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是科学家的天职

2012-11-06 06:15刘嘉麒
科学中国人 2012年15期
关键词:科学普及中国科学院火山

刘嘉麒

科学传播是科学家的天职

刘嘉麒

专家简介:

刘嘉麒,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现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战略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院校兼职教授。

试想,如果我们这个世界没有科学那会是什么样子?毫无疑问,那会是一团糟!

事实上,我们的世界不可能没有科学,科学无时无地不存在,人类就生存和笼罩在科学的世界中。但科学是客观的,只有被人们认识、发现和掌握,才能发挥科学的功能,为人所用;由此,对个人来说,要学习,要钻研;对社会来说,就要传播、普及和发展。任何人都不可能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学的过程就是取之他人,来自社会,这就要靠科学传播,教育也是科学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科学传播是形式,是过程,科学普及和科学发展是结果,是目的;哪里的科学传播做得好,那里的科学普及和提高就会来得快,来得好。传播、普及和提高,相辅相成。

科学传播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种推动力。二十多年前,我参与和负责筹办一个大型国际会议,那是六四事件后在中国举办的一个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当时不仅国际政治环境不太好,技术条件也相当落后,既没有internet,也没有mobile phone,1000多人的国际通信几乎全靠硬盘打字机敲,然后用手推的滚筒油墨机印(这些设备现在的年轻人可能连看都没看见过),直到1991年开会前,我们才搞到一台“286”电脑和一台“大哥大”,后来“大哥大”还被公安部门没收了。那次会议在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和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开的非常成功,这就不用说了。我想说的是,曾几何时,“286”不见了,“大哥大”也进入博物馆了,展现我们面前的是数以亿计的比铅笔还普及的电脑和手机,从老人到小孩,从城市到乡村,好像没有什么产业比手机、电脑和由它衍生的IT产业发展的更快,更普及,影响更广泛。这一方面说明IT科学传播的好,生动、形象、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用处广;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科学技术一旦为广大群众所掌握,所拥有,就有广阔地发展空间和巨大的生命力。科学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的进步,造福于人类。有些基础研究,不一定直接或者马上产生经济效益,但它总会在提高人们的认知能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如果一个长期从事基础研究的工作者,连自己都说不清楚所做工作有什么意义,那就有点遗憾了。

科学传播的重要性老幼皆知,自不待言。但要实施起来却有一定难度。谁来实施? 怎样实施?显然,科学传播者必须自己懂科学,要有扎实的科学基础和广博的科学知识。由是,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是科学传播的主力军。古往今来,许多大科学家也是科学传播的巨匠高手,从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的进化》到霍金的《时间简史》,从法拉第的《蜡烛的故事》到亨利·法布尔的《昆虫记》……他们的科普著作和他们的科学成就一样辉煌。前苏联地球化学的先躯者和奠基人费尔斯曼,也是位出类拔萃的科普作家。他一生完成了《趣味矿物学》、《趣味地球化学》、《岩石回忆录》等语言通俗、妙趣横生的科普读物、专著、文章和论文近1500种。《趣味地球化学》是风靡全球、被人们公认的科普名著。它和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的进化》、法拉第的《蜡烛的故事》、别莱利曼的《趣味物理学》等都是在家喻户晓的科普经典之作,是世界珍贵的文化遗产。

重视科学传播同重视科学创新同样重要,钱学森先生曾提议,“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在提交毕业论文时,应同时递交本专业的科普文章。”钱老这个提议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和适度实行。不要以为科学传播和科学普及是件容易的事,有人做研究可能做得不错,但要让他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形式把他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广大群众,就有一定困难了。

科学传播是科学家的天职。科学普及有着净化社会的功能,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说:科学普及所放弃的空间,很快就会被伪科学占领。因此,每位有良知的科学家都应肩负起这份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在科学传播和科学普及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链接:

刘嘉麒,1941年5月生, 辽宁省北镇市人,满族,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

承担和主持过多项国家级和国际合作项目,对中国和南极、北极、东非大裂谷、西伯利亚等地区进行过广泛地质环境调查,全面系统地考察和研究了中国新生代火山,把火山活动与气候环境演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出构造气候学的新理念,积极引导和推动21世纪绿色高新材料——玄武岩纤维材料在中国的开发应用,开拓在火山岩中寻找油气藏的新领域……在火山地质学、地貌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火山动力学,以及火山资源与灾害等方面做了大量系统性创新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是火山研究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与此同时,他还率先在中国开拓了玛珥湖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发现黄土中游离温室气体高异常。参与了国家关于振兴东北,新疆跨越式发展,浙江沿海及岛屿新区开发和淮河流域环境与发展等方面的战略研究,为国家和地方的科学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特等奖以及首届侯德封奖等奖项,2001年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现为中国科学院咨询与评议委员会委员、地学部常委,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防灾减灾委员会主任,中国火山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席,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会副主任;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资格委员会委员,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INQUA)地层与年代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亚洲湖泊钻探科学指导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曾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咨询与评议委员会委员,地学部常委,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长期从事地质、环境研究,在火山地质、环境地质及古气候等方面做了大量系统创新性工作,培养硕士、博士40余名,被授予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

猜你喜欢
科学普及中国科学院火山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方定的长寿经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振声
海底火山群
有趣的火山图
火山
我是火山
广州市海洋科普基地活动效果调查研究
民国时期科普教育的开创与探索
利用大数据开展科普工作的设想①
高校教师参与科学普及工作的激励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