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兴华
(白山市中心医院 吉林白山 134300)
选取我院2007年7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并发低血糖患者的临床资料,随即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男性26例,女性16例,年龄在39~78岁之间,平均(62.5±6.7)岁;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在42~80岁之间,平均(63.3±6.5)岁。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治疗组患者应用系统性护理干预,采用糖尿病普适性生活质量量表(SF-36)记录患者疾病的进展情况,随访3个月,比较2组患者生活质量及低血糖再发率。护理干预方法如下。
1.2.1 健康教育 对患者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包括糖尿病基础知识、临床症状、发病机制、低血糖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熟悉低血糖发生的表现,了解低血糖的危害,让患者能自觉遵守进餐、医嘱、运动、服药,并定期进行糖尿病重点指标的监测。
1.2.2 饮食指导 根据患者低血糖发生的原因并结合饮食偏好,与营养师制定低血糖饮食计划,在两餐之间加餐,如水果、豆制品、纯奶等,防止在餐前发生低血糖,让患者自己掌握目标血糖,正确的时机进行加餐,正确掌握事物交换方法、进食水果的原则等。
1.2.3 定期观测血糖 注意观察患者血糖的波动情况并做好记录,根据血糖变化情况为医生调整胰岛素用量提供可靠依据,血糖监测的频率要根据病情变化而定,在精神波动剧烈、更换药物、病情不稳定的情况下密切观察,直到病情稳定后再逐渐放宽。
1.2.4 低血糖的处理 及时发现患者发生低血糖的情况,患者表现为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心悸、震颤、四肢无力以及神经异常等症状,轻中度患者通过摄入葡萄糖、糖果、果汁等可有效纠正低血糖反应,对于严重低血糖患者应该迅速静脉注射49%葡萄糖,病情清醒后可嘱其进食,入如不能清醒,应持续输注葡萄糖,直到药物低血糖效应期消失[1]。
表1 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及再发低血糖比较[(),例(%)]
表1 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及再发低血糖比较[(),例(%)]
注: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低血糖再发率低,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 例数 生活质量评分 再发低血糖例数(%)治疗组对照组404079.3±16.559.5±17.813(32.5)29(72.5)
1.2.5 运动指导 坚持长期、合理、有计划的运动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手段,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给予合理的运动指导,建议患者能选择合理的运动方式,注意不宜空腹运动。
采用糖尿病普适性生活质量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包括躯体健康、社会功能、躯体疼痛、心理健康,生活质量越好,评分越高[2]。低血糖:根据美国糖尿病学会2006年公布的糖尿病诊疗标准血糖≤3.9mmol/L低血糖。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表示,组内和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及再发低血糖比较,见表1。
糖尿病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终身性疾病,并发症较高,给患者带来严重影响,与中青年糖尿病患者相比,老年患者并发糖尿病的发生率较高,这是因为老年患者普遍存在器官功能老化及退行性变,同时老年患者调节激素功能低下,在出现低血糖时不能分泌升高血糖的入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皮质醇等。患者缺乏糖尿病知识,可以要求血糖的正常而擅自减少进食量,继续常规注射胰岛素,引发低血糖,乙醇可以抑制糖异生,过量饮酒可导致低血糖,运动量过大或者在胰岛素及降糖药物的高峰[3],追求降糖可以引发低血糖反应。糖尿病患者一般对低血糖认识不足,自己不能充分重视,通过系统性护理干预能纠正患者对糖尿病低血糖的不当认识,掌握防止低血糖的具体措施,以及发生了低血糖时的自救方法,从而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对糖尿病并发低血糖患者进行系统性护理干预,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降低低血糖再发率,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1]李清华,徐梅英,孙瑞.糖尿病病人心理因素分析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5,19(10):2744.
[2]美国糖尿病学会.糖尿病诊疗标准(四)—美国糖尿病学会(ADA)2006年公布[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08,26(3):10005~10007.
[3]陈蔼玲,张振路,廖志红,等.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和生存质量相关性研究[J].中国行为科学,2009,15(5):434~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