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波 陆娜
袁建刚,一个理性、聪慧、内敛的“70后”,毅然走上了三尺讲台,用才学、能力、品质和魅力给他的学生以成长的力量。
辛苦耕耘德艺馨
16年的韶华在指缝间悄悄流逝。16年来,袁建刚在太阳底下从事着最光辉的职业,兢兢业业,孜孜追求于三尺讲台,在职业教育这块无垠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将一颗滚烫执著的心献给了职业教育,留下了一串串坚实而闪光的脚印。
1996年7月,毕业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袁建刚,毅然放弃了多家建筑单位的高薪聘请,选择到江苏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当一名老师。从报到的那一天起,他就在心里种下了一粒种子:做一个奋斗在职教一线的人。
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大潮袭来,多少拥有一技之长的时代弄潮儿收获了自己的成功。对于自己的选择,袁建刚半开玩笑地说,若是当时选择了那些,现在自己可能已经是一位建筑行业的富翁了。然而,对于自己的选择,他感受到更多的是欣慰。
想象和现实的最大差别,就是在现实中你会发现真正想要什么。从教之后,袁建刚才真正认识到自己如此热爱学生、热爱教学,这是一条属于他的路。他觉得,自己是一名天生的师者,走在这条路上,踏实、充实、欣喜、平和。
然而16年的教育之路走下来,袁建刚付出了比别人多的努力与艰辛。虽然不敢自比陶行知老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境界,但袁建刚也将“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爱一行就要干好一行”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因为自己担负着培养人才的神圣使命。2009年,袁建刚获得常州市十佳师德标兵称号。
正是春风化雨润万物的执著,让他收获了教学生涯中的很多感动。在一次主题为“感恩的心”班会上,全班53位学生制作了一颗大大的红心,红心里装满了每位学生对袁建刚的真心话。当同学们排队一起唱着“感恩的心”,把这颗沉甸甸的红心送交他们敬爱的班主任袁老师手中时,这位刚强的汉子霎时间泪水夺眶而出。
春风细雨育新人
2005年9月,进校以来一直担任专业课教师的袁建刚,担任了学校工程造价2005级高职2班班主任,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在他眼里,这是一个挑战,是对自身技能的磨炼,也是他实现自身教育理念的一个平台。
作为班主任,袁建刚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好班上每个学生,将他们视为自己的孩子关心、爱护。当有学生需要帮助时,他总会把自己手中的事放下,第一时间赶到并解决问题。
2009年12月的一天,凌晨2点,刚入睡不久的袁建刚接到电话,班级学生因突发疾病需要到医院治疗。可学校地处郊区,夜里没有出租车经过。他顾不上冬日的严寒,急忙披上外套,驾车第一时间赶到学校,到宿舍把学生接送到医院,垫付了医药费,并一直陪护至治疗结束后再送学生回校。
当了8年的班主任,类似情况已有20余次,学生亲切地称“袁老师的私家车就是我们班的救护车”。
一个学生因在班级纪律管理方面遭遇挫折,产生内疚、自责情绪,觉得无颜再回班级,想退学。袁建刚先是通过电话和短信方式与其沟通交流,了解该生真实的想法之后,连夜赶到学生家中,推心置腹与其交谈,做通其思想工作。在他的耐心劝说下,该生打消了顾虑,返回到班集体中。此举让该生家长极为感动。
同样,在班上学生遇到一些经济问题时,他也会通过自己、学校等多种途径帮他们解决。
与此同时,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生会、学生社团的工作中去,多组织、多参与班级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班级凝聚力,拉近师生距离。
“做学生学习知识的指导者,做学生自我发展的促进者,做学生成人成才的引领者”,这是袁建刚写在班主任工作手册扉页上的话。
为使班级每一位学生顺利地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袁建刚将引领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班主任工作的始终。他积极与专业老师沟通,了解和分析社会对学生的工作能力要求,指导班级学生分析制订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为此,袁建刚放弃了大量休息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各方面能力训练。
为锻炼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他精心策划“诚信”“团结”“责任”等主题演讲,组织学生互相点评;为提高学生职业礼仪水平,他自费数百元购买礼仪教学资料进行礼仪教育,还亲自教学生跳交谊舞;为提高学生电脑操作技能,他利用晚自习时间,将自己的电脑拿到教室,指导学生拆装主机,认识CPU、显卡、主板等基本硬件及其作用,讲解常见电脑故障判断方法、安装电脑操作系统等。
4年里,班级共获得了校、市先进的33张奖状,33张奖状贴满了教室后墙。学生们都说“一走进教室,就感到‘金碧辉煌,这种感觉真好,我们会永远向上、永远努力的!”而袁建刚也被学生亲切地称为“五星(心)级”老师,即“爱心、细心、耐心、用心、责任心”。
勇于开拓,争做科研第一人
不理解袁建刚的人总说他“傻”,干脏活累活,图表现,对此他微微一笑。袁建刚在工作上十分敬业,他很喜欢《金缕曲》这首词,“幼苗茁壮园丁喜,几人知,平时辛苦,晚眠早起,燥湿寒温荣与悴,都在心头眼底。”他说这首词写出了教师的心声。
在科研上,他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作为学校测量教研室负责人,早在2005年,袁建刚就凭借积累了多年的测量教学实践经验,在校内率先提出并实施了《测量》课程的项目化课程改革。
不改革,学生听课困惑、无心上课,老师讲课困惑、无心备课。实际上,袁建刚当初决意课改时,心中很纠结。他很清楚,实施课改,首当其冲的将是老师,因为《测量》是土木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学校每学期都有10个左右的班级开设。课改后,每周4课时分散型授课变为连续3~4周的全天候集中教学,每班教学虽有2名教师参与,但工作强度陡增。袁建刚带领着他的团队,克服人员少、课改任务重的困难,不抱怨、不放弃,夏天烈日晒,冬天寒风吹,每天几乎都是拖着沉重的双腿回到家中。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的《测量》课,学生有了较充足的动手练习时间,确保了学生操作技能练习的连续性;每堂课以任务形式展开,让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热情;改变原先单一的理论考核模式,主动与劳动保障局、省测绘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联系,实现了学生技能考核与行业技能考核鉴定挂钩,考核合格的可以取得国家测绘局颁发的中级工程测量员、房产测量员职业资格证书,真正拥有一技之长。
《测量》课程改革的成功做法,不仅为学校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和顺利实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多次得到评估专家、同行院校和上级部门领导的肯定与赞赏。
精益求精,成就“金牌”教师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如今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一所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杆。2009年3月,凭着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袁建刚在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教师组测量项目竞赛中一举夺魁。他指导的2名参赛学生也在测量项目省赛中名列前茅。
随后,省教育厅组建了备战国家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省集训队,袁建刚被任命为测量项目教练组组长,从常州抽调到南京指导省队集训。集训期间,他不仅要承担日常训练指导任务,更要认真研究竞赛规则,拿出科学的训练方案,同时还要协调好3所学校6名学生、3名教练的关系,使大家团结协作,保证集训的顺利开展。由于集训任务重、时间紧,他只回过1次家。“他是一个大忙人,为工作从不叫累。可一回家就喊累,经常是倒头就睡。已经不知道有多久没好好照看儿子了。”袁建刚的妻子这样“埋怨”他。为了节约时间,他还把私家车开到南京集训场地“充公使用”,每天往返于集训场地、宿舍之间接送选手。
在集训的76天里,袁建刚每天早上5点开始指导室外操作训练、室内计算训练和内业记录,晚上8点后组织学生进行训练总结。学生休息后,他还要为第二天的训练内容精心备课。训练期间,在努力帮助选手提高技战术水平的同时,他还无微不至地为学生的衣食住行操心。国赛前两个星期,主力选手突然脚踝处软组织损伤,他每天背着选手上下楼梯,往返宿舍、训练场地之间,日夜照料、安慰和鼓励他,同时,他驾车在人生地不熟的南京四处寻医问诊,帮助学生在赛前恢复了健康。
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江苏参赛的2组选手一举拿下国赛4枚测量金牌中的2枚,为学校实现了国家级技能大赛金牌“零”的突破,也为常州、为江苏职业教育赢得了荣誉。他也因此被评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2009年暑期,袁建刚被省教育厅选定为授课教师,为全省职业学校数十名相关教师讲解测量大赛训练方法和训练技巧。学校领导、省教育厅职教处领导对袁建刚工作出色表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把他称作测量国赛金牌的铺路人。2010年,他再次受命担任国赛教练组组长,再次踏上为江苏职教事业创造辉煌的征程。
2011年11月,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工信部人事教育司、辽宁省教育厅主办,沈阳市教育局承办的主题为“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的2011年“神州数码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举行。袁建刚、徐黎明、季文杰教师团队的《全站仪仿真教学软件》从市赛、省赛、国赛一路走来,力压群雄,不负众望,最终夺得信息化教学设计项目比赛全国第一名,将这块宝贵的金牌收进囊中。常州建设分院是常州地区唯一参赛的高职校,也是全国唯一同时获得两枚金牌的职业学校。金牌教师的荣誉环绕之时,袁建刚每天还是坚持晚自习到班级辅导答疑,在工作岗位上默默地奉献。
人间有胜境,但追求无止境。袁建刚坚信,只要自己把心捧给职业教育事业,一定会融化最坚硬的寒冰。“千不求,万不求,只愿教书育人到白头”,他愿永远做一个为职教事业奋斗终生的人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