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仁锋 杨绍丽 钟兰 刘义满 柯卫东 李建洪
茭白,又名菰菜、茭笋、茭瓜、菰笋等,为禾本科菰属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的特色水生蔬菜。
茭白胡麻斑病又称茭白叶枯病,是茭白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在全国茭白产区普遍发生。近年来,随着茭白栽培面积的不断增加,该病的发生范围也不断扩大,发生程度也越来越严重。部分地区发病地块达到90%以上,发病叶片达到100%,病害发生特别严重时,全田茭白叶片变黄枯死,造成茭白植株早衰枯死,对茭白产量影响极大。
茭白胡麻斑病在茭白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叶斑初为褐色小点,后扩大为椭圆形病斑,边缘深褐色,中部黄褐色至灰褐色,大小和形状如芝麻粒,所以称为胡麻斑病。病斑周围常有黄色晕圈,湿度大时斑面生暗灰色至黑色霉状物(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发病严重时,叶片上病斑密布,相互连接成不规则形大斑,终致病叶枯死。
茭白胡麻斑病的病原菌为茭白离蠕孢或菰离平脐蠕孢(Helminthosporium zizaniaeNishik.),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数枝丛生,黄褐色至绿褐色,大小为(150~275)μm×(7.4~9.5)μm;分生孢子倒棍棒状,黄褐色至褐绿色,具横隔5~8个,胞壁较厚,脐明显突出,大小为(40~165.8)μm×(12.3~29.3)μm。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初为灰白色,后期变为黑褐色,菌落平展,呈辐射状展开,边缘规则,培养7天后,菌落能长满直径为90 mm的培养皿。
茭白胡麻斑病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老株或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气温回升,以分生孢子进行初次侵染,感病部位不断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或雨水溅射进行传播蔓延。病菌繁殖最适温度为28℃,高湿度利于病菌侵染,病菌抗逆能力强,干燥条件下能存活多年。高温高湿、茭白连作、田间密度大或者缺锌、缺钾的情况下,植株生长衰弱,容易诱发此病。
①清园 结合冬前割茬,收集病残老叶集中烧毁,减少菌源。
②轮作 茭白连续种植几年后应换田轮作,避免茭白残根过多引起腐烂缺氧及土壤肥力衰退、板结,还可避免病菌累积过多,病害严重。
③加强肥水管理 做好冬季施腊肥,春施发苗肥,特别注意增施磷钾肥和锌肥,适时适度晒田,提高根系活力,增强茭株抵抗力。
④药剂防治 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施25%咪鲜胺乳油1 000~1 500倍液,30%苯醚甲·丙环乳油3 0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3 000倍液或40%异稻瘟净乳油600倍液,隔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