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佳
每年三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两会”,既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也是新闻媒体角逐竞技的盛事。世界的目光关注“两会”,海内外媒体云集北京。从2006年开始,笔者随江西电视台全国“两会”报道组赴北京参与报道,一次次走进人民大会堂,一次次与境内外新闻媒体角逐,“两会”于我,却次次如新。责任和使命驱使我们不断发现、持续创新,置身全国“两会”这个新闻战场,我和我的同事们每天都是兴奋而忙碌的。
一:思考力
有人曾这样形象地分析“两会”报道,那就是:会前,绞尽脑汁出思路;会中,争分夺秒抢速度;会后,千方百计显高度。各家媒体在“两会”报道上都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报道“两会”对于地方媒体来说就像“进京赶考”,如何在全国“两会”报道的平台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形象、特色,这是每年我们都需要思考和应对的问题。每次“两会”召开之前,江西电视台新闻中心总能感受到一种如临大战的氛围。一次次的讨论会,一稿又一稿的报道方案,每个人都在思考:我该做些什么,我能做些什么。出新出彩出亮点,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媒体参与竞争的需要。
从保增长到宏观调控,从平稳较快到稳中求进,每年全国“两会”的主基调各有侧重。因此,在报道思路、报道内容和采访对象的选择上也必须因变而变。今年,江西电视台的“全国两会特别报道”预案就提出:一方面突出做好中央领导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和江西省主要领导审议各个报告的报道,一方面把大量的篇幅放在民生工程和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上。与此同时,在报道形式的创新上我们也在不断思考,第一次启用了以记者名字命名的子栏目《佳佳跑两会》。笔者认为,只有牢牢抓住观众最感兴趣的新鲜点,展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细节,才可能做出新颖、生动、有活力和吸引力的报道。比如《聚焦“两会”新闻战》《快乐充实的“三八”节》《两会五年间“变”与“不变”》等报道,就是通过记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引领观众体验一个全新视角的“两会”。而在子栏目《直通“两会”》中,《关注民生聚焦发展》《把困难群众医疗保障放心上》《关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振兴中央苏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惠及广大百姓》等就展示了江西的发展成就,又把江西的发展未来融入到全国的大局中来谋划。
准备充分,责任到人,落实到位,是形成战斗力的关键。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午刚刚开幕,下午江西代表团的全团会就向所有媒体开放。从大局上来说,是江西代表团开放意识强,第一时间对中外媒体开放,但对我们来说,却是要跟时间赛跑。会议在下午三点钟开始,江西省委书记苏荣、省长鹿心社和十几名代表发言,5点半才结束。为了赶在当天晚上6点半的《江西新闻联播》中播发开放日的稿件,江西电视台有关领导召集所有参与报道的记者、编辑、播音、技术进行分工,仔细分析过程中每一种可能发生的情况,精密部署报道中每个环节的责任人,作出了最详细的报道预案。在当天的采访中,参与“两会”报道的记者分三路先后回到制作机房,以接力的方式进行新闻的拍摄、写稿、编辑等工作。最终,由于分工明确,合作有序,晚上6点05分,《江西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苏荣:稳增长调结构抓改革优生态惠民生促和谐 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鹿心社参加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等报道顺利完成。
作为地方电视台的记者,我们既没有中央级媒体记者的活动范围,也没有境外记者特别划定的理想机位,“打游击”是我们的主要战法。用心、用脑、用力、用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该出手时就出手”。战法得当,事半功倍;战法不当,就会事倍功半。当然,战斗力更来自于过硬的专业技能。摄影记者拍摄的画面完整有效,文字记者能够在第一时间根据现场的情况把稿子写出来,播音、编辑制作人员能够迅速准确地完成后期新闻制作,技术部门保障节目传输稳定。电视节目制作环环相扣,质量高低是综合能力的体现,每一个环节完成任务的能力越强,我们整体的战斗力才更强。
做“两会”报道就像参加一轮高密度的联赛,大家每天都要迎接新的战斗。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江西电视台领导高度重视,靠前指挥,周密详细、富有创意、操作性强的方案使大家胸有成竹。我们“两会”特别报道组的每一名成员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责任众人挑,对每一条新闻都一丝不苟,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出现的纰漏。在整个“两会”报道期间,新闻中心的凝聚力和协作精神得到充分展示。
《佳佳跑两会》虽然用记者个人名字命名,但每一篇报道都是团队努力的结晶,报道组的同事为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找选题、采访、编辑,大家用实际行动给这个子栏目大力的支持。承担《直通两会》报道任务的记者对每一个选题都要千方百计地与代表多次沟通,不断完善稿件,常常要工作到半夜。责任编辑每天及时与后方沟通选题和报道内容,保障了十多天的报道没出一次差错。在每天傍晚节目制作最紧张的时刻,负责节目制作的同事总是镇定自若,娴熟地完成后期字幕、包装、串片等细致而繁琐的工作。技术部门的同事保障得力,让大家几乎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这是他们最大的成功。三月的北京风干物燥,许多人都嗓子痛、喉咙哑,细心的同事找来了菊花、胖大海和蜂蜜。许多第一次到北京参加全国“两会”报道的同事都说,好不容易来趟北京,可跟没来一样,每天演播室和会场两点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