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武
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她位于神奇的西双版纳,她以优美的生态环境、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人,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文化示范地。
这就是云南旅游精品景区——西双版纳傣族园。她由曼将、曼春满、曼乍、曼听、曼嘎五个傣族自然村寨组成,共有339户、1627名村民。1999年10月开始营运以来,傣族园坚持创新运作模式,将民族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自觉走文化促进旅游、旅游带动文化的发展路子,引导带动当地实现和谐发展。
树立和谐共赢的文化经营理念,发展成果与村民共享。傣族园坚持走“公司加农户”发展道路,由村寨和村民提供资源,由公司对优秀文化进行挖掘、策划、整理包装,与村民之间形成相互依托、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良好关系。每天下午,在傣族园歌舞剧场坐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美丽的少女在舞台上展现着婀娜灵动的舞姿。这些原生态歌舞,都是由来自周边村寨的村民出演。表演工作之余,她们还接待游客、割胶、做家务,工作与农活互不耽误。目前,80%的村民主动参与到旅游服务活动中来,获得授牌经营的“傣家乐”接待户有67户,长期参与经营人数达300余人,黄金周期间参与从业人员更是高达600余人,真正实现了以户带村、以村带片、共同致富。此外,傣族园还建立起长效利益分配机制,由村民与公司共享门票收入。今年年初,傣族园拿出145万余元给村民分成,每户分得4200余元。
确立“保护就是发展”的方针,抢救保护民族传统建筑和文化艺术资源。傣族园全力抢救以干栏式建筑为核心的村居文化遗产,制定了保护奖励措施。2009年10月,园区决定提取年门票收入的5%至10%,作为景区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支持。目前景区已有182户村民得到补助,占景区村民总数的53.7%,累计补贴资金152.5万元。同时,规划傣家新居,给予每户5万元的补助,以保障村民正常的生活需求。傣族园还建立了古树户口登记补偿制度,为园区内的古树名木登记造册加强管理,对古树的主人给予合理补偿。在此基础上,傣族园更加突出傣民族的“水民族”特性,小溪潺潺而流、傣楼掩映水面、傣家人依水而居的浪漫田园生活和优美居住环境逐渐打造形成,全面推进了景区的转型升级,逐步实现由旅游观光型向休闲度假游的发展。
成功策划演绎“泼水节印象”系列品牌,高度重视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自建园起,傣族园紧抓“泼水节印象”主题,将文化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把节庆文化挖掘、演绎打造成了世界知名品牌。通过在园内修建大型泼水广场,持续打造“天天欢度泼水节”系列民俗活动,逐渐形成了千人泼水狂欢队伍、千人龙舟高升演艺队伍、千人赶摆景观,建成了久负盛名的民族工艺品销售步行街。同时,傣族园倾力建设生态博物馆,大力推广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3月,傣族园建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集中向游客展示园内的七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泼水节、贝叶经、傣锦、象脚鼓、章哈、召树屯与喃木诺娜的爱情故事、慢轮制陶,以此全面展示了傣族的农耕文化、佛教文化、礼貌礼仪、生活场景等。同年5月,傣族园举办首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及比赛活动,培养了大批文化传承人,成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责任编辑:张少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