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原,李 杰,石新华
(武汉市中医医院,湖北 武汉430014)
膏药系以食用植物油与黄丹或铅粉等经高温炼制成的铅硬膏为基质,并含有药物或中药饮片提取物的外用制剂。膏药的种类有多种,以油与黄丹为基质的为黑膏药;黑膏药是祖国医药制剂中的一种传统剂型,常应用于消肿、拔毒、生肌等外治,同时通过外贴,还能起到内治作用,如驱风寒、和气血、消痰痞、通经活络、祛风湿、治跌打损伤等。黑膏药的传统制作方法为:取植物油置锅中,微热后将药料投入,待药料炸至表面深褐色内部焦黄时,用不锈钢筛捞去药渣,去渣后的油液称为药油。此时药油温度达到200℃左右,继续熬炼,待药油温度上升到超过280℃,即可下丹(加入黄丹),油丹反应生成脂肪酸铅盐,同时铅盐又促使油脂氧化、聚合、增稠而成膏,膏药制成后,将它徐徐倾入冷水中,以除去水溶性刺激性物质如丙烯醛等,然后摊于纸或布等裱背材料上。长期以来,黑膏药制作工艺研究甚少,传统制作方法繁琐且温度等条件难以控制,制成的膏药有的偏嫩,有的偏老,质量难以保证。本研究采用传统的二种下丹方式,探讨三组下丹温度制成黑膏药的质量差异,为黑膏药的科学制作提供理论依据。
1.1.1 植物油
麻油,其优点是熬炼时泡沫少,有利于操作;且制成的黑膏药色泽光亮,性粘,质量好。其他植物油如棉子油、菜子油、花生油、大豆油等,在熬炼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泡沫,且操作不便。
1.1.2 黄丹
又称章丹、铅丹、红丹、东丹、陶丹,为橘黄色,质重,粉末状,其主要成分为四氧化三铅(Pb3O4),纯度95%以上。
1.2.1 火下下丹法
也称离火下丹法,即将炼好的药油连锅离火放于平稳处,加入黄丹,下丹时的温度一般在290℃左右,根据四季气候的变化略有微调。一般来说这种方法制作的黑膏药偏嫩。
1.2.2 火上下丹法
即将药油微炼后,边加热边下丹,丹下完后必须加热熬炼至成膏的程度。
1.3.1 温度
制作黑膏药的环境温度:35℃。
1.3.2 比例
制作黑膏药的油丹比例为:麻油1 000g,黄丹400g。
1.4.1 目测
外观应油润细腻,对皮肤应无刺激性。
1.4.2 手捻
取熔化状态的膏药少许,滴入盛水的碗中,以拇指、食指捻揉成团,以既黏着又易脱落为宜。若黏性强而黏手指,及其有油污者为嫩;若膏药沉入水底,无黏性而硬结者为老。
1.4.3 膏药软化点测定法
按《中国药典》年2010版附录ⅫD膏药软化点测定法[1]测定,应符合规定。本法系用于测定膏药在规定条件下受热软化时的温度情况,用于检测膏药的老嫩程度,并可间接反映膏药的黏性。
表1 两种下丹方式制作的黑膏药质量对照
通过对不同下丹方式和温度的变量调节实验,显示在环境温度35℃,油量为1 000g,下丹方式为火上下丹,下丹温度为290℃,丹量为400g,制作出的黑膏药稠度适当,油丹化合反应完全,粘性适中,且色泽黑亮,光泽度好。
《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IP膏药项下只规定了软化点(膏药软化点测定法 附录ⅫD)和重量差异的质量控制量化指标,都只能间接地检测和反映黑膏药的老嫩程度与黏性。怎样去控制、如何去操作才能制作出老嫩适度的黑膏药,为我们今后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由于黑膏药的制作质量受外界环境影响的因素较多,尤其温度较为明显。笔者曾设计将黑膏药的制作封闭在一个恒温恒湿的区域进行操作,但由于油丹化合反应剧烈,对封闭操作区域的要求十分严格,而未能实现。
本研究选择的药方是笔者单位临床使用较多的10种经验方。实验证明,黑膏药的老嫩与下丹的油温有直接关系,而与用何种药方以及还加不加入细料药粉没有直接关系。本研究选择的制作环境温度(气温35℃),只是笔者从本单位临床使用黑膏药量最多的季节——夏季的特定环境为依据,本研究结论应随着春、夏、秋、冬季的不同气温变化,做出相应调整。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附录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