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郭霞 综合报道
被催肥的光伏
本刊记者/郭霞 综合报道
当,红极一时的光伏渐次冷却,盛世不在,也许,除了加紧开拓国内市场,并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我们别无他法……
一直以来,业内都将施正荣——无锡尚德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视为“成功的资本运营者”。而在他身后,红极一时的中国光伏组件行业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寒冬。
以施正荣为代表的光伏行业真正起步是2005年。当年,尚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诱发示范效应,各路资金纷纷涌入光伏行业,十多家光伏企业相继海外上市。
有如星星之火,尚德瞬间在无锡点燃了一大批光伏企业的熊熊烈火。在尚德的带动下,无锡光伏产业生产骨干企业和配套企业40余家,初步形成了以尚德电力为龙头、产业链不断延伸、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光伏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浚鑫科技2004年12月份注册;2005年正式成立;从正式投产到2006年底,竟实现了4.02亿元的销售额,净利润达4200万元,当年投产当年见效。2007年的7月,浚鑫科技成功登陆英国伦敦AIM创业板,首发融资7500万美金,成为江苏省第一个在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挂牌的企业。
尚德的成功造就了光伏产业在无锡这座城市的迅速崛起。短短几年时间,无锡光伏产业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产出分别占全国、全球的50%和10%左右,赢得了“全国光伏看江苏,江苏光伏看无锡”的美誉,2007年,无锡正式获批成为国家新能源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成为中国最大的光伏产业生产和出口基地,并在国际市场上纵横驰骋。到2010年,无锡市光伏企业总数将超过80家,太阳能电池总产能达5400兆瓦,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成为国际太阳能电池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尚德的成功与无锡地方政府从资本到政策的杠杆效应直接相关,在一本名为《创业家,城市的拯救者》的书中,也通过全面细致对尚德的报道和分析,展示了一个政府孵化扶持尚德创业成功的典型模式.
在尚德案例及无锡模式的指引下,各地政府纷纷投钱、投地、投人,为新能源造势。公开资料显示,2008年,中国光伏企业不足100家,目前却多达580余家,而在2009年,中国企业的多晶硅、硅片、太阳能电池和组件产能就已占据全球总产能的25%、65%、51%和61%,已涌现出100多个产业基地,产能占据全球半壁江山,聚集起了上万亿元的投资。
市场无限大的时代给了尚德、天合、英利等企业巨大的利润,多家在美上市光伏企业的财报显示,2005年前后整个光伏组件行业的毛利率都在20%以上,尚德、赛维、英利等公司甚至达到过30%。
不少市场分析人士都无法相信这样的成绩来自中国制造企业。光伏制造业的暴利,亦驱使更多企业涉足光伏投资,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甚至弄不清楚光伏为何物。然而,经过“十一五”狂飙突进后的光伏,却正在迎来内外交困的调整期。
“我相信现在很多人都醒悟到,这个行业不是想做就能做的!”施正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施正荣称把行业看得很清楚,他曾极力批评国内企业跟风入市、在某些地区,政府甚至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指出这将严重伤害整个产业的健康。
从2010年开始,全球前两大光伏安装国德国和西班牙先后降低太阳能电价补贴力度,德国的光伏上网电价每年以超过5%的幅度下调,西班牙削减的太阳能上网电价幅度更高达45%,此举导致市场需求急剧变冷,进而导致光伏产品价格急速下滑。在2011年11月发布的三季报显示,在美国上市的8家中国光伏企业中,仅大全新能源和晶科能源仍能保持赢利,尚德电力、赛维LDK、天合光能、阿特斯太阳能、韩华新能源、晶澳太阳能等6家,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
>>到2010年,无锡市光伏企业总数将超过80家,太阳能电池总产能达5400兆瓦,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成为国际太阳能电池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光伏系统开发商和独立电力运营商天华阳光董事长苏维利认为,亏损主要源于产能扩张速度高于市场扩张速度,“中国有3万兆瓦的产能,欧美总共才1.7万兆瓦的市场,政府补贴又逐年下降,不滞销才怪。”
大全新能源公司CEO姚公达指出,在光伏产业进入寒冬的背景下,“先发劣势”正成为行业先行者的困境。光伏产业具有资本密集的特点,激进的先行者为谋求先发优势,前期往往通过大量借贷来扩充产能;同时,资金链“紧绷”也成了当前的急症。据了解,2011年上半年尚德净亏损2.59亿美元,与美国硅片供应商MEMC公司终止供货协议是亏损的重要原因。公告显示,尚德需为此支付2.12亿美元。据悉,2006年硅料价格高企之际,尚德以低于当时市场价一半的价格(40美元/片)与MEMC签订了长达十年的硅片供应协议,但今年硅料跌至3美元/片。
对此,施正荣表示,将通过将短贷转为长贷和削减运营费用,缩短应收账款周期的方法来腾出现金来偿还部分贷款,缓解债务压力。
“像无锡尚德、江西赛维这样的龙头企业,可持续运营的能力不用怀疑。”姚公达说。在他看来,地方政府不会坐视这类巨型企业倒闭,如果这些巨额贷款最终成为坏账,那绝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问题。
同时,不少业内人士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由于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降低光伏补贴,加上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展开双反调查,市场需求量将受到明显的压制。有消息称,德国太阳能企业或在下月状告中国倾销,这将使得中国光伏企业雪上加霜。
值得庆幸的是,今年2月,来自欧洲光伏产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光伏发电安装量突破了27.7吉瓦,同比2010年增长67%。这个新数据让整个行业信心为之一振。特别是德国去年12月份新增装机3吉瓦,创下有史以来的单月装机最高;而中国在2011年的安装量也达到了空前的3吉瓦,相比2010年增加了10倍。
无锡尚德投资者关系经理张建敏指出,德国市场去年12月装机量的井喷,以及中国市场的快速扩充,使得绝大部分企业库存得到消化,市场低迷的状况也得到改善。
不少专家也建议,由于国内需求潜力巨大,光伏企业将发展方向转向国内需求和安装市场才是当前的最佳策略。据了解,截至2011年11月,国内累计光伏发电装机量仅约1.5GW,按照规划,2012年至2015年期间,国内年平均光伏装机量将超过3.5GW。2012年有望成为国内光伏发电大规模启动的元年,年新增装机量有望接近3GW,较2011年增长约300%。
与此同时,国内的相关扶持政策无疑是雪中送炭。记者从财政部获悉,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近日已联合发出《关于做好2012年金太阳示范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加快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促进光伏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据介绍,该项支持政策主要针对终端,范围包括:在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商业区进行集中建设的用户侧光伏发电项目,优先支持建设规模较大的集中成片示范项目和已批准的集中应用示范区扩大建设规模;利用工矿、商业企业既有建筑等条件分散建设的用户侧光伏发电项目;开展与智能电网和微电网技术相结合的集中成片用户侧光伏发电项目示范;解决偏远无电地区居民用电问题的独立光伏、风光互补发电等项目。
《通知》明确,2012年用户侧光伏发电项目补助标准原则上为7元/瓦。独立光伏、风光互补发电等项目的补助标准另行确定,与智能电网和微电网技术相结合的集中成片用户侧光伏发电项目补助标准在7元/瓦基础上,考虑储能装置配备等因素适当增加。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指出,虽然单位补贴减少,但由于用户数量增加,实际补贴总量仍没有降低。“传统能源由于其不可持续性和短缺性,难以支撑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长期需求。政府大力推动光伏产业的发展是节能减排的需要,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政府的支持来看,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行业现在非常困难,特别是多晶硅。”林伯强认为,《通知》的下发可以说是救市的一种表现。以前光伏发电企业90%的市场针对国外,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进一步恶化,光伏发电企业亏损严重,而短期内转向国内市场,又存在成本过高等诸多问题,在他看来,这种转变至少需要2-3年时间的过渡,而关键还在于企业要不断推动技术进步。
也许,除了加紧开拓国内市场,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才是当务之急。光伏产业作为中国少数在科研与制造水平上处于国际前沿的产业,只有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创新之路,才能保持低成本、高品质,加快转型升级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