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岑家铭 罗艺徽 林峰 毛建 (广西中医学院护理学院 南宁530022)
近10年来,我国22所独立的中医本科院校有18所陆续开设了涉外中医、护理专业或方向,这些专业的开设与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对中医走出国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涉外中医、护专业的教与学还存在许多不足、培养与实际就业岗位不对称,毕业生极少能走出国门,极需要通过实践来完善。本文作者结合工作及国外经历,分析这个问题的实质,并提出见解和对策。
随着人们返朴归真、崇尚天然药物和传统理疗,国际对中医人才的需求是强劲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振吉教授指出[1]:近几年,国际中医药发展的大好形势造就了一支不断扩大的国际中医药从业队伍,估计目前国际上中医药从业人员大约30万~50万人。如美国50个州中有42个州,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等州,以及泰国、阿联酋、南非、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在全国层面上确认中医药的合法性。欧洲大多国家,以及日本、马来西亚、毛里求斯等几十个国家虽然没有明确它的合法性,但默认中医药的存在,允许诊治病人,允许中医学术进行活动。随着中医药被越来越多国际认可和民众接受,人才需求潜力很大。但目前我国高等中医院校涉外专业医、护毕业生如何走出国门则一筹莫展,毕业生离校门就出国门更微乎其微。究其有如下原因:
(1)国外崇尚中医药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可和引进,是对几千年中医对抗疾病经验的渴望。中医药虽经朝代的变革,总体上是向前发展的,中医、药、护既是一门技术和手段,更是代表中国的历史传承的文化精华。国际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认识和需求,不等同于对年轻劳动力和技术员的要求,更不能简单理解毕业生就业。
(2)国际社会对中医需求差异性极大,大体可分为四类特征:
学术研究型。欧美等发达国家如英国的牛津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尼亚大学等,以及一些大型医疗研究机构、医院等,这些机构需要中医文化理论和基础厚实、外语基础好的学者型人才。
实用诊治型。以赢利为目的小型诊所等,需要的是实用型中医,以能行医治病有一定资龄的中医师为主,如目前在澳大利亚4000多所中医诊所就是这种类型。
保健养身型。以商业服务为目的保健推拿中心、会馆等,需求中医保健师或推拿技师,以35岁以下的青年为主,需求量大。
合作兼容型。如以阿联酋为代表的少数阿拉伯富裕国家,以泰国为代表的部分发展中国家,特别包容中医,允许开办中国模式的中医医院,取得中国执业资格的中医师经聘任便可合法行医。特别是泰国中医执照考试委托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和组织。
上述四个类型对中医层次要求不同,资质不同,年龄梯队不同,而涉外中医教育单一性,不适应国际社会需求。
(3)由于护理工作特性,发达国家的青年报考热情不高,护理后继人员缺乏,对引进护士非常紧迫,但受限医护工会利益,医院直接引进护士难度非常大。岑家铭曾到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新加坡、南非、英国、阿联酋等国考察,并与一些护理学院领导会谈,走访医院等,如新西兰全国紧缺护士,护理人员与病人比例严重不足,但新西兰护理工会为了保护本国护理界的利益,却对引进国外护士设置资历、学籍、在新西兰居住时限等众多限制,非新西兰学校毕业的护理生很难进入该国。日本一直是招聘护士数大于应聘数的国家,据日本厚生劳动省预测:日本到2014年日本国内需要增加40-60万名护理人员,截止2008年4月,日本培养专职介护服务士的有大学63所、大专97所、专门学校等274所,计434所,计划招生25407人,但实际招生数不足计划定员的46%,仅有11638万人。由于历史原因,2005年前日本引进护士以菲律宾、印尼等国为主,后鉴于这些国家护士对书写方楷文字的缺陷,最近认可从中国大陆引进护士,但附加的条件等于要在日本再学习一年,日本高昂的学习费用,又是众多来自农村就读的护理大学生难以承受。
(4)一些国家对中医药政策不确定性,直接影响中医毕业生走出国门。虽然一些国家默认中医药的存在,从事中医药工作总是心中不踏实,影响开业者及从业者的稳定性和积极性。欧盟从2011年5月1日起全面实施《传统植物药指令》。按此“指令”中药在欧盟将受到严重打击。如中医1992年陆续登陆只有5000万人口的英国,现约有3000家中医和针灸诊所,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餐饮业的华人第二大产业,英国也因此成为中医行业最为发达的欧洲国家,从业人员上万人。然而,随着欧盟《传统植物药指令》全面实施,英国中医行业面临有医无药的危险,行业前景趋黯。
目前涉外中医护人才的培养大体分为三类:一类是中医院校与外语院校合作模式,如贵阳中医学院、山西中医学院等与大连外语学院合作,上海中医药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外语学院合作,前阶段学外语,后阶段回中医院校学专业;二类是学业完全在中医院校完成,如湖北中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等15所院校;三类是与国外合作,部分学生出国学习或实习一段时间的模式,如广西中医学院护理学院与泰国孔敬大学合作向对方派送实习,上海中医药大学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护理学院合作培养的“专升本”等。三种模式各具特色。共性都是本科学制延至为5-7年,都强化了外语的学习和训练,这对于中医走向世界非常大的意义,但也存在下面的不足:
2.1 教学设置与国外需求实际脱节 学校培养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不强,除了上海中医药大学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护理学院合作的专升本专业是以到英国继续升学和就业,有着很强目的性和针对性外,其余院校所办只有涉外大方向,没有具体区域性或国别的选择。国与国之间、区域之间的政治经济情况不同,社会现象千差万异,学校对具体区域或国家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学生对自已将来所要工作地方既不熟悉、也不了解,甚至连渴望的目的地都没有,这种状况必然导致毕业生出国难。
2.2 涉外中医护专业招生的被动和盲目 作者对广西中医学院的涉外护理和涉外中医在校2008级、2009级、2010级三个年级的5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附表如下:
从表中分析得出:涉外中医、护的大学生入学前不了解所学专业分别占到54.39%和58.72%,很了解的只占到2%和1%。
从表中分析得出:入学时就有强烈出国就业愿望的分别有21%和12.%。但经过大一学习后,这种强烈出国的意愿反而下降了。
从表中分析得出:民族地区家庭经济是影响涉外专业学生出国的重要因素,因难承担出国所需投资费用(主要为劳务签证及国际旅费)分别占50%和55%。有需求出国的往往家庭没有经济能力支持,有能力的则无迫切出国需求。
调查内容 选项 涉外护理专业 涉外中医专业入学前对涉外中医或涉外护理培养目标了解程度0.54 0.58了解一些 0.44 0.40很了解不了解0.02 0.01热爱本专业 0.30 0.15想出国 0.30 0.29完成大学学业 0.35 0.30其他 0.04 0.26入学前对出国就业的意愿报读涉外中医或涉外护理的原因0.24 0.34有0.54 0.53强烈 0.21 0.12无入学后选择就业的意愿国内就业为主 0.63 0.46国外就业为主 0.33 0.42不明确 0.02 0.12你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出国留学或就业的信息亲戚、朋友 0.10 0.12学校老师 0.43 0.32网 络 0.31 0.46中介公司 0.02 0.02其 他 0.14 0.08影响你出国就业的阻力是外语水平差 0.41 0.42难支付出国投资费用 0.50 0.55国外资格证难考 0.05 0.01国外医护政策的不了解0.01 0.02
2.3 涉外专业毕业生走出国门准备不足、信心不足,外语水平差 到国外从事中医或护理工作既是机遇更是挑战,比在国内创业更艰辛。虽然,高等中医院校对外交流、校际往来正在逐步增加,但涉外中医、护专业的教师能走出国门参观、学习、考察的毕竟是少数,无法很好的介绍国外情况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涉外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不仅没能出国参观或实习,甚至连与外国人交往的机会都极少。如美国注册护士要通过四项考试,其中托福考试要540分,英国从事护理工作雅思成绩至少要达到5.5分,获得注册护士则要求达到6.5分[2]。再国内护理本科专业就业较容易,毕业生出国的愿望在下降。这些都是高等涉外中医、护专业出国难的体现。
涉外中医护专业学生难出国核心是对国际社会客观需求缺乏了解,办学定位不准,也缺乏主观迫切的动力。解决的办法还是要在涉外二字作好文章。
建议要把中医药文化当作国家发展对外交流,发展经济,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事来抓,要上升到国家层面。在对外交流中,中医药应当占有一席之地。中医的民间交流要与政府之间的交流相结合,应组织中医药等出国展览。要让世界了解中医药文化。要把中医与京剧、武术等列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列入“孔子学院”对外交流的内容,也可单独成立“时诊学院”或“华佗学院”,参照“孔子学院”的模式和管理办法,既可选派优秀的中医学者对外宣传中医、也服务于治病救人,从而促进中医人才走向世界。
要主动加强与国外的交流和合作。如广西中医学院护理学院借助中国东盟建自贸区的优势,6年间把一个民族地区极度缺乏专业“双语”教师的二级学院、一跃成为涉外教育的强校。该院利用校际交往渠道派出12名青年教师到国外深造。与泰国孔敬大学合作分别在泰国和中国开办两届有近20国家参会的亚洲护理学术年会,全校70多名教师集体到泰国、新加波等国的大学参观访问,接受近500多外国学者到校参观访问和交流,邀请英国伍斯特大学等校的教师来校与学生进行封闭式的外语强化活动。每年选派一批学生到国外为期4个月的实习,先后有150人次毕业生到巴西、马来西亚、新加波、阿联酋等国工作。
涉外中医护专业教学应具有灵活的多样性,切忌“普通本科+外语=涉外专业”简单化,各学校应结合自已对外交流的特点,选择国别或区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了解这些国家的风土人情,做到知彼知己。努力创造条件,争取在国外建立起立足点或合作基地。
呼吁教育部对护理专业与国外联合办学给予支持,主张与国外实施“2+2”或“2+3”联合模式,双方共发毕业文凭,避开一些国家协会对学籍限制或政治因素干扰。如泰国的护理证书得到欧美多国的认可,泰国孔敬大学护理学院90%的教师都具有欧、美、澳等国家或地区毕业的博士学历,师资教学能力强,而泰国生活学习费用与我国内地省分相当,完全可以用国内消费收获国外高水平的教育,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从而达到借船出海的目的。
应将中医与京剧、武术、艺术等特殊文化遗产整合建立中国开拓国际市场的资金信贷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目前很多国外中医诊室、中心都是华人非常艰苦、靠异常的原始积累方式发展起来的,甚至靠偶发机遇成分。按中国现在的国际地位和经济能力完全可以高起点支持有志中医人士到国外创业,可以利用我国外汇储备选择一些国家或地区起动借贷和支持,在国外投资中医是安全、回报快、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项目。既对我国存汇保值有帮助,也是所在国得民心的好事,又可改变国外中医诊室总是小街小巷,低人一等的感觉。为涉外中医、护专业毕业生出国创造可持续发展之路
应当容许学生自由选择继续涉外专业的学习或退出,中医、护毕业生到国外发展是创业,充满艰辛和困惑,工作环境、社会制度、法律法规也不尽相同,还需要有一定的经费作前期投资。学校应尽可能详细介绍国外工作就业情况,让学生有一个心里准备。有条件的应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参加国外大学组织的夏、冬令营活动,没有条件的也应营造模拟的“国际环境”,以强化外语听、说、写、看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有更多机会适应国际社会需求。
加强对从事中医外联的中介机构管理和引导,搭好涉外中医、护出国创业的桥梁和平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应当尽快与所在国加强合作和联系解决当前中医在国外鱼目混珠的现象,建立起中医对外派送人员的资格审批制度,要维护好来之不易的局面。这也是为涉外中医专业能否走出国门,对外中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中医国际发展,现阶段仍是靠中国内地培养的中国学生为主,外国来华留学生和在国外开办的中医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中医学说结合了中国的古代哲学、天文、地理多学科综合性,深奥而连贯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缺乏系统接受这种文化教育的外国人能精通和辨证论治实属不易。正如于少泓等[3]在《中医对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改革》一文中指出:外国人学中医学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很多学生如坠云里雾中,茫茫然不知所措。然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的“基因”,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临床各科的理法方药,均不能脱离中国传统文化而单独存在。因此,如何闯过文化交融关,这是留学生入门中医药教育无法绕过的一道“关”,很多人因此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望而却步。我国高等中医院校开办涉外中医、护专业顺应国际需要,只有培养大批涉外中医人才,有大批既懂国外语言、又能行医看病受过高等中医药系统教育的人才在国外站住脚,中医才能真正称得上走上世界。把中医大国变成中医强国,让中医资源大国转化人才输出强国,涉外中医教育是迈出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任重道远。
[1]李振吉,沈志祥,姜再增,等.运用标准化战略推进中医药的国际传播[J].世界科学技术 -中医药现代化,2002,4(5):1-6.
[2]邱延霞.“英护专业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6,18(6):501 -504.
[3]于少泓.刘昭纯“中医对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改革”[J].中外教育研究,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