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怀信心走向新的征程

2012-11-15 05:52翁淮南刘文韬张少义张纪冯静
党建 2012年11期
关键词:制度建设发展

翁淮南 刘文韬 张少义 张纪 冯静

刘海藩:中央党校原副校长、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会长

着力推进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回应人民群众对政治建设的新期待

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中国政治建设发展的关键力量在中国共产党。党的十六大以来,人们普遍关注的民主选举工作不断改进和完善,全国人大对《选举法》进行了重要修改,实现了城乡“同票同权”,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可以说,“宪法至上”已经由正在普及的观念明确成为政治语言。

人权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以人为本”逐步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理念。党的十七大正式将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一项政治原则确立起来,写入党的章程,这是中国人权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政治体制改革正在推进。精简机构不再是政府改革的重点,“强身”即充实部门内涵成为政府机构改革的重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有助于阳光政府建设走向法治化,大大加快了政府信息公开的进程。

当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也更要清醒地看到,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未来5年为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进而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政治建设领域仍有不少新情况新问题须要探索解决。

比如,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的政治和社会平等权利。邓小平同志曾讲过,“如果出现两极分化,我们的改革就失败了”。要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同时,在政治制度设计上,要切实做到“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社会发展,收入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

又比如,如何在利益矛盾增多和政治参与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实现社会的动态政治稳定。这里要重视拓展政治参与的制度渠道,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再比如,如何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前提下避免矛盾的累积与激化。对此,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高度的责任感及时妥善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矛盾问题。同时,要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改善党的领导方式,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总之,政治建设的关键,就是要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政治建设的新期待,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并在实践中具体落实。

朱之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

抓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成功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在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未来一段时期,是我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任务繁重但充满希望。纵观国内外大势,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有利于我们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全球治理结构进一步变革,有利于我们发挥更加积极的建设性作用;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有利于我们赢得更充分的发展成果。从国内看,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财政金融运行稳健,有利于增强我们抵御风险冲击的能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持续增加,有利于提高国内需求的潜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有利于提升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的效力;科教兴国战略积极推进,劳动力素质不断提升,有利于注入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

同时也要看到,新的形势和环境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将持续相当一个时期,发达国家过度消费模式难以为继,新的技术革命对传统生产方式构成巨大压力,国家间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从国内看,我国已进入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在收入增长和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环境等方面的生活标准与期望不断提高,人口结构和资源环境条件的变化使得传统的主要依赖要素投入扩张的外延型增长方式难以持续。这些都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全力以赴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推进结构调整方面,我们需要深入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有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推动均衡发展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优化提升工业水平、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并要大力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机会公平,努力实现包容性发展。在深化改革开放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丰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加强改革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要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有效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真正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李捷: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

突出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以更高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文化建设进入了高度自觉、高度自信的发展新阶段。面向未来,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必须认真切实地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如何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发展趋向,思想思潮多元多样的情况会长期存在,一些领域中理论发展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情况也将长期存在。这些都对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影响力、凝聚力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发展状况,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状况。信念动摇、思想僵化、脱离实际、回避矛盾都难以担当此重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进一步深化“走转改”,更加自觉、更加自信、更加娴熟地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敢于解答改革实践当中最为迫切、社会矛盾中最为突出、广大干部群众最为关切的现实问题,不断增强理论创新的水平和能力。

二是如何进一步提高全体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飞速发展,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文化的发展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不断滋长,诚信危机也屡屡发生,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通过爱科学、有文化、讲道德、守诚信,通过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建设,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公民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是如何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中国在短短的几十年,迅速跨越几个大台阶,走完了西方国家需要上百年时间才走完的道路。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的优越性有目共睹,辉煌成就举世公认。同时也要看到,中国影响力、牵引力、推动力,主要还是依靠中国制造力和经济能力、经济活力支撑的。而就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来说,依然是制约中国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发挥的重要因素。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必须双管齐下。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国家自主创新之路,全面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之路,创造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这些都需要我们以极大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来加倍努力工作。

李建华: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书记

坚定不移地贯彻群众路线,推进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当下,面对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群众路线,推进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改革和完善保障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切实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保障劳动者权益。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参加保障,建立健全城乡居民保障标准正常调整机制。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保证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加快缓解群众在居住方面困难的步伐。

这里要强调的是,必须始终把贯彻群众路线作为推进社会建设的根本保障。胡锦涛同志在谈到推进社会建设时强调指出:“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说到底,一切社会建设的工作都是为了服务于群众,都是为了满足群众的需要。

对此,要进一步加强各级党组织与各级政府的建设。在政府绩效考核中,要加大民生和群众满意度等考核指标权重,树立群众利益为先的目标导向;在推进社会建设项目时,要优先安排涉及群众利益的项目,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落到实处。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国家行政学院作为培训高中级公务员的主渠道、主阵地和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与政策研究人才的重要基地,下一步我们将把贯彻群众路线作为广大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为我国推进社会建设大发展、大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衣俊卿:中央编译局局长

党的思想建设和理论创新有了更大突破的契机,这是90多年不懈探索后的厚积喷发

不懈的思想探索、不断的理论创新已经成为近一个世纪一路风雨兼程、一路破浪前行的中国共产党的鲜明标志。今天,在党的十八大盛会到来之际,我们看到了党的思想建设和理论创新一次更大突破的契机。新形势下,我们对中国共产党在推动马克思主义更大的理论创新有着特别的自觉和自信:这种理论创新不会是零散的、枝节性的,而是一个既传承着伟大文明古国的文化智慧,又全面系统地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集自己近一个世纪不懈的理论探索和半个多世纪成功的执政经验的优秀政党的“厚积而喷发”。对此,我们体会到的不只是骄傲,更多的是对中国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伟大的理论创新需要有足够重大的问题出场。中国的发展和时代的状况为重大问题的出场做了足够的准备:全球性金融危机和中国的发展成就为我们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提供了最好的契机;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和各种困境,以及中国社会改革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变化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课题;20世纪各种理论学说和价值观的冲突、交融和交锋,为马克思主义直面当代社会现实问题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

伟大的理论创新需要有足够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积淀。中国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使得中华民族完全可能为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做出独特的贡献。我们的理论优势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是系统的和全面的,并用它来分析和解决当代现实问题,卓有成效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的实践优势在于,虽然中国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但是,从一种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涣散状态,到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成就、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成功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确立,我们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成就和经验,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当代价值。

伟大的理论创新需要有足够深刻的价值和意义引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不但对于中国,对于社会主义,而且对于人类社会,都具有深刻的启示和重要的价值引领,其蕴含的突破和创新是全方位的:既积极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又自觉地对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和消极后果加以制度约束和价值约束;既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又清醒地防范全球化的风险,抵御全球化进程中的霸权;既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独特发展道路和模式,又尊重和包容人类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显而易见,在全球化视域中对中国经验、中国道路、进行深刻的理论提炼和升华,无论对于中国发展还是人类发展都是意义深远的重大理论创新。

柳学智: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党的组织建设将在干部队伍建设与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与完善等方面有新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组织建设拓宽选人视野,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全国28.7万名干部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走上领导岗位;党组织向各个领域全面扩展,全国基层党组织总数已达402.7万个;人才队伍建设长足发展,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2亿人。与此同时,党的组织建设还面临许多有待加强的方面,如公开选拔的范围还不够大,一些地区和部门的人才工作落实不力,党员的一些民主权利没有得到足够尊重等。

在这个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人民群众充满期待。在党的组织建设上,预期十八大将在干部队伍建设与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与完善、组织建设手段方法创新等方面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在干部队伍建设与人才发展上,期待党的组织建设继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坚持优先发展人才,以人才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在干部队伍建设上,既考虑现实紧迫性,又考虑长远战略意义,将领导班子换届和调整的近期需要,与党和国家事业长期发展需要结合起来,落实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实施好大学生村官计划等;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既要大力培养和引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又要着眼未来经济结构调整、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需求,落实好国家人才发展规划,实施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重点支持国内高层次人才的“万人计划”等。

在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完善上,期待党的组织建设始终以改革的精神、进取的态度、创新的办法,直面权力和利益的调整,顶住压力,攻坚克难,寻求破解之策。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期待在竞争性选拔、基层公推直选、干部交流、干部监督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上,期待在基层党支部建设、基础保障建设、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在党内民主建设上,期待从保障党员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内选举制度、各级委员会的决策机制、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党内监督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此外,日益发达的信息社会,不仅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而且改变着思维和行为方式,对党的组织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期待党的组织建设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创新组织建设的手段方法,创新工作平台,拓展工作领域,不断提升组织建设的效率和影响力。

崔海容:国家预防腐败局副局长

坚持坚决惩治腐败和有效预防腐败相结合,扎实推进工作落实,永葆党的纯洁性

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防治腐败的历程,可以看到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针对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滋生蔓延的态势,实施了坚决惩处的方略,以期实现遏制的目的。上世纪90年代后期,针对腐败易发多发现状,开始实施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逐步加大治本力度工作方针。党的十六大以来,针对经济社会深刻变化,党中央提出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颁布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

据统计,自1982年到2011年的30年间,我们处分违纪人员420余万,其中被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省部级干部有90余人。2003年至2011年,因贪腐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的达4.2万余人。由此可见,我们对腐败的惩治力度举世公认,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定不移反对腐败,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展望今后的工作,我们必须科学制定预防腐败措施,扎实推进工作落实。

要加强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依法规范公权力行使。全面实施廉政风险防控,在权力运行流程和环节上找出可能滋生腐败的漏洞和风险,制定有效防控权力滥用的规范。推进和深化政务公开,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提高行政权力透明度。放权瘦身,强化行政监管,取消和调整审批项目,对保留的审批项目实施集中办理、统一监管。

要构建预防腐败制度体系,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发生。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和制度建设,制定体制改革法律法规,逐步消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加强预防腐败基础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廉政评价制度、预防腐败信息系统、腐败预警机制等建设。开展制度廉洁性审查,对法律法规草案“廉洁体检”,有效减少“政策俘获”的发生几率。出台并实施公款出国(境)旅游、商业预付卡管理、证券资本市场内幕交易等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规范。

要深化公共财政透明度,管好政府钱袋子。积极推进财政预决算公开,并细化其公开内容。全面推行预算单位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减少现金使用量,让公款使用留痕。大力推动群众反映强烈的“三公”经费公开。

要开展社会领域防治腐败工作,打造廉洁社会环境。针对社会领域复杂现状,坚持整体规划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制定社会领域防治腐败指导意见,对国有企业、非公经济组织、市场中介组织、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等社会领域六大主体,分别提出防治腐败措施。率先开展行业协会、市场中介组织违法违规问题集中整治和非公有制企业防治腐败工作。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修改《居民身份证法》,为建设信用记录平台确定基础代码,奠定诚信社会建设的基础。引导社会有序参与防治腐败,倡导全社会对腐败“零容忍”,注重发挥社会和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

欧阳淞: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

建立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制度建设。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党建立和完善了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逐步推进了党内政治生活的制度化、规范化。

党的一大宣告党的成立,规定实施全国代表大会年会制;党的二大通过第一部党章,对党的组织原则和各项具体制度提出明确要求;党的五大之后修改的党章明确规定以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组织原则。党的八大根据党执政后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强调全党要切实贯彻民主集中制,逐步建立中央及各级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干部管理制度,在党内设置纪律检查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等机构,党内监督逐步制度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开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提出切实加强制度建设的任务。党的十二大制定了新的党章,十三大明确提出在党的建设上要走出一条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制度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党的十四大强调要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制度建设,切实保障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民主权利。

党的十六大把制度建设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并列起来,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成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强调,必须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并且对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制度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为推进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这一时期,党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健全和完善了覆盖党的建设全局的多项制度规定,充分发挥了党的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

回顾90多年的奋斗历程,可以发现我们党坚持推进制度建设,为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提供了坚实保障。展望未来,提高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要求我们一以贯之地坚持做到:

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制度建设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既是党的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其他建设提供依据和保证。必须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切实抓紧抓好。

必须健全完善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要坚持以提高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为目标,树立科学理念,加强战略谋划,努力使制度建设从注重单项制度建立向完善制度体系迈进、从注重制度体系的完备性向注重制度体系的科学化迈进,健全和完善一套与党的建设总目标相衔接,与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相适应的党的制度体系。

必须增强制度的有效性和执行力。制度的制定是前提,执行是关键。评价制度建设,不仅要看制度内容,更要看制度执行力的高低和制度执行的成效。要从制度的供给方、执行方、监督方和评价方四个维度出发,多管齐下,互推共进,形成保障制度执行的强大合力。

杨洁篪:外交部部长

中国外交将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复兴营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

回顾过去10年,面对国际风云变幻以及中国同世界关系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外交战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全方位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提高,谱写了新世纪中国外交的光辉篇章。

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十分深刻复杂的变化。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另一方面,国际形势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综合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外交工作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将在党中央领导下,全面把握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继续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奋力开创中国与世界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外交工作将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放在首位,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遏制“台独”、“藏独”、“东突”等分裂势力,妥善处理与周边一些国家的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纠纷。积极服务国内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中外务实合作,有效维护我国海外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外交工作将致力于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深化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我们将积极构筑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框架,努力营造睦邻友好、稳定繁荣的周边环境,加强同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协作,积极参与多边事务,引导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向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方向转变。

外交工作将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们将积极参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各种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合作,循序渐进地引导国际体系改革,继续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倡导各国深化互信、增进交流、加强合作,力所能及地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在国际上发挥建设性负责任的大国作用。

中国外交是党和国家发展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承担着更加重要的使命。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外交战线要坚持“党建工作是外交工作的灵魂”,把党建工作融入业务、融入队伍、融入制度,始终保持外交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相信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外交将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复兴营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刘亚洲:国防大学政治委员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筹划和全面部署,国防和军队建设必将向更高层次科学发展

刚刚过去的10年,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出色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一系列重大任务。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必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国防和军队建设进行科学筹划和全面部署,可以预期,国防和军队建设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战略筹划将更加科学。新形势下,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趋势下,发达国家整体衰退,新兴力量群体性崛起,大国间军事竞争更趋激烈,非传统性安全问题突出,国家安全问题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进一步增强。面对未来更加艰巨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和日益紧迫的国家安全需求,国防和军队建设必将以大思路实现大发展,加速建设与大国地位相称、与发展利益相符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

军队信息化建设水平将显著提升。信息化战争是新世纪的主要战争形态。今后,随着我们作战体系能力建设的深入推进,新型作战力量的加快建设,信息系统的融合发展,对现役武器装备信息化改造和武器装备更新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军队联合作战能力的增强,军队信息化水平必将得到全面提升,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将大为增强。

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的质量效益将不断提高。10年的科学发展,使我们在解决国防和军队建设面临一系列复杂矛盾和问题的实践中,正确处理速度与质量、成本与效益、规模与功能的关系,走出了中国特色的军队建设发展之路。可以预见,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下,未来国防和军队建设必将在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推进军事斗争准备各项工作落实,坚持科学决策和管理,落实依法从严治军,推进人才战略工程,全面提高综合保障能力等方面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国防和军队改革将不断深化。军事领域是最具创新活力也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这些年,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从思想观念上突破了单纯守疆卫土、单一兵种作战、计划经济体制和封闭半封闭条件下建军治军思维等思维定式,大大推动了以信息化建设、体制编制、后勤装备保障等为重点的军队各项改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未来国防和军队改革必将在优化领导管理体制,推进联合作战配套体制改革,推进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军事管理创新等方面不断迈出新的步伐,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向更高层次科学发展。

猜你喜欢
制度建设发展
寒露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区域发展篇
某些单位的制度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