轻组织水肿,维护个脏器的正常工作,纠正电解质紊乱,保持酸碱平衡,加强营养支持。呼吸功能恢复良好者,在各项指标达标后脱机。
1.3 数据采集 216例患者术前监测血液中乳酸含量并记别录。患者手术成功后,0.5、6、24、48 h分别进行血气分析,监测乳酸的变化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记录数值并通过SPSS 18.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均采用平均值的方式表示,P<0.05值具有统计学意义。
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患者手术回到监护室后血乳酸浓度变化特点,术后4~8 h浓度含量达到最高值,并于术后24 h后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预后不良患者的乳酸浓度明显升高。见图1。
图1
乳酸(lactatemia,Lac)是细胞无氧代谢的特异产物,机体在氧耗异常增多或氧供不足及细胞利用氧发生障碍时,乳酸增多,发生乳酸酸中毒[1]。循环衰竭是乳酸酸中毒最常见的原因,乳酸的代谢变化迟于心输出量和静脉血氧饱和度,但不失为心脏术后有价值的监测指标[2]。
乳酸是人体在无氧状态下葡萄糖酵解的产物。随着人们能更深入地了解组织的灌注情况及氧和状况,也更深入的认识了血液乳酸浓度升高的机制。高乳酸血液的主要原因为组织氧供不足。患者在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尤其在早期,机体处于一个氧消耗较高的阶段,结合乳酸与氧供量的关系,在结合本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CPB心脏手术术后早期动脉血乳酸浓度的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即乳酸浓度于CPB转终时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后继续升高,至术后4~8 h,达到高峰值。随着患者心血管状态趋于稳定,CPB的影响也逐渐消除,这时乳酸浓度逐渐下降;如果术后恢复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则动脉血乳酸浓度于24 h内恢复至正常范围。本组研究的216例患者,207例患者乳酸浓度术后恢复到正常水平,而9例死亡患者术后乳酸水平未能按照规律恢复到正常水平。乳酸作为临床不良预后的指标之一,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通过乳酸的提示积极处理术后的不良因素,降低手术的死亡率。
[1]Greci LS,Kailasam M,Malkani S,et al.Utility of HbA(1c)levels for diabetes case finding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hy-perglycemia.Diabetes Care,2003,26(4):1064-1068.
[2]王晓燕,李刚,许永广,等·不同程度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时家兔小肠和全身氧代谢的变化.中华麻醉学杂志,2006,26(7):612-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