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巧家县尖山社岩溶石漠化地区草畜平衡研究

2012-11-14 07:09:02邓菊芬崔阁英王跃东马兴跃
云南畜牧兽医 2012年2期
关键词:饲养量尖山封育

邓菊芬,崔阁英,王跃东,马兴跃

(1.云南省草山饲料工作站,云南 昆明 650225;2.巧家县农业局,云南 巧家 654600)

石漠化是继沙漠化后的又一生态灾害。土地呈现似荒漠化景观的退化乃至消失的现象[1-2]。它是岩溶山区脆弱生态系统与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相互作用而造成的土地退化过程[3]。云南省岩溶面积 11.1万 km2,全省 129个县(市、区)中,119个有岩溶分布,其中岩溶面积超过国土面积30%的县(市、区)有65个,65个岩溶县(市、区)石漠化面积3.48万km2,是西南石漠化最大的省份,东部石漠化具有自北向南逐渐增多,程度加重的特点[4]。石漠化的快速扩展直接威胁了岩溶地区人民的生存环境与可持续发展[5]。石漠化治理已势在必行。巧家县是全省岩溶石漠化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和关心下,2006年首批启动了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试点工程,通过连续几年的治理,项目成效显著[6]。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是维持项目成效的有力措施。本文以岩溶石漠化较为典型的尖山社为例,通过入户调查和草原牧草产量的监测,根据当地牲畜状况,饲草料供给能力,探讨草畜平衡问题,并在进一步了解农户收入来源的基础上,提出草畜平衡需采取的一些措施,为石漠化地区草地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对推进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的落实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区概况

尖山社位于巧家县药山镇发拉村,东经103°09'21″、北纬27°02'17″,海拔2708 ~3350m。年平均气温5.5℃,年降雨量1500mm,无霜期185d;棕红壤土,pH值4.5~7.8。主产马铃薯、荞麦、小麦等农作物,是巧家县最贫困地区之一。全村有 51户 208人,国土面积 265.33hm2,其中耕地25.33hm2,天然草地166.67hm2,草原超载率达40%;草地植被主要为西南委陵菜、画眉草、粗穗披碱草、羊茅等。据2006年底调查统计,全社石漠化面积达139.99hm2,占国土总面积的52.76%。项目实施建植48hm2人工草地(含退耕地14.1hm2)、69hm2改良草地和34hm2封育草地,草原面积变为180.77hm2,天然草原面积为29.77hm2。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牧草产量测定

围绕草地治理措施,对人工草地、改良草地和封育草地项目区及项目区外的天然草地进行草地牧草产量的测定。

于2007年8月,在现有不同措施处理的草地上,选取条件相对一致的人工草地、改良草地和封育草地各3块,面积各为100m2,用围栏固定样地,以正常放牧的天然草地为对照。牧草产量测定方法按常规方法进行。每次调查后,立即将样地内剩余牧草按留茬3~5cm割下并移出监测区。

1.2.2 农户入户调查

于2007、2008及2009年11月和4月中旬,进行农户入户调查。调查内容:牲畜种类和数量、补饲、牲畜存出栏、收入(畜牧业、种植业和外出劳务)等。

1.2.3 最大牲畜饲养量(标准羊单位)计算方法

羊单位日食量是指1只体重50kg并哺半岁以内单羔、日消耗1.8kg草地标准干草的成年母绵羊,或与此相当的其它家畜为一个标准羊单位[7]。研究区牲畜折算仅为牛、马、山羊和绵羊,折算标准为:1头本地黄牛=3.7个羊单位;1匹马属动物=2.96个羊单位;1只山羊=0.74个羊单位。

本文在计算牧草利用率时取天然草原(围栏封育)70%、改良草地80%、人工草地90%;计算干鲜比折算时取天然草原(围栏封育)1∶3、改良草地1∶4、人工牧草为1∶5、蔓菁1∶8、马铃薯 1∶5。

1.2.4 超载率计算方法

超载率=(实际牲畜饲养量-最大牲畜饲养量)/最大牲畜饲养量×100

式中:实际牲畜饲养量为尖山社实际牲畜存栏量,最大牲畜饲养量为估算草原的最大饲养量,均为标准羊单位。

1.3 数据处理

用Excel软件进行整理,并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做方差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治理措施的牧草单产量及总产量分析

尖山村2007—2009年3年牧草干草产量结果表明(表1):人工草地产草量最高,改良草地次之,封育草地相对于改良草地则较低,天然草原最低。其中各治理措施测定产量变化数不同和不稳定,天然草原变化最大,改良草地最低。各年度草原总干草产量(万 kg)为53.88、69.63、72.47,产量(万kg)变化数为1.53、4.95、6.69。尖山社不同治理措施下草地产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内均呈单峰曲线,8月份达到最高[8]。因此,测产应在8月份进行,以降低产量变化数,提高准确性。

相同治理措施不同年份下,人工草地、改良草地和封育草地的产草量随草地建植年限的增加而升高。以封育草地增加幅度最大,改良草地次之,人工草地则相对较稳定。天然草原产量也随着治理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说明通过项目治理有效缓解了对天然草原的放牧压力,草原植被得到逐渐恢复。

2.2 草畜平衡状况分析

2.2.1 草原饲草供给与需求对比分析

该社实际各年干草产量(万 kg)分别为53.88、69.63、72.47,最大饲养量的羊单位为820、1060、1103;实际饲养量的羊单位为848、1097.6、1212.88,超载羊单位数为28、37.6、109.88;对饲草干草的需求量(万 kg)分别为55.71、72.11 和79.69,不足饲草料产量(万 kg)为 1.83、2.48、7.22,超载率达3.4%、3.6%、10.0%,表明该社饲草的供给与需求存在不平衡,超载率先降后升,反弹趋势强(表1、2)。

表1 不同治理措施草地单位面积干草产量、总产量变化数及总产量

表2 2007—2009年牲畜折合羊单位数量、饲草干草需求量及实际干草产量表

2.2.2 牲畜年补饲情况

由表3看出,尖山社对牲畜补饲少量的青干草、蔓菁和马铃薯,没补饲精料,也没有利用农作物秸秆,且每年的补饲量基本不变,与所不足饲草料产量(万kg)为1.83、2.48、7.22相比,仍不能满足牲畜对饲草料的需求,一定范围内造成牲畜营养不良,体重下降,从而制约畜牧业的发展。

表3 牲畜补饲及可供饲养羊单位情况

2.2.3 草畜平衡分析

根据表4表明:尖山社2007—2009年间牲畜超载羊单位数为10.5、18.3、91.58;超载率为 1%、2%、8%;说明 2007年和2008年尖山社饲草饲料供给与牲畜存栏数基本能保持平衡,而2009年牲畜饲养量快速增长,出现超载反弹现象。

表4 草畜平衡分析

2.3 牲畜畜群结构分析

表5表明,畜群结构不合理,牲畜母畜比例偏大,特别是适龄母绵羊的比例大,如果不加快牲畜的周转周期,将会使该村的牲畜超载现象严重。

表5 牲畜畜群结构情况

2.4 畜牧业生产及农户收入分析

尖山社有草原面积180.77hm2,全部草原面积已承包到户,对养殖农户均配套有一定量的棚圈,提倡半舍饲圈养,逐步形成规范养殖。但在草原的使用和管理上,对天然草原和改良草地仍按传统的管理方式,集中放牧,只用不管;对人工草地各农户用作刈割草地,精心管理利用。且由于经济基础的不同,各农户饲养的牲畜种类和数量不同,差异较大。牲畜存栏以猪、马、绵羊为主,出栏则以猪和绵羊为主,但羊的出栏率低,这是长期居住在高山、冷凉地区形成的自给自足生活方式,商品转化意识较薄弱。但总体来说,尖山社畜牧业发展较快,牲畜饲养的数量呈逐年增长态势,出栏率也相对提高,农户收入中畜牧业收入所占比例逐年增加,种植业收入下降,外出打工收入增加,人均收入由项目实施前的1008.8元增加到1897.3元,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表6、7)。

3 结论与建议

(1)通过人工种草、草地改良、围栏封育等措施,可较快地提高尖山社草原的产量和质量,但仍不能满足现有牲畜对饲草料的需求,应加大人工种草力度,增强补饲,扩大补饲资源,适量添加精饲料的使用是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以草定畜,实现草畜平衡的有效措施。

(2)尖山社的草原已全部承包到户,开展草原载畜量的核定工作,强化草畜平衡管理监督;提倡草原有偿承包或流转,从根本上调动农牧民实行草畜平衡的积极性;加大培训宣传力度,优化调节养殖措施,科学养畜,提高商品转化率,较大可能的增加农牧民收入,全面落实国家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等措施是实现尖山社草畜平衡的有力保障。

表6 畜牧业生产情况

表7 农户收入情况 元

(3)通过项目实施尖山社草原超载率得到大幅度降低,特别是项目实施第一、二年,草畜基本能达到平衡状态,既缓解了对天然草原的放牧压力,又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农牧民有钱,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会随之增强。但随着农户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加之商品率转化意识薄弱,会有多养混养的想法,新的草原超载压力较大;收入中畜牧业收入所占比例加大,种植业收入下降,外出务工收入也呈增加趋势。因此,巧家县应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在结合石漠化现状的基础上,对农业产业结构提出一个比较全面的长远发展计划,推动草畜平衡工作的全面实施。

[1]张殿发,王世杰,周德全,等.土地石漠化的生态地质环境背景及其驱动机制——以贵州省喀斯特山区为例[J].农村生态环境,2002,18(1):6 -10.

[2]喻娃.中国石漠化分布现状与特点[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3,22(2):53 -55.

[3]李阳兵,白晓永,周国富,等.中国典型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与石漠化的关系[J].地理学报,2006,61(6):624-634.

[4]云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云南省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M].2006.

[5]喻劲松,梁凯.中国西南岩溶地区环境问题分析及其对策[J].环境经济,2005(3):17-18.

[6]邓菊芬,崔阁英,王跃东,等.云南巧家石漠化现状及草地治理生态效果初探[J].草业与畜牧,2009(4):4-7.

[7]NY/T635-2002,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的计算[S].

[8]崔阁英,董明玉,唐兴成,等.云南省巧家县石漠化区不同治理措施下草地生产力动态监测研究[J].草业与畜牧,2011(6):1-7.

猜你喜欢
饲养量尖山封育
自然封育条件下毛竹林内凋落物及土壤持水能力变化研究
封育和放牧对牧草甘青针茅营养成分的影响
全国家蚕发种饲养量超1千万张(盒)以上的9对杂交组合
蚕桑通报(2021年3期)2021-12-01 02:49:14
不同封育措施对荒漠草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绿色科技(2021年10期)2021-06-23 03:13:06
封育对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
草业学报(2019年2期)2019-02-25 01:57:16
单笼饲养量对山麻鸭生产性能的影响
人间仙境尖山子——甘肃省省级森林公园尖山子游记
甘肃林业(2016年4期)2016-11-07 08:56:57
全国各蚕桑产区饲养量、产茧量及推广品种10年间的变化
蚕桑通报(2016年3期)2016-04-15 07:11:26
胡尖山油田A17区块暂堵转向压裂技术研究
胡尖山油田采出水处理药剂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