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辉,张 萌,朱宇巍,王 亮
(1.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大连 116029;2.辽宁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大连 116029)
生态位视角下的沿海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
——以辽宁省6个沿海城市为例
王 辉1,2,张 萌2,朱宇巍2,王 亮1
(1.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大连 116029;2.辽宁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大连 116029)
在生态位的视角下评价城市旅游竞争力,对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合理开发是一项新的尝试。文章以辽宁省6个沿海城市为例,构建辽宁沿海城市旅游资源生态位测评的5个维度,包括资源维、市场维、社会经济维、环境维和沿海交通维,选取2005—2009年的数据资料,得到各城市生态位分值及排名。
生态位;旅游竞争力;沿海城市;辽宁省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城市旅游竞争的加剧,有关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越来越丰富,影响一个城市的旅游发展的因素很多,因此探讨一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要从城市的总体来研究。笔者试图利用生态位理论在其他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从一个新视角探讨生态位理论在旅游地竞争中的应用。
城市与旅游从工业化社会前期的相互背离状态,到现在,城市旅游已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是现代旅游的支撑点和现代旅游的主体,其发展水平对整个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现在城市旅游的发展处于竞争性增长阶段,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城市旅游是否具有竞争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也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研究内容可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提升策略和量化评价3个方面归类探讨。就研究角度而言,国外学者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多将城市作为一个目的地,从旅游营销、旅游感知和旅游环境管理等角度进行剖析;而国内学者主要从探讨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出发,构建一个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选取具体城市进行实例分析。目前对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内涵尚无统一的描述,比较通用的概念是指城市利用自身的旅游资源,在旅游企业和城市宏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环境的综合作用下,通过在旅游市场上销售其产品而反映出来的发展能力,具体表现为旅游市场的占有能力和旅游生产要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
沿海城市发展旅游具有优势地位,开发旅游相对较早,辽宁省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省份,对其6个沿海城市进行旅游竞争力比较,可促进辽宁省甚至东北地区旅游业更好地发展。关于沿海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相对较少,章仁俊等[2]从城市旅游竞争现状、城市旅游竞争潜力、城市旅游竞争支持因素和旅游业综合竞争力4个角度,构建了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后的层次分析法,对青岛、烟台、威海和日照4个滨海城市进行了实证研究。陈晓等[3]将评价指标体系分解为旅游现状、旅游基础环境和旅游潜力3类,运用因子分析法,加权各类方差贡献率计算环渤海区域6个滨海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值。汪清蓉等[4]以珠江三角洲旅游城市生态位的测评为基础,结合聚类分析,指出各类城市的优劣势及发展潜力。武传表和王辉[5]以中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从综合经济实力、旅游业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状况和科教文卫5个方面定量化比较城市旅游竞争力。江金波等[6]引入生态位理论,基于数学模型构建指标体系,对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城市生态位进行测评,并以因子分析进行核准,结合聚类分析,演绎长三角区域旅游城市的四级空间等级模式。笔者将引进生态位的理论,测评辽宁省沿海城市的生态位分值,在此基础上对辽宁沿海6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
1.2.1 生态位概念
生态学作为研究有机体与环境关系的科学,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领域,为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作出了有益贡献[7]。生态位理论最初是Grinell在研究加利福尼亚的长尾鸣禽时下的定义:“恰好被一个种或一个亚种占据的最后分布单位”[8]。动物生态学家Charles Elton对生态位又做了进一步的解释,“一个动物的生态位表明它在生物环境中的地位及其与食物和天敌的关系”[9]。Hutchinson从空间和资源利用等多方面加以考虑,并对生态位概念进行数学抽象:以种在多维空间中的合适性去确定生态位边界,并借助直角坐标系定量表述生态位的概念[10]。学者们对于生态位定义有不同的见解,但大多数人还是接受了Grinell的空间生态位(Space niche)、Elton的营养生态位(Trophicniche)以及Hutchinson的n维超体积生态位(n-dimensional niche)的概念。
1.2.2 生态位态势理论
生态位态势理论强调生态位理论应包含:生物单元状态和生物单元对环境现实影响力或支配力。前者可视为生态单元的态,后者可视为生物单元的势,两个方面综合体现了特定生物单元在生物系统中的相对低位和作用[11]。
旅游资源生态位指在特定时空范围内,能动地依据资源品位特点、市场潜力状况以及总体的开发环境条件而确立的旅游资源在区域旅游系统中的发展地位和功能作用。它一方面反映了旅游资源对游客旅游体验的满足程度;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旅游资源在与区域旅游系统内其他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地位和作用[12]。旅游资源生态位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即资源价值层位、客源市场定位以及总体开发条件。资源价值层位反映的是由资源本体条件和区域组合状况所决定的旅游资源在区域旅游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视其为旅游资源的“营养生态位”,也就是旅游资源本身能够满足旅游者的程度。客源市场定位作为旅游资源的“空间生态位”,主要反映的是基于旅游资源的价值层位所决定的其在区域市场上所占据的位置和市场层次。总体开发条件主要反映了在旅游资源价值和市场定位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其所处的区域环境条件所确定的旅游资源在区域旅游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涉及的影响因素众多,从自然生态系统、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到产业发展环境,因而总体开发条件也就具有“多维超体积生态位”的特点。旅游资源生态位与生物生态位最大的不同在于:生物的生态位是被动的自然选择和适应的结果,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而旅游资源生态位则是旅游资源本体特征与环境条件互动匹配的结果,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条件和改变竞争策略而进行主动的选择,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时尚的变化,人们的审美标准、审美观念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旅游资源生态位的演化[13]。
对同一区域的旅游资源来讲,由于区域环境相对有限,同类型旅游资源在生态位上的重叠是产生竞争的根本原因,而其竞争的强度则与生态位的重叠程度呈正相关关系,重叠部分越多则竞争越激烈。旅游资源的生态位重叠主要包括3种情况:完全重叠、部分重叠和完全分离。旅游资源生态位的完全分离是旅游资源发展中的理想状态,但在现实的区域旅游发展中,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很难实现这种生态位的完全分离,但要尽量减少彼此之间的重叠部分,使各自拥有独立的发展空间。要想摆脱旅游资源生态位的重叠,就要求旅游资源对各自的生态位进行扩充,实质也就是对旅游资源生态位中“态”和“势”的增加。
从地理学角度来讲,旅游地是一个可辨识边界的空间地域单元,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旅游系统实质上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是由旅游者和旅游环境构成的有机复合体,特定旅游地是其中的生态单元[14]。为了定量比较不同旅游生态单元的生态位大小(生态位宽度),必须测定他们的态和势,即他们的状态、影响力和支配力,可用下列方程式来计算
式中:i=1,2,3,…,n;Ni为生态单元的生态位;Si为生态单元的态;Pi为生态单元的势;Ai为量纲转换系数。式中的分子项可视为该生态单元的绝对生态位;而Ni可认为是该生态单元的相对生态位。
生态位测评对于确定每个生物单元在其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旅游资源来讲,确定区域旅游系统中,各个资源的贡献力,对于整合区域旅游资源,进行区域旅游规划,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通过对旅游资源进行生态位测评,找准相关资源在区域中所处的位置,对于整合区域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旅游地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是旅游地生态系统演化的一个动力机制,各因子的协调与否促进或制约着旅游地空间竞争力的发挥[15]。
在测定旅游资源生态位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影响旅游资源生态位的因素,考虑辽宁沿海城市的特殊性,相关数据的可获得性,作者尝试构建了辽宁沿海城市旅游资源生态位测评的5个维度,主要包括资源维、市场维、社会经济维、环境维和沿海交通维,并列出沿海城市旅游资源生态位测评的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首先,旅游资源的禀赋情况对于旅游地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影响旅游地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因此选取12个测评指标进行旅游资源的生态位测评;旅游经济是对过去时段内旅游地竞争力的体现,也可以成为对未来旅游经济的预测,选取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星级饭店数和国内旅游收入3个测评指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支撑要素,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选取人均GDP、第三产业生产总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7项指标;生态环境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构成对旅游者的吸引要素,增加区域旅游业的竞争力,而遭到破坏的生境则可能成为影响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因素,在考虑到资料的可获得性的基础上,笔者选取了3个指标,分别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区域造林面积和废水治理设施数;沿海城市本身具有比内陆更多的交通条件,港口作为沿海城市交通的重要因素,码头长度、码头泊位数是测量沿海城市旅游竞争力的重要生态指标。
表1 辽宁省沿海城市旅游竞争力生态位测评指标体系
辽宁作为海洋经济大省,地处黄海和渤海北部,海岸线总长2 920km,有6个沿海开放城市,依次为大连、丹东、锦州、营口、葫芦岛和盘锦。辽宁省沿海旅游资源丰富,20世纪90年代实施建设“海上辽宁”战略以来,各地地方政府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取得了长足进展,沿海旅游业已经成为了辽宁海洋经济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目前正着力开发建设“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构筑对外开放新格局。“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是辽宁省“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发展战略,它由沿渤海一侧的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辽西锦州湾沿海经济区(包括锦州西海工业区和葫芦岛北港工业区)、沿黄海一侧的辽宁丹东产业园区和大连花园口经济区五大区域和一条贯穿沿海6市的公路(滨海大道)沿线。辽宁沿海的6个城市都有覆盖,可见沿海城市对于发展辽宁省经济的重要性,旅游业在沿海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对辽宁省沿海6市进行生态位测评,对各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排名,可以科学地、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对辽宁省沿海城市旅游业进行开发指导。
通过对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运用生态位测评模型,对辽宁省沿海6个城市的生态因子的生态位进行测评。笔者在考虑各旅游城市现状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了2005—2009年数据资料,其中以2009年的现状数据为“态”,以变化值为“势”,以时间为量纲转换系数,选取1年,即量纲转换系数为1年。通过计算,并运用spss16.0进行标准化,得出表示各城市旅游区生态位大小(即生态位宽度)的各变量因子的生态位得分(表2)。
表2 辽宁省沿海城市各变量因子生态位分值表
运用公式(2)得出各状态层生态位的分值以及综合生态位的大小,如表3所示。
式中:Mij表示某旅游地的旅游生态位;Nij为每个变量的生态位;n表示因子个数;j表示旅游城市的个数。各类生态位及生态位总值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且总和为1。
表3 辽宁省沿海城市的生态位分值及排名
从图1可以看出,6个城市的生态位指标的和值为1,大连在每个生态位上都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大连占的总面积为最大,也能看出大连的综合生态位最高。从辽宁沿海6个城市旅游发展水平来看,获得比较充分发展的只有大连,而丹东、锦州、营口、盘锦和葫芦岛等5座城市各方面的发展速度都相对迟缓。丹东与锦州每一维生态位都比较平均,两个城市的综合生态位相近,丹东的生态环境相对来说较高;营口、葫芦岛和盘锦的综合生态位较低,营口的沿海交通生态位值相对来说比较高。因此,辽宁沿海6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可以分为3个等级,一级城市为大连,二级城市为丹东和锦州,三级城市为营口、葫芦岛和盘锦。
图1 辽宁省沿海城市生态位得分比较
根据旅游生态位的相关理论,各区域生态位宽度的大小能体现出旅游竞争力的大小。辽宁省沿海6个城市,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各具特色和优势,根据对其生态位测评的结果确定区域旅游业的发展策略,加强对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所谓旅游资源整合就是要优化旅游资源配置,在区域旅游系统中,就是要有进有退、有取有舍,争取获得旅游业发展的整体最优化。基于生态位的相关理论,结合辽宁沿海城市的实际情况进行区域整合开发,采取生态位的泛化、特化和优化策略对其生态位进行扩充和分离,对实现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根据Gause的竞争排斥规律,具有相同生态位的旅游资源开发必然会发生竞争,在可能的情况下应通过生态位分离,规避恶性竞争导致的风险,使旅游资源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16]。对于区域内出现的旅游资源生态位重叠情况,可以定向改变旅游地的生态位,即改变经营方向,使之有别于同质化的旅游地,以吸引不同需求的游客。
辽宁沿海6个城市根据生态位指标分值的大小,可以看出大连的滨海旅游资源最丰富,大连的金石滩、长兴岛、仙浴湾都是避暑和度假休闲的好去处,大连旅顺口,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进一步开发关于近代历史人文旅游,大连是可以吸引世界各地的国际旅游地。丹东是我国最大的边境城市,“游鸭绿一江碧水,观中朝两国风情”,已成为中外游客向往之地。锦州是辽宁沿海城市历史人文旅游资源最丰富的一个区域,二者相比较大连虽然对于全世界的旅游者的吸引力较小,但可以辽宁周边的国外游客为客源目标,以朝鲜、韩国和日本等为主要客源市场,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建成周边国际旅游地。营口的月牙湾、白沙湾和仙人岛,葫芦岛的兴城、龙湾和碣石,盘锦的红海滩等优质海滨浴场已成为这些城市及海滨吸引游客避暑和度假休闲的主要去处,相比较辽宁沿海其他3个城市,这3个城市旅游开发的潜力还很大,可以建立相对大连较低的价位吸引辽宁本省的游客,再做好宣传,建立东北三省、周边国家的参观旅游地。
生态位理论强调个体要不断进化,通过进化来提高自身生存能力。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并提高整体竞争实力,区域旅游系统也会在已有的构成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维度的潜在生态位进行开发,通过引进新的市场空间对旅游资源生态位宽度进行拓展,以寻找更有利的生存发展空间,实现对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对于旅游资源开拓新空间,主要包括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和开发新旅游产品两种方式。
大连的都市风光线、滨海度假线,大连的旅顺近代史遗迹可以加大关注力度,建成具有特色的旅游线路;锦州享有“辽西走廊,锦绣之州”美誉,馆、海、山、寺为锦州的4个特色,可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绿色旅游、文化旅游和工业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形成精品“京辽通廊”黄金旅游线;丹东的中朝跨国线、盘锦的奇特景观线等都可形成代表区域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路线,这些都受到海内外游客的普遍欢迎。营口可从港口工业旅游着手、促进游客来到此地,再加大营口滨海度假区域的宣传,形成特色旅游线路。葫芦岛旅游胜地比较多,其中万里长城中唯一的一段水上长城、现存最为完好的明代古城,是葫芦岛的人文旅游资源的特色。
旅游业的发展必须是建立在区域合作基础上,实现协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旅游资源的整合、基础设施的共建和旅游市场的共享,形成协调共生的旅游生态系统,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辽宁沿海城市的旅游竞争力排名情况,依托空间区位特征,以大连为一级中心,以丹东、锦州为次中心,中心城市带动周围城市,合理布局旅游资源。根据城市组团特点,建立毗邻城市旅游线路:大连—丹东,葫芦岛—锦州—盘锦。制订整合营销计划,开展多渠道营销推广。建立辽宁沿海城市关于旅游的合作网站,采用多种形式,分主题推介辽宁沿海城市特色旅游项目。便利的交通也是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辽宁沿海6个城市相互间的交通网络尚未形成,港口条件虽然较好,但还没有利用其优势来发展旅游,可以开发几条海上便利航线,使辽宁沿海各城市联系更紧密。此外,要建立有效的旅游发展和资源开发的协调机制,辽宁沿海城市的旅游机构要加强衔接与合作,共同打造区域旅游精品,提升各城市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辽宁沿海城市旅游的发展最终是要建立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市场格局,使目前中低端旅游市场向特色化、个性化高端旅游市场递进,并最终能在国际旅游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1] 刘素平,邱扶东,冯学钢.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2008,28(5):867-870.
[2] 章仁俊,陶晓燕,朱九龙.给予改进的AHP法的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J].生产力研究,2006(9):103-105.
[3] 陈晓,李悦铮.环渤海城市旅游竞争力差异及整合[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24(1):105-108.
[4] 汪清蓉,余构雄.区域旅游城市生态位测评及竞合模式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为例[J].旅游学刊,2008,23(3):50-56.
[5] 武传表,王辉.中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旅游竞争力定量比较研究[J].旅游科学,2009,23(4):13-18.
[6] 江金波,余构雄.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竞合模式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5):93-97.
[7] R·M·梅.理论生态学[M].孙儒泳,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118-120.
[8] GRNNELL J.The niche-relationship of the California Thrasher[J].Auk,1917,34:27-433.
[9] ELTON C.Animal ecology[M].London:Sidgwick and Jackon,1927:63-68.
[10] HUTCHINSON G E.Concluding remarks[J].Cold Spring Harbor Symp Quant Bio,1957,22:415-427.
[11] 庄悦群.从生态位到可持续发展位:概念的演进[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4):1-4.
[12] 李丰生,吴琳.旅游资源生态位的概念及整合开发策略研究[J].旅游论坛,2008,1(1):39-44.
[13] 李向明.略论旅游资源生态位的概念与选择策略[J].旅游学刊,2007,22(2):49-53.
[14] 祁新华,陈烈,程煜,等.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透视[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1):74-78.
[15] 苏章全,明庆忠,李庆雷.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旅游区发展策略研究:以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为例[J].旅游学刊,2010,25(6):37-43.
[16] 李契,朱金兆,朱清科.生态位理论及其测度研究进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23(1):100-106.
辽宁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博士后科研基金(109405);大连市社科项目(09DLSK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