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民
今天还有多少人认得这个老头?他曾经是中国人最熟悉的外国作家之一。很多人都背诵过他的名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读书的时候,我还喜欢一口气背诵他的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游戏似的迷恋这个节奏。但人们更熟悉他的笔名:马克西姆·高尔基。
自从卡夫卡、博尔赫斯等人大行其道之后,高尔基乃至苏联文学就被抛在一旁了。其实,高尔基远比人们印象中要丰富、复杂得多。这个做过二十几种职业,足迹遍及俄罗斯大地的作家,怎么会让我们一目了然呢?我至今还喜欢巴金翻译的他的《草原故事》,喜欢他回忆托尔斯泰等人的速写集《文学写照》,喜欢他作品中飘散的那种自由的气息和浪漫的情调。后来,读到政论文集《不合时宜的思想》更让我看到了一位作家的良知和骨气。
高中时的一个冬天,我生病在家休养一个月,是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与我一起度过那段日子。不过,我承认,病中不适合读那样的书,至今还留给我阴霾的印象,仿佛生活见不到一丝光亮。那么,主人公当年亲历这些事情的时候,又需要怎样心劲儿才能穿过那么厚重的苦难啊!
木刻人像,似乎比线描更能表现出人的精神,特别是那块状的肌肉,那面部的棱角,让人物顿时立体起来了。画面中,高尔基半低着头,微闭着眼睛,是在沉思吗?木刻家用一个黑黑的阴影拖着这副面孔,让我看到的不是在呼唤暴风雨来临的海燕,而是一个略显疲惫的老人。这是1934年的高尔基吗?
这幅画像是为高尔基的《我怎样学习的》一文(齐生译,刊《译文》新一卷一期)的配图。文末高尔基的一段话值得抄录:“一切知识都是有用的,就是关于心灵错误、感情错误的知识也是有用的。请爱书吧——这知识的源泉!只有知识才有救人的能力,只有它可以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强壮的,忠诚的,有意识的人,这样的人,方才能够忠诚地爱着人类,尊崇他的工作,衷心地注意到他那不会中止的伟大工作的极美丽的结果。”
摘自《深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