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沉之船泰坦尼克

2012-11-10 02:22小康罗屿
小康 2012年5期
关键词:泰坦尼克卡梅隆泰坦尼克号

文|《小康》记者 罗屿

不沉之船泰坦尼克

文|《小康》记者 罗屿

在泰坦尼克号沉没的两小时40分钟里,人类的勇气、傲慢、恶劣、天真轮番上演。“在相同处境中你会怎么做?”——不同年代拷问相同,这或许才是泰坦尼克百年“不沉”的原因

就像亚利桑那号永远留在珍珠港,二战中的战士坟墓永远留在诺曼底海滩上,在北大西洋深处,沉睡着一百年前沉没于此的泰坦尼克号。

1997年拍摄2D版《泰坦尼克号》前,卡梅隆曾先行潜入深海,深入沉船残骸内部勘查。素来对工程技术痴迷的他,或许最初志在拍出一部类似探索频道的科教纪录片,然而实际考察后,他却为泰坦尼克虚构了一个爱情。

很多人因此记住了穷小子杰克与富家女露西,《泰坦尼克号》也理所当然成了爱情传奇。以致2012年3D版电影借“泰坦尼克首航沉没100周年”上映时,很多人马上忆起的,是杰克沉入海底的画面。

只是,将沉睡于水下的泰坦尼克,简化为爱情传奇,卡梅隆恐怕也不会答应。

在制作3D 版电影期间,卡梅隆又多次潜入海底近距离考察泰坦尼克残骸。“我已经正式地超过了船长还有乘客在泰坦尼克号上的时间。”卡梅隆说。

“1500个生命提醒我们,任何无法预料的事情都可能发生,要时刻警惕,思索人性,保持谦卑与怜悯。”——卡梅隆这句话被刻在青铜碑上,放置在泰坦尼克遗迹旁。

拍卖与展览

卡梅隆能有机会“走近”泰坦尼克,至少该感谢美国海洋学家罗伯特·巴拉德。1985年9月,罗伯特深入海底率先发现巨轮残骸。虽然几年前罗伯特曾爆料,当年那次搜寻行动的真正目标,其实是两艘沉没的美军核潜艇,泰坦尼克号只是掩人耳目的幌子。但罗伯特下面的话,却着实让人动容,他说,他对散落在残骸周围的无数双鞋子印象深刻,“妈妈的鞋、女儿的鞋、男人的鞋、船员的鞋,像一座座墓碑。”

伴随着泰坦尼克残骸“惊现于世”,海底注定再不会平静。

先是深海探险公司组织人们潜水观看巨轮,再是打捞公司出手行动。其实早在泰坦尼克沉没后,许多海底打捞公司就嗅到了商机。它们疯狂打捞一切能找到的遗存物,并在黑市上高价出售。曾有传闻,LV之所以能够走红,正是与泰坦尼克打捞有关。据说泰坦尼克上一件LV硬型皮箱从海底打捞上岸后,竟没有渗进海水,箱子里的照片、信件也全部完好无损。LV因此得了高质量的美名。

为制止疯狂打捞,经法律界定,如今泰坦尼克号的打捞、维护以及研究工作仅由专门机构RMS泰坦尼克公司负责。

近日,纽约格恩西拍卖行的一场大型拍卖会,拍品就是5900件来自泰坦尼克的沉船遗物。待拍物品巨细不等,小到一个发卡,大到重达17吨的船体构成部件。还有被修复得平整如初的一美元钞票,上好的中国瓷器,保存在皮包内的背心,装饰楼梯用的青铜小天使,完好无损的眼镜……

所有拍品是分作8次从深海打捞上来的,2007年法院将其作了知识产权估值,总额达到1.89亿美元。现在的行情恐怕将更甚于此。

除了残骸遗物外,凡是和泰坦尼克“沾亲带故”的物品,这些年来,始终都是拍卖市场上的宠儿。巨轮上首顿大餐的一份菜单,被拍出了8万美元;一本记录了泰坦尼克号在遭受灭顶之灾时的航海日记拍出10.2万美元;一件被生还者穿过的救生衣被拍出了11.9万美元。

泰坦尼克带“热”的,不仅是拍卖市场,还有各种大小展览。几年前,英国政府曾举行了一次泰坦尼克网上展览。首次公布了所有乘客的职业、国籍、年龄、船舱等级、出发港口以及目的地。查阅者不仅可以了解遇难者的身世,还可以知道哪些人幸免于难。例如,某爱尔兰人在购买船票之后并未上船;还有一家人在法国西北部瑟堡港口就下船了,他们都幸运地逃过当年的海难事件。

最惹人注目的一次展览,要算2008年在英国托奎博物馆举行的,披露真实版“泰坦尼克生死恋”的那次。展览现场有一枚英国白星公司的徽章,其背后的故事和杰克与露丝的恋情如出一辙:年轻美丽的乘客罗伯塔和一名年轻船员在泰坦尼克号上一见钟情。灾难发生时,船员将仅剩的一件救生衣穿在罗伯塔身上,并将自己的白星公司徽章塞进罗伯塔手中。之后,他便像《泰坦尼克号》中的男主角杰克一样,随巨轮沉入海底。

少女罗伯塔和年轻船员的故事,虽感动了不少参观者,却惹怒了一位英国妇女。她拿出了手中一本 “沉船日记”,表示日记的主人,才是“真实版生死恋”的主角。在她看来,《泰坦尼克号》所演绎的,是时年60岁的艺术家爱德华和53岁的离异女作家海伦的故事。

各种拍卖与展览,催生了全世界关于泰坦尼克号的“宝物”之争。乘客名单、甲板的布置图,都能让求宝者打破头皮。在泰坦尼克历史学会创始人兼会长爱德华·卡姆德眼中,泰坦尼克不只是一场悲剧,它早已成了大众娱乐文化的一部分。

预言家与阴谋论

既是娱乐文化的一部分,除了拍卖、展览外,形式还有很多。

像卡梅隆这样将泰坦尼克故事进行影视改编的自然不少。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之前,英国人也曾多次演绎过泰坦尼克的故事。最为出名的,是1958年由洛伊·贝克导演的《冰海沉船记》。按照英国人的观点,该片之所以没像《泰坦尼克号》那样誉满全球,是因为“摈弃了那些虚华的、惹眼的男女情感戏”。他们认定,自己是以严肃的态度,拍摄了一部注重细节与史实的精致电影。

对泰坦尼克有着极大兴趣的还有德国人。在二战中,泰坦尼克甚至沦为纳粹德国打击英国人的法宝。当年,希特勒的宣传部长戈培尔认定,这艘“上帝也沉不了”的轮船,是“日不落帝国”绝妙的象征。于是下令拍摄德国版《泰坦尼克号》,视之为打击英国人民心士气的“电影飞弹”。

该片情节可套用一词——“篡改历史”。灾难发生后,船上最镇静、最有绅士风度的全成了德国人。那位著名的大副姆杜克也摇身一变,成了德国人。他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组织救援。二战后,这部影片遭到英国的猛烈抨击,后在德国也明令禁放了。

除了影视剧外,泰坦尼克的故事也为图书业所热衷。这些书籍有回到历史现场的,也有以后续故事为主线的。就像作家安德鲁·威尔森新近完成的《泰坦尼克号的阴影》,记录的就是那些沉船幸存者回到正常社会后的非正常生活。书中的幸存者,大多始终生活在沉船那晚的阴影之下,一生难再幸福。

比如,沉船时17岁的杰克·赛耶,当年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少年英雄,在他的帮助下,许多人顺利逃上了救生艇。而他自己则拒绝登艇,把机会让给妇孺。当泰坦尼克下沉的时候,杰克纵身跃入了冰冷的海水之中。但他却幸运地攀上了一艘折返而回的救生艇。在岸上,他如英雄般被人们称颂。

可那之后,杰克并未能成功逃脱厄运的诅咒。他的父亲在沉船事故中死去,而他的母亲则在沉船周年纪念日当天离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杰克的儿子牺牲,而他自己则在极度抑郁中用刀割破了自己的手腕,成为泰坦尼克幸存者中又一个自杀的人。

因泰坦尼克自杀的人,除了幸存者,还有“预言者”。

早在1878年,英国作家摩根·罗伯逊曾写过一部小说《虚构行为》。虽是虚构的情节,但与现实中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所有细节如出一辙。更诡异的是,小说中那艘巨轮的名字竟叫做“泰坦号”。

一本14年来始终无人问津的小说,在1912年泰坦尼克沉入海底后,一时间,成了畅销榜上的大热,罗伯逊也被封为“最令人惊异的预言家”。然而,就在沉船事件不久,罗伯逊却在家中举枪自杀了。没有留下只字片语。

曾对泰坦尼克怀有不祥预感的,还有一生被诺贝尔奖提名21次,却始终不能得偿所愿的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在晚年写作的《梦之日记》中,格林这样描述,“7岁那年,我在梦里看到了泰坦尼克遇难。而一年后,灾难果真发生了。”格林认为,与常人比,他“有个天才与怪人结合的大脑。更容易接收灾祸提前放出的恐怖电波。”

除“预言家”外,泰坦尼克号也不缺“分析者”。仅仅是剖析沉船原因的书,就不胜枚举。

有些书里认为泰坦尼克号是被一艘德国潜艇击沉,或是巨轮是因为6号煤仓发生了无法控制的火势,因而成了漂浮的“定时炸弹”。还有些书觉得,是造船时,一枚不合格的铆钉导致了那次深海灾难。另外还有说法,沉船乃是月亮惹的祸:1912年1月4日,月球距地球“近地点”距离是1400年以来最近的,这种罕见的“近距离”导致月球对海洋潮汐的引力影响比平时至少增强了74%,正是不断起伏的强大海洋潮汐导致撞上泰坦尼克号的那座冰山在1912年1月4日那天脱离它所在的格陵兰岛冰川,漂向北大西洋,并最终导致了泰坦尼克号的悲剧。

大概是看准“阴谋论”素有市场,有些图书作者索性把泰坦尼克的沉没,与某种阴谋拉扯到一起。比如,就有位作者披露,当年沉没的并非泰坦尼克号,而是它的姊妹船奥林匹克号。这是一起“船只保险诈骗阴谋案”。

作者言之凿凿,却被一些批评人士称作“不符事实的可笑说法”。

但事实究竟如何,没有人能真正回到历史的现场。

正因无法回去,也就为创造与想象提供了各种可能。

如果说,预言家与阴谋论者,还有一套自圆其说的理由,有些关于泰坦尼克的故事,则完全天马行空。

比如,有媒体曾报道,是1945年一艘日本潜艇发射的鱼雷,穿越时空隧道,击沉了1912年的泰坦尼克号。还有报道说,1990年和1991年,分别在北大西洋的冰岛附近发现并救起了泰坦尼克号两名幸存者。一位是身着本世纪初英式服装的妇女,一位是穿着白星制服的泰坦尼克号船长史密斯。被救起时,他们仍旧保持着沉船时的容貌。

相同处境中你会怎么做?

这些无可考证的说法的确能给人谈资让人新鲜,与之相比,现实却带着痛感,以致泰坦尼克的制造地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一百年来,始终视泰坦尼克为他们的伤痛,从不纪念。在他们看来,这条船离开贝尔法斯特的时候好好的,是傲慢、自大的白星公司毁了它。

然而眼见这些年英国、美国、加拿大都在纪念泰坦尼克,贝尔法斯特政府或才意识到不能放掉这个题材。今年3月31日,一家泰坦尼克博物馆在贝尔法斯特开放。9个展厅,配备各种高科技多媒体呈现技术。而博物馆那个豪华的大厅,据说也接到了48个婚礼预约,原因在于,大厅里有一个当年泰坦尼克大旋梯的复制品。

在豪华气派的泰坦尼克博物馆里,不知有多少贝尔法斯特人会忆起家乡先人?负责泰坦尼克设计,并参加处女航的托马斯·安德鲁,百年前已随巨轮沉入海底。关于托马斯人生最后的一刻有各种传闻。有说,他在甲板上给海里的人扔椅子,帮助他们浮起来;有说,在泰坦尼克一等舱吸烟室的壁炉旁,他脱下救生衣,久久注视着一幅绘有普利茅斯港口的油画。

作为泰坦尼克的总设计师,托马斯或在思索,他在这场悲剧中扮演的角色。

当生命被置于极端的选择中,每个人也成了最真实的演员。让我们将目光拉至沉船的两小时40分钟。当时,时年25岁的马可尼电报公司职员杰克,他向外发报求援,当泰坦尼克船首和前舷已浸入水中时,船长史密斯示意他可以离开,但他坚持到最后一刻,没能生还。著名的美国推理小说家杰克·福翠尔,灾难中他安排妻子上了救生艇后回到娱乐大厅,妻子最后回头一瞥,看到他和亚斯特四世一起抽雪茄。最终,福翠尔这个推理界的神话,以及几份未发表的推理小说手稿,随着泰坦尼克永埋大西洋底。还有乐队指挥华莱士·哈特利,他带领的乐队一直在甲板上演奏乐曲鼓舞众人,直到被海浪卷走……

在英雄的身旁,也有“恶人”。日本铁道院副参事细野正文,男扮女装爬上满载妇女和儿童的10号救生艇逃生,回到日本立即被解职,受到所有日本报纸公开指责。布鲁斯·伊斯梅,白星公司负责人,传言正是他的原因,减少了船上救生艇的数量,导致1500名乘客因此葬身海底。而他自己却在沉船时逃进了一艘救生艇逃生。据说沉船之夜后,伊斯梅变得郁郁寡欢,过起了隐居生活。有人曾看见他租了一整节车厢去旅行,也有人看到他在公园的长椅上与流浪汉聊天。

让人冰冷的,除了“恶人”还有下面的数字:据保留下来的乘客记录和一些学者计算,当时泰坦尼克头等舱的幸存率为63% ,二等舱为43% ,三等舱仅为25%。

作为社会等级标志的舱位,某种程度也成了生命的筹码。

人类的势利、傲慢、恶劣、勇气、天真在100年前那个冰冷的夜里,轮番上演。“在相同处境中你会怎么做?”——不同年代拷问相同,这或许才是泰坦尼克百年“不沉”的原因。

另外,“就连上帝也无法让其沉没”的巨人泰坦尼克,却在仅仅两小时40分钟葬身海底,它粉碎的是一个时代征服世界的自信与乐观。泰坦尼克的最终沉没也警醒着人们不可对自然失去敬畏之心。

不如,让我们再默念一遍卡梅隆的话:“1500个生命提醒我们,任何无法预料的事情都可能发生,要时刻警惕,思索人性,保持谦卑与怜悯。”

猜你喜欢
泰坦尼克卡梅隆泰坦尼克号
《泰坦尼克号》经典桥段(视频)
《泰坦尼克号》(海报)
雪上“泰坦尼克”
谁吃掉了泰坦尼克号
The Titanic II Is Making Its Maiden Voyage in 2022 “泰坦尼克2号”将于2022年下水启航
拿到卡梅隆180页的剧本和600页的笔记,罗德里格兹只改了几处奇观
闭上眼睛数到十
卡梅隆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