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羊羔出世 网络时代来临——世界科技一百年(十一)20世纪90年代(续)

2012-11-06 06:14王渝生
科学中国人 2012年4期
关键词:科学家

王渝生

克隆羊羔出世 网络时代来临
——世界科技一百年(十一)20世纪90年代(续)

王渝生

1995年

太空之吻

1995年11月15日,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垂直对接成功,美国、德国、俄罗斯、加拿大4国宇航员在航天器中首次聚会。这一对接被誉为“太空之吻”,是人类航天史上又一里程碑。

美国沃尔斯赞恩等确认在太阳系外存在着其他行星

1995年,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天文学家亚历山大·沃尔斯赞恩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确认在太阳系以外存在着其他行星。他精确的观察和论据最终使越来越多的天文学家信服,在距地球1500光年以外的室女座星座中找到了新的星系。

美国微软推出“windows95”新软件

美国比尔·盖茨(Bill Gates,1955.10.28-)的微软公司在软件开发上是90年代的佼佼者。1995年向全球推出的新软件“windows95”,第一周销售额便高达1亿多美元,成为高技术产业化的一个成功的范例。

美国发现世纪末大彗星——海尔·波普彗星

1995年7月23日,美国两位业余天文学家海尔和波普在观测人马座球状星团M70时,偶然发现了一颗新彗星。初步观测数据的计算结果使天文学家大为震撼:原来它运行于一条极为特殊的轨道,其轨道面与太阳系平面几乎垂直,即它会由南向北绕过太阳再飞向太空深处,故这颗彗星将向我们提供太阳两极的物理状态和太阳系边缘这个特殊方位的原始信息。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它那不同寻常的亮度,发现时它距地球10亿千米,而亮度已有10等,比哈雷彗星1985年回归时在相同的距离上亮250倍。后天文学家计算出当该替星经过近日点时亮度将达到-1.7等,即比全天最亮的天狼星还要明亮,故被称为世纪末大彗星。

美国发现顶夸克

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两个研究小组1995年3月2日宣布,他们发现了标准模型预言的夸克家族中最后一个成员顶夸克。

世界上首例抗大麦黄矮病毒的转基因小麦培育成功

中国农科院和山东大学共同培育成功世界上首例抗大麦黄矮病毒的转基因小麦。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粒体球形,直径30微米,沉降系数115S-118S,致死温度65℃-70℃,稀释终点103次方。根据传毒介体的专化性和鉴别寄主反应,可分为5个株系。虽然它们的粒体形态基本一致,但血清学反应有相当差异。此病毒在寄主体内系统分布。冬季,病毒多聚集在分蘖节部位越冬。次年拔节时沿筛管细胞移动,多集中在茎、叶部位。在叶和根的筛管细胞质内可见到病毒粒体。

1996年

克隆羊横空出世

1996年7月5目,一只咩咩叫的小绵羊“多莉”在苏格兰出生。它是世界上第一例克隆动物。英国胚胎学家维尔穆特(Ian Wilmut,1944-)是克隆羊多莉的“助产士”。所谓“克隆”,是指以高等动物体细胞核供体进行动物的复制。克隆羊的诞生成功地打破了高等动物体细胞的发育不可逆转的陈旧认识,使动物克隆的步伐出现了飞跃,标志着生命科学发生了一次重大的突破。

克隆技术可以为人类生育及顽症医治的研究开辟一条崭新的途径,但也带来了伦理学方面的激烈争论。中国、美国、瑞士等国家发出了禁止克隆人的呼吁,科学家和社会公众围绕这一羊圈中的新事物开始重新思考有关生命的基本概念。

美国斯洛文斯基得到第35个马桑数

美国斯洛文斯基(David Slowinski)得到的第35个马桑数是当前可知最大素数。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制造出9个反氦原子

1996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在其“低能反质子环”中制造出9个反氦原子。

南极发现与生命现象关系密切的陨石

1996年,科学家在南极发现一块陨石,有人认为来自火星,其中检测到了与生命现象关系密切的有机物,从而引起了探测火星的新高潮。

何大一发明治疗艾滋病的“鸡尾酒疗法”

鸡尾酒疗法,原指“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由美国洛克菲勒大学艾滋病研究中心的科研主任,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1952.11.3-)于1996年提出,是通过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来治疗艾滋病。该疗法的应用可以减少单一用药产生的抗药性,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的复制,使被破坏的机体免疫功能部分甚至全部恢复,从而延缓病程进展,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该疗法把蛋白酶抑制剂与多种抗病毒的药物混合使用,从而使艾滋病得到有效的控制。

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获重大突破

中国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1996年获重大突破。多年来,杂交水稻已累计种植26亿亩,共增产粮食2600亿公斤。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既大大简化杂交种子生产程序,又可使杂交稻产量在三系品种优势水平上再提高20%左右。

中国率先合成镅-235

1996年,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在世界上首次合成并鉴别了新核素镅-235,标志着我国新核素合成与研究进入又一个重要核区——超铀缺中子区,为核素图填补了一个空白。

生命起源研究取得进展

1996年,俄罗斯和英国的科学家发现在南极东部3千米厚的冰盖下面埋藏着一个巨大的淡水湖。它有安大略湖那么大,但深达500米,远远超过安大略湖的深度。尽管湖水的温度为摄氏零下几度,但湖上冰盖重量所产生的压力仍使湖水保持液态。生物学家很快意识到,这个淡水湖将成为地球上其他地方从未有过的生物物种的栖息之地。尽管阳光照不到湖面,但不依赖阳光的微生物仍可以存活。如果淡水湖坐落在火山裂缝上,地热口产生的能源可能使这里形成一个繁荣的生物王国。它为研究极限环境中生存的生命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从目前看来,生物并不一定只能生活在像地球这样独特的环境条件下。很多生物学家到现在都认为,很可能某种生命——可能性最大的是微生物,将在其他星球乃至它们的卫星和小行星上被发现。

科学家怀疑一种新的CJD是由prion引起的

1996年,科学家怀疑一种新的克罗伊茨费尔特·雅各布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是由朊病毒(prion,感染性蛋白质)引起的。CJD为可传递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常见类型,是人的海绵状脑病,而nvCJD可能是人畜共患的新型传染病,俗称疯牛病(mad cow disease,MCD),但绝不是接触传染。散发性CJD可以通过某些检查而传染给他人,目前,相当一部分人认为CJD可能是人畜共患的新型传染病。此病多在中年以后发病,以进行性痴呆、肌阵挛、锥体束或锥体外系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数月至1年死亡。病理上以大脑海绵状变性、神经细胞脱落、星形胶质细胞增生为主要改变。

新的激光材料和激光器问世

激光材料是激光技术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和作用:60年代第一台红宝石晶体激光器问世,激光诞生;70年代掺钕钇铝石榴石问世,固体激光开始大力发展;80年代钛宝石晶体问世,使超短、超快和超强激光成为可能,飞秒激光科学技术蓬勃发展、并渗透到各基础和应用学科领域;90年代矾酸钇晶体问世,固体激光的发展由此进入新时期——全固态激光科学技术。目前,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在晶体、玻璃、光纤和陶瓷激光方面,总体上领先于世界各国。

科学家首次获得一种真核生物的完整基因序列

1996年4月,在国际互联网的公共数据库中公布了酿酒酵母(以下简称酵母)的完整基因组顺序,它被称为遗传学上的里程碑。因为首先,这是人们第一次获得真核生物基因组的完整核苷酸序列;其次,这是人们第一次获得一种易于操作的实验生物系统的完整基因组。酵母是一种较好的模式生物,通过对其基因组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人们了解高等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

科学家搞清T细胞的结构

1996年,人类首次观察到了结合于肽-MHCI类分子(pMHCs)的完整T细胞受体(TCR)结构。从此以后,在TCR-pMHC系统的结构可变性及阴性和阳性选择的结构基础方面,TCR-pMHCI类分子复合物的结构研究更加深入。这些关于TCR/pMHC相互作用的研究主要来自静态晶体结构的观察,T细胞信号生物学的全面探索,需要其它能够记录动力学过程的分析方法。

1997年

美国“探路者”号登陆火星

1997年,美国“探路者”(Mars Pathfinder)号登陆火星,并传回火星微红荒凉景观的照片,把火星的面貌展现在世界面前。科学家希望这次探星之行有助于寻觅外星生命的事业。

法国女探险家克里斯蒂娜·贾楠抵达北极

1997年5月5日,法国女探险家克里斯蒂娜·贾楠抵达北极,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地使用滑雪板抵达北极的女性。贾楠是一位职业医生,出生在法国西部濒临大西洋的布列塔尼半岛,曾是一名出色的登山运动员。经过长时间的周密准备,她怀着征服北极的愿望,于1997年3月3日开始了这次不寻常的探险征途。

美国在鼠脑内确认了一种对记忆起关键作用的基因

199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运用基因工程和细胞监测技术,成功地在鼠脑内确认了一种对记忆起关键作用的基因,并实验验证了大脑对外界环境产生记忆的生理过程,从而为探索智力的产生和分子生物学间的联系奠定了基础。

美国从汽油中直接提取氢的技术

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1997年开发出从汽油中直接提取氢的技术,使燃料电池型电动汽车有可能提前10年成为现实。

美首次发现宇宙中确实存在黑洞的直接证据

1997年,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等多家机构的科学家在美国天文学会第189次会议宣布,他们利用地面望远镜和太空轨道上的“哈勃”望远镜,在附近星系中首次发现了宇宙中确实存在黑洞的直接证据。

美国物理学家制造出原子激光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根据量子学理论,首次用钠原子制造出与普通光子激光有某些相似特性的原子激光。

乔布斯重新当选苹果总裁,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苹果教父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1955.2.24-2011.10.5),发明家、企业家、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前行政总裁。1976年,21岁的乔布斯和朋友成立苹果电脑公司,他陪伴了苹果公司数十年的起落与复兴,先后领导和推出了麦金塔计算机、iMac、iPod、iPhone等风靡全球亿万人的电子产品,深刻地改变了现代通讯、娱乐乃至生活的方式。1985年被里根总统授予国家技术奖章,1987年获杰斐逊公众服务奖,1989年被《公司》杂志评为“十年企业家”,拥有313项发明专利。1985年,乔布斯在苹果高层权力斗争中离开苹果并成立了NeXT公司,瞄准专业市场。1997年,苹果收购NeXT,42岁的乔布斯回到苹果接任行政总裁(CEO)。 乔布斯于苹果危难之中重新归来,重振苹果公司,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中国制定第一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1997年6月4日,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决定制订和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简称“973计划”。随后由科技部组织实施了这一计划。“973计划”项目是对国家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具有全局性和带动性、需要国家大力组织和实施的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该计划的战略目标是:加强原始性创新,在更深的层面和更广泛的领域解决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以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为国家未来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中国“银河-Ⅲ”百亿次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997年6月19日,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研制的“银河-Ⅲ”百亿次巨型计算机系统,通过国家技术鉴定。该系统综合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突破和掌握了更高量级计算机的关键技术,具备了研制更高性能巨型机的能力,标志着中国高性能巨型机研制技术取得新突破。

植物学研究的里程碑——分离出植物抗线虫基因

1997年,我国学者蔡大广与德国容格教授合作,首次从野生甜菜植物中分离出抗线虫基因。生物中存在着4种病原体:细菌、真菌、病毒和线虫。专家把这次植物抗线虫基因的分离称为植物学研究的又一里程碑。抗线虫基因的发现使科学家利用基因技术,使植物产生内在抗性,影响线虫的正常发育,从而保护了植物。

叙利亚发现一万年前神秘图案

科学家在叙利亚幼法拉底河左岸提水池坝2公里处的一个岩洞发现了刻在岩石上的类似于古代象形文字的神秘图案。这种图案雕刻于1万年以前,比楔形文字的年龄要大1倍,而古岩石壁画出现在距今3万年到12万年前,这次发现填补了这一过渡阶段的空白。

1998年

比尔·盖茨被《时代》周刊列为1998年50名网络精英第一名

比尔·盖茨(Bill Gates, 1955.10.28-)是一个与乔布斯同年出生的天才,13岁开始编程,并预言自己将在25岁成为百万富翁;作为一个商业奇才,独特的眼光使他总是能准确看到IT业的未来,独特的管理手段,使得不断壮大的微软能够保持活力;他的财富更是一个神话,39岁便成为世界首富,并连续13年登上福布斯榜首的位置,这个神话就像夜空中耀眼的烟花,刺痛了亿万人的眼睛。他是微软公司主席和首席软件设计师。微软公司是为个人计算机和商业计算机提供软件、服务和Internet技术的世界范围内的领导者。1998年,比尔·盖茨被《时代》周刊列为50名网络精英第一名。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的阿尔法磁谱仪随“发现”号升空

1998年6月2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1936.1.27-),主持设计制造的阿尔法磁谱仪随美国航天飞机“发现”号升空,去寻找宇宙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并在运行中捕捉到2亿次宇宙射线带电粒子的踪迹。阿尔法磁谱仪的关键部件永磁铁由中国科学家设计制造。它将人类的视线延伸到更广阔的宇宙,取得了一系列的科技成果。

“曙光”号和“团结”号成功对接

1998年11月20日,国际空间站“曙光”号主体舱在“质子K”号运载火箭的携带下成功升空。12月6日,“曙光”号功能舱和“团结”号节点舱实现了成功对接。

美国科学家透露克隆自己的计划

1998年10月4日,一位打算克隆自己并试图以此证明基因工程可以是件好事的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锡德表示,希望今后每年有500个克隆人诞生。锡德说:“议会无法阻止(克隆人)。克隆技术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其发展速度也不会减慢。我们有能力做到这一点,我们将不断地克隆,争取一年制造100、200甚至500个克隆人。”

科学家绘制出第一张核糖体结构图

1998年,科学家绘制出了第一张核糖体结构图。核糖体是生命体中最小的细胞器,其直径大约只有二十几个纳米,透过普通光学显微镜,根本看不到它。从分子的角度看,核糖体却是生物体中最复杂的分子机器。首先,它是由蛋白质和RNA(核糖核酸)构成的混合体,分子量高达500多万个道尔顿,而普通蛋白质的分子量通常只有1万至几十万个道尔顿。更重要的是,它能沿着信使RNA模板一边移动,一边一字不差地“翻译”着DNA上的遗传密码。从细菌到人类,各种生命体中核糖体的工作方式都惊人的相似。

加拿大科学家认为地球海平面的缓慢涨落可能与地球自转轴的变化有关

1998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地球物理学家杰利.米特罗维卡与其研究生乔恩.蒙德称,地球海平面的缓慢涨落可能与地球自转轴的变化有关。若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该结论正确,那么,现有的关于海平面变化的理论将必须修正。科学家表示,地质记录显示,历史上地球自转轴贯穿的南北两极并非与目前的位置相同,而是在基本稳定的状态下随着大陆的漂移和其他地质构造过程而持续变化。

德国利用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首次拍摄到原子的“塌落过程”

1998年,德国科学家利用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首次拍摄到了原子在铜金属表面的“塌落过程”。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STM)是一种利用量子理论中的隧道效应探测物质表面结构的仪器,利用电子在原子间的量子隧穿效应,将物质表面原子的排列状态转换为图像信息的。在量子隧穿效应中,原子间距离与隧穿电流关系相应。通过移动着的探针与物质表面的相互作用,表面与针尖间的隧穿电流反馈出表面某个原子间电子的跃迁,由此可以确定出物质表面的单一原子及它们的排列状态。

1999年

人类第22条染色体的完整基因序列被破译

人类基因组计划这项跨世纪的工程于1999年12月2日公布英、美、日本、瑞典等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完全破译了第一条人类染色体——第22条染色体的完整基因序列之后仅半年,2000年6月26日公布人类基因组序列“工作框架图”已经完成,它不仅覆盖了97%的基因组,而且85%的基因组序列已经被组装起来。

人类基因组约含6万到10万个基因,由约30亿个碱基对组成,分布在细胞核的23对染色体中。我国于1999年9月承担了3号染色体上3千万个碱基对的序列工作,即负责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l%,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基本完成了任务。

科学家将光速降低到每秒17米

一个国际科研小组利用一种超低温原子云为“介质”,成功地使光在其中的传播速度降低到真空中的约2000万分之一(传播速度最低时达到每秒17米)。这一成果在光计算机、光通信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科学家设计出分子发动机

美国和荷兰的两个研究小组设计出分子发动机,能分别将化学能和光能转换为机械能,驱动分子作单方向旋转。这两种分子发动机将可能为修复不育症、消化或呼吸疾病中所存在的分子发动机故障提供帮助,或可能用作更加复杂的纳米机械的动力装置核心组件。

德国研制成可称量单个原子的秤

德国开姆尼兹技术大学的科学家宣布研制出世界上可称单个原子的重量的秤,可称最小重量是十万亿分之一克,打破了早些时候美国和巴西等国科学家联合研制的纳米秤创造的纪录(十亿分之一克)。这一成果将使整个度量体系变得更精确。

哈勃望远镜发现最遥远天体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兰泽塔及其同事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了迄今宇宙中最遥远、年龄最古老的天体。新发现的这一星系,处于宇宙边缘,距离地球130亿光年。也就是说,该星系诞生时,当时宇宙年龄(约7亿年)仅为今天年龄(约137亿年)的约二十分之一。

俄美科学家发现超重元素

俄罗斯科学家发现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上的第114号超重元素。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在回旋粒子加速器中轰击氪离子时,发现了元素周期表上空缺的118号元素和由118号元素衰变产生的116号元素。

旅美中国学者等发现具有胰岛素功能的天然化合物

旅美中国学者章蓓和美国、瑞典、西班牙的科学家们联合发现了一种功能类似于胰岛素的真菌化合物。这一发现为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开启一个全新之门”,它有可能使糖尿病患者将来只通过服药而不必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美科学家利用猪细胞培育出动脉血管

美国杜克大学医疗中心的一个研究小组利用成年猪的动脉血管细胞和能够模拟胚胎环境的新型生物反应器,成功地在实验室培育出新的动脉血管。这种血管的外形和功能都与真的血管一样。这一研究成果是生物组织培养工程领域的重大进展。

朱棣文完成现代版“比萨斜塔实验”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斯坦福大学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朱棣文(Steven Chu,1948.2.28-)教授领导的一个小组,1999年通过“坠落”原子而精确测算出了单个原子所受的重力加速度,并发现这一重力加速度与由数十亿原子组成的宏观尺度物体所受重力加速度相同。这一结果被物理学界视为意大利学者伽利略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的现代翻版。

澳科学家发现地球上最早复杂生命形式

澳大利亚科学家通过对海底沉积岩的研究,发现了地球上27亿年前的复杂生命形式,这比过去所认为的复杂生命形式开始时间早了10亿年。他们在皮尔巴拉沙漠的沉积岩里发现的固醇分子化石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分子,这里的沉积岩属于26亿年到27亿年前形成的海底岩石。

美国发现移植器官的新来源

美国科学家1999年发现,取自人胚胎或骨髓的干细胞可用于培育不同的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这有望成为移植器官的新来源。

科学家将费米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

1999年,科学家将费米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从而使原子呈现出波而不是单个粒子的性质。

天文学家发现新的太阳系外行星

天文学家1999年发现了一些新的太阳系外行星,使得人类发现的太阳系外行星总数达到约30颗,并有科学家声称首次探测到一颗太阳系外行星反射的恒星光芒。

发现号对哈勃太空望远镜进行第三次维护

哈勃太空望远镜第三次维护任务仍然由“发现号”在1999年12月的STS-103航次中执行。在这次维护中更换了全部的六台陀螺仪,也更换了一个精细导星传感器和计算机,安装一套组装好的电压/温度改善工具(VIK)以防止电池的过热,更换绝热的毯子。新的计算器是能在低温辐射下下运作的英特尔486,可以执行一些过去必须在地面处理的与太空船有关的计算工作。

科学家发现与记忆和学习有关的新分子

1999年,科学家在大脑中发现了与记忆和学习能力有关的新分子。

天文学家获得新证据表明宇宙是平坦的

天文学家1999年获得新证据表明宇宙是平坦的,并建立了物质和能量之间的精确平衡体系,从而为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提供了新的佐证。

美英科学家研制出光学晶体

1999年,美、英科学家研制出光学晶体,这种晶体能够像半导体操纵电流那样操纵光波。

发现伽马射线爆炸与黑洞的诞生有关

1999年,科学家发现伽马射线爆炸与黑洞的诞生有关。

储氢纳米碳管研究获重大进展

中科院金属所成会明博士的研究小组采用与众不同的等离子体氢电弧法半连续大量制备出了纯度较高、平均直径为1.85纳米的单壁纳米碳管,经适当处理,可在室温下把较多的氢储存起来,从而解决了这一世界性需求的难题,被认为是迄今为止该领域最令人信服的结果。

青藏高原上空存在臭氧低谷

这是继1985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以来又一重大科学发现,引起全球科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中科院大气所等单位的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后揭示,热力和动力作用是导致青藏高原上空出现臭氧低谷的主要原因。

中国发现迄今世界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化石

西北大学舒德干教授的研究小组发现的昆明鱼、海口鱼化石,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陈均远研究员的研究小组发现的海口虫化石,据考证距今约5.3亿年,是世界上迄今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也称有头脊索动物),这些重大科学发现将改写脊椎动物起源历史。

中国科学家成功克隆大熊猫胚胎

中科院动物所和福州大熊猫研究中心合作,通过将大熊猫体细胞植入去核后的兔子卵细胞中,在世界上最早克隆出一批大熊猫早期胚胎,表明我国的大熊猫研究再次走在世界前列。

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号发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清晨6时30分,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完成预定的空间科学试验任务后,于21日凌晨3时41分在内蒙中部地区成功着陆。这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历史性突破,是华夏子孙飞天梦圆的前奏。

结语

未来21世纪的展望

21世纪的科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生机。物理学中相对论的局域性与量子力学的全域性之间不协调问题,生物学中遗传与进化的统一问题,脑与认知科学中脑知识结构和本质问题,自然界中宇宙、物质和生命的起源问题,是人类带进新的世纪的四大科学难题。有科学家预言,建立统一的宇宙理论,发现包容一切的科学理论或称某种数学“圣杯”,可望在今后100年内变为现实。

数学和系统科学依然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经济与管理科学的方法和基础,其核心领域将高度抽象化,其各分支则有更广泛的应用。物质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同其他科学相结合,在关键科学技术方面将发挥主要的基础作用。地球科学越来越趋于综合化,在应用方面兼具区域化和全球化的两极特征。宇宙科学将与许多领域紧密联系,在宇宙起源、物质结构和地外生命的探索中大有作为。生命科学将成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认知科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将为科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推动力。信息科学以需求为动力,将向着最为广泛的应用领域渗透,并与科技、经济、文化相结合,形成宏大的支柱产业。

21世纪将是从信息时代过渡到生物时代的世纪。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广泛和多样,会给人类带来全新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生物技术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切身利益,是21世纪高科技的佼佼者。空间技术是当代发展最快的尖端技术之一,探索发展空间产业具有十分诱人的前景。材料是人类社会文明大厦的基石,制造技术是人类社会进化的标志,新材料与制造技术将使人类更加走向富裕。能源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核能和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海洋是地球上最后一块资源丰富的宝地,新能源和海洋技术的发展要同环境保护技术紧密结合,在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是人类新的千年的开始。科学的全球化、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化,科学的交叉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结合和相互作用,科学技术促进世界和平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这些都是21世纪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让我们满怀信心地跨入人类的新世纪,去迎接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新时代!(完)

统稿:本刊编辑夏炎

猜你喜欢
科学家
科学家也爱做加法
穿越成为科学家
为何“woman scientist(女科学家)”这个表述甚至会存在?
假如我是科学家
奇!科学家发现罕见冰山
时空旅行可以实现么?科学家们来告诉你
与科学家面对面
科学家的标签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