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王左利
教育城域网建设要走出“马太效应”
文/本刊记者 王左利
“教育城域网建设到最后,宽带仅仅宽在了省会城市。这是典型的马太效应,也是造成城乡数字化鸿沟的重要原因。如何消除这一鸿沟,是值得大家深深思考的。”
教育宽带的建设必然拉动地区的教育城域网建设。如何发展地区的教育城域网成为许多人关心的问题。
上海教科网信息中心技术主管朱宇红认为,教科网应当确保教育云可以落地(体现跨校、协作、共享) ;为单体学校减轻部分信息化开销;教育资源与应用的聚集与管理,即所谓信息孤岛的沟通。
教育城域网建设存在几个问题。首先,要以什么样的要求规划教育城域网?城域网建设有什么模式可依?
CERNET专家委员会委员、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汪文勇认为,假定一个省级教育网由一个“省会城市城域网+省会到地市的骨干网+地市到县区的汇聚网+县区到学校的接入网+校园网”组成。按照对终端用户的带宽需求的分析,在当前的应用背景下,一个地区教育网如果要称为“宽带”,最低应该满足以下条件: 1.校园网内部1G到10G骨干,100M以太网或者11M/54M WLAN上桌面;2.校园网对县区接入1G;3.县区到地市汇聚10G;4.地市到省会骨干40G;5.省会城市10G/40G/100G。他认为,上述5个目标的一头一尾是比较容易达到的,当然,经费需求很大。前者采用非常成熟的以太网或者WLAN技术,后者可以采用日益成熟的40G/100G CE(Carrier Ethernet)技术。
“这个目标显然太理想化,做起来太难了。可是如果做不到,则‘宽’从何来呢?”汪文勇说。
汪文勇认为:“要达到中间三个目标较难实现。最理想的情况是能获得价格合理的光纤资源,实现IP over WDM/Fiber。其次是获得价格合理的Lambda,然后加以太网或者IP。最被动的情况是只有SONET/SDH,这样能达到OC-48 2.5G已是最佳选择了,比如河南省教科网就是这种状况的。以后慢慢升升级到OC-192 10G,但其价格和长期维护费用则非常高。所以,传输资源的问题是地区宽带教育网发展中最核心的问题。”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之所以能持续不断发展,就是因为当初非常超前地建成了通达全国主要城市的一万多公里的自有光缆网,保证了国家骨干和省级互联具有持续不断的、稳定的、自主的、廉价的升级能力。显然,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省的地区教育网会具有那样的远见和公司机制来达到这样的水平。”他说,“最近,河南省将建智能光教育宽带,如果大家都有河南的魄力,地区教育宽带就彻底解决了。”
汪文勇表示,现实的情况是,在地区教育网中,省会城市城域网是最好建也是最省钱的,而省会到地市再到县区的中间部分则很困难。最终,“宽带只宽在了省会城市。这是典型的马太效应,也是造成城乡数字化鸿沟的重要原因。如何消除这一鸿沟,是值得大家深深思考的。”
“所以,目前所谓地区教育宽带网也仅仅是开始,路还很长,事情还很多。”他说。
那么,如何促进教科网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让政府、学校、企业合作得好?朱宇红认为, 首先,教育城域网的使用应该与水电、电话等一样属于一个单位的基本日常开销,其次,教育城域网的管理相应地应有类似水电、电话等一样的管理公司,由它来收取,各节点按照利用率缴纳合理的费用,同时分摊到线路(带宽)、设备、应用系统、资源、安全等各个层面上,以维护运营整个教育城域网的运行,并结合国家投入和实际需求,按照规划不断地增加网上应用,让用户不断增加新的应用领域,享受增值服务,提高网络利用率,相应地增加合理的日常投入,形成良性循环。
她认为,目前教育城域网管理运营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两类,一类是政企不分,运营模式为政府机构直接管理运维或由直接参与的公司运营,运维费用来自财政拨款,这样的体制往往缺少企业的服务意识,很难有好的服务质量,同时运营成本过高;另一类是完全经营化,要保障企业的赢利,这样一方面会淡化政府该做的规划管理和引导应用工作,而过分关注于网络本身和具体的技术细节,另一方面由于是企业运营,随着应用发展而未及时升级扩容教育城域网,就会产生问题,很难真正做到合理应用、可持续发展。因此应该划分出合理的界线,剥离出网络运维的一部分交给专门化的公司,而教育信息化本身的相关工作应与公司无关。
“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很困难,我们也一直在探索。要让领导有这样的意识:信息化一定是有开始没结束的项目,结束的时候也是项目失败的时候,而且一旦开始了就一直会产生投入,它的产出却不在信息化本身。所以选择好开始是件非常重要的事。”
此外,队伍与人才的问题。必须确立培养人才的相关机制,用各种激励机制来保障网络运行,这也需要各地区因地制宜,适当创新机制,保障队伍人才的供给。
+汪文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