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海兵 翟 敏
中日知名大学校训比较研究
顾海兵 翟 敏
专家简介:
顾海兵,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务委员。
翟敏,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大学校训是大学办学理念的凝练和大学治学精神的象征,我国是历史上较早使用校训的国家,但是“校训”这一名称却是最早由日本引入(出口转内销)的。中日校训曾具有共同的传统文化渊源,但是经过近代的发展,如今二者已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别。这些区别体现在何处、又是否对我国大学有一些有益的借鉴呢?有必要对二者做一比较研究。本文将选取部分中日知名大学作为样本,就校训的外在形式、反映内容与所具功能3个方面的对比展开论述,并阐明其对我国高校教育建设和发展的启示意义。
中国 日本 大学校训 比较
清华大学校训
复旦大学校训
中国人民大学校训
同济大学校训
厦门大学校训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训
大学校训是大学办学理念的凝练和治学精神的象征。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交流频繁,在校训的历史发展上也具有较深的渊源。“校训”二字最早是在清末后由日本输入中国的日本汉语词[1],但追本溯源,我国使用校训的时间要早于日本。我国最早的校训可以说是南宋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2](也称《白鹿洞书院学规》,下简称《揭示》)。白鹿洞书院在我国历史上曾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始建于唐代,是我国宋代最高学府之一,与当时的雎阳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齐名,号称“天下四大书院”。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在任“知南康军”期间,重建书院,并制定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书院学规,也是此后各大书院效仿的典范[3]。著名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一句便发源于此。《揭示》后成为御颁学规,对我国宋末及元、明、清时期的民族教育产生了极大影响,直至今天,我们仍能从一些国内知名大学校训中读到《揭示》的语言,如中山大学就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作为校训,而华南理工大学的校训则为“博学慎思,明辨笃行”。
《揭示》是随着朱熹所创立的朱子学传入日本的。朱子学是我国继儒家思想以后又一思想领域的成就,于13世纪20年代初传入日本[4],并在江户时代被确立为官方哲学,对日本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作为其内容之一的《揭示》,也不仅成为了日本书院制定学规的蓝本,而且为日本众藩校和乡学采纳,作为学校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5]。及至近代,朱子《揭示》仍然在日本一些学校保持着原有的活力,在学校的晨礼、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和校友会等各种活动中学生们都会坚持齐诵;也有日本学校至今仍把《揭示》作为校训的[6]。从这一角度看,中日校训在历史起源上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相对于中国与欧美的大学校训比较,中日大学校训比较更具有可比性、特殊性、独立性。
但是,尽管中日校训在最初的发展上似乎“同根同源”,在经历了近代数百年之后,当我们再来察看一下中日知名大学时,不难发现,二者校训已在很多方面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别。本文选取中日部分知名大学为代表进行研究,并从校训的外在形式、反映内容与所具功能3个方面的对比展开论述,以期达到由点及面、以小见大之效。所选样本为中国教育部公布的“985工程”39所高校,以及日本文部科学省2010公布的国立大学排名前39所高校[7]。
所谓形式,是构成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外在表现形式。对中日知名大学校训的形式比较可分为以下三点:
一是在外在格式上。中国大学校训多是固定词组或短语组合而成,形式多为一言四字,如人民大学“实事求是”;二言四字,如浙江大学“求是、创新”;二言八字,如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四言八字,如中南大学“敬业,勤奋,求实,创新”;四言十六字,如西安交通大学“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五言十字,如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其中又以二言八字为最多。日本大学校训较少使用固定词组,组合较为随意,既有言简意赅的短句,如东京农工大学“让地球旋转”,福井大学“创造力,实践力”,大阪大学“立足地方,延伸世界”;又有含义丰富的长句,如岐阜大学“保持良好的优良传统的自由学风”,冈山大学“创造高端的知识、继承正确的知识”,滋贺医科大学“培育良医,为名医的成长插上翅膀”等,且无较为明显的规律,显得更为灵活多变(部分来自笔者翻译,下同)。
中山大学校训
中南大学校训
北京师范大学校训
二是在语句结构上。中国大学校训多采用并列结构,强调语言的对称性,如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哈尔滨工业大学“规格严格,功夫到家”,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国防科技大学“厚德博学,强军兴国”,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等。日本大学校训则多采用动宾结构,强调动作的发出性,如三重大学“向世界奉献三重的力量”,一桥大学“培养工业界的领导者”,名古屋大学“做有勇气的知识分子”,筑波大学“追求教育与科研的新方法”,北陆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开拓未知的新科技领域”等。
三是在修辞手法上。对偶是中国大学校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这多是源于中国历史上习于使用古文古诗的传统,因此校训多强调对仗工整,注重“信、达、雅”:如北京理工大学“德以明理,学以精工”,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重庆大学“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等。而日本大学校训较少使用修辞,往往采用直叙胸臆的手法,显得更为直截了当,这与日本民族特质中对实干精神的注重不无关系,如广岛大学“去挑战,去学习”,北海道大学“青年们,要胸怀大志”,筑波大学“追求教育与科研的新方法”等。
由上可以看出,与日本校训相比,中国校训更讲究对称工整,部分甚至要求押韵,在形式上更显整齐划一,但另一方面,也显得颇为厚重、老气横秋而缺少活力。对此问题,笔者认为,应处理好传统与时代的关系。
一则,对偶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之一,具有节奏感强,表现力丰富的优点,必须传承而不可废止。正如日本以及西方的校训形式处处能够体现崇尚自由、追求洒脱的理念一样,对偶形式的合理运用也能体现中国校园文化丰富底蕴、深邃内涵的理念。因此,在校训中对传统形式加以适当的保留仍然是必须的、必要的,关键在于度的把握。
二则,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新时期里,我们亟需更富时代感的东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完全可以大胆尝试简单明了的中国语言、完全可以充分发挥一词多义的独特优势,以达到“一言蔽之”的效果。即使是钟情于长句,也无须一概二言对称式,形式完全可以做到多种多样。正如日本一样,长短结合,岂非不是另一种意境?
此外,在形式改进的问题上,笔者注意到,近年来国内各种“网络体”频现,如微博体、淘宝体、校内体等,引发网民追捧热潮,甚至北大、清华校长也在毕业典礼上使用“网语”致辞。这些“网络体”虽不乏戏谑的成分,有些也需再加商榷,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在传统体外还存在着更具时代感之物,创新还大有可能和余地。总之,中国大学校训应该打破传统形式的樊篱,推陈出新,以更加灵动的方式,少到一单字,多到一长句,实现传统和时代的完美统一:时代中保留传统,传统中凸显时代。
所谓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对中日知名大学校训的内容比
兰州大学校训
东南大学校训
南开大学校训较可分为以下三点:
一是在词性使用上,中国大学校训主要用动词,如上文中提及的“博学”、“审问”、“求学”、“力行”等,部分形容词也会被使用,如“诚朴”、“勇毅”等,较少使用名词。日本大学校训也多用动词,如“培养”“追求”“自立”“自强”,同时除了必要的修饰形容词外,还较多地使用名词,如“青年”、“知识分子”、“领导人”、“工业者”等。
二是在高频词组上,在39所高校中,中国校训使用的高频词组分别是“创新”(共出现8次)、“求实”(7次)、“自强”(5次)、“求是”(6次)、“博学”(4次);就单字而言,“学”出现11次,“德”出现6次,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大学对勤学、德行的重视,对求实、求是的崇尚,对自强、创新的追求。日本校训含义丰富,内容多变,较少有高频词组,在可获得的样本中,粗略统计到“培养”出现6次,“创造”出现4次,“开拓”2次。由此体现出日本民族特质中注重实践、注重实干的特点。
三是在整体风格上,中国知名大学校训选词较为敦实厚重,陈述更为中规中矩,整体风格更显书面化、规范化:如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西安交通大学“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等。而日本知名大学校训选词较为通俗平淡,陈述更为朴素直白,整体风格更显口语化、平实化:如北海道大学“青年们,要胸怀大志!”、千叶大学“永远追求更高、更好!”等。
对比日本来看,中国大学校训在内容上存在的问题有二:
一是热衷引经据典,选词颇为集中。从高频词组统计可看出我国大学校训目前存在着严重的雷同现象,有些甚至完全相同。39所高校中,大连理工大学“团结、进取、求实、创新”和同济大学“严谨、求实、团结、创新”极为相近,人民大学和天津大学校训共用“实事求是”。当然,我国有些高校在历史上本是同根,校训的一致也无可厚非,如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校训都来源于1937年颁发的《交通大学校训一览》。但纵观国内高校,在这种例外之外还存在着众多非例外的“完全一致”。如,华南理工大学旧校训为“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据2007年有关数据,全国竟有66所高校的校训与此完全相同[8]。而日本大学校训中极少有雷同现象,即使出现高频用词,在内容侧重上也各有不同,更极少会出现校训完全一致的情况,使得校训更能成为大学一种独特的标志和精神文化象征。
二是类似口号号令,极度缺乏特色。同济大学B B S上一些在校生就认为同济校训“严谨,求实,团结,创新”“像口号,没有文化品味和个性,缺乏区分度”、“强烈建议修改校训”。另据《凤凰网》新闻,武大三名师生在校园网发表公开信,建议学校修改现有校训,“中国大学的校训变成了口号,空洞、刻板、雷同、单一,既没有文化感染力,又不能体现大学的精神内涵,更不能体现大学悠久历史传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我国大学校训并没有很好地结合办学优势、突出学校个性,导致千篇一律。不妨再来看一下日本的情况:以东京大学为例。东大自建校以来培养了大量知名人物,据说当代日本知名人士中东京大学的毕业生约占半数以上;不仅如此,东大还是“官僚的温床”,“总理首相人才的发生地”——日本首相总理大臣中从1921年到1945年就有1/3出自东京大学,而战后到今除了少数几位外,其余均由东大包揽。从仅次于诺贝尔奖的“日本学士院奖”看,20年代是东大的一统天下,其获奖人数占全国
天津大学校训
北京理工大学校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训
吉林大学校训总获奖人数的73.1%;30—50年代东大的获奖人数占64.1%;50年代后,东大获奖率仍有50%左右,稳座“老大”交椅。在12个学科领域中,金牌全部由东大人垄断;除了经济学科外,其余学科东大人获奖率均达50%左右,其中数学、物理、哲学、法学和政治学均超过70%。全国所在获奖人中曾在东大工作过和正在工作的共有205人,占总数的35.8%。[9]这些事实几乎完全切合了东大“培养国家领导人和各阶层中坚力量”的校训。
总之,我国大学校训在内容建设上迫切需要优势的凸显,或可强调历史底蕴,或可注重近代沿革,或可突出办学目标,或可着重学科实力……侧重更为灵活,差别彰显风采,内容可以多样:既应唯一,不趋同不雷同;又显个性,有优势有特色。当然,个性和唯一也可以实现完美统一:是唯一,无惧缺乏个性;有个性,当然成为唯一。
所谓功能,是指事物所发挥的有利作用。结合形式和内容来看,中国大学校训在功能上,更多地是提出大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和奉行的准则,仅有个别大学校训会包含学校定位、特色、培养目标等内容,因此校训在总体上更强调对道德标准、行为规范的要求,更侧重于对精神层面的鼓舞作用。而日本大学校训在功能上,一则更多地着眼于突出大学的定位、特色,为学校办学提供目的和方向,二则采用祈使语气对学生提出行为上的要求,风格更加鲜明,对学生更能产生激励作用,因此校训在总体上更强调对行动力、执行力的要求,更侧重于对行动层面的鼓舞作用。
目前我国校训在效用发挥上明显不够。部分学生不知道学校的校训,或将学校校训和学校精神混淆。据《中国教育报》报道,“‘团结’、‘奉献’、‘进取’、‘勤奋’、‘求实’等成为诸多学校共同的校训,空洞、缺乏文化内涵的口号式校训漫天飞舞,扰乱了校长的大脑,” ……“以致校长都不知道校训”。[10]2007年对256所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学校很少或从未围绕校训开展过活动,甚至对于校训的内涵也没有进行过详细的阐述;58%的师生反映,并不是很了解校训的有关历史及内涵。而另一项针对国内100所高校网站的调查显示,在网站首页上显示了校训的仅有62所,对校训进行简单介绍的仅有11所,对校训的历史、内涵进行详细阐述的高校更是少之又少。[11]在这种情况下,校训很难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而在日本,以北海道大学为例,“Boys,Be ambitious(青年们,要胸怀大志)”自确立为北海道大学的校训后,也逐渐成为了日本年轻人非常熟悉和喜爱的一句英文名言,数百年来激励着无数日本大学生树立“崇高的志向”,而随时代的变迁,“崇高”的含义也与时俱进——北海道大学近年来积极调整办学理念,致力于国际性人才的培养。[12]无论如何,校训绝不应该只是一句浮夸、空洞的口号。目前我国大学校训应通过形式和内容的双重改变,达到功能上的真正转变,使校训真正成为学校的灵魂。
同时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大学校训功能的充分发挥,改造我们传统的、过时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倡导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创立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对我国造就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未来一代产生深远影响[13]。
国防科技大学校训
西安交通大学校训
山东大学校训 (气有浩然 学无止境)
行文结束时,笔者还想提一句,在搜集样本时,笔者注意到,北京大学迄今为止并没有明确的校训。目前至少有四个版本,一是“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二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三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四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文中按版本一来处理)。北京大学作为我国最高学府之一,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是否也应当明确其校训呢?一个含义隽永的校训难道不应该成为北京大学在世界大学中一枚别具特色的标签吗?正如哈佛大学校训“Veritas”(真理)一样。北大应当拥有,值得拥有,必须拥有。
[1]史有为.外来词——异文化的使者[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281.
[2]杜学元,庹红平.我国大学校训的历史发展及其内涵[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3]朱玲莉.试论中国书院文化对日本私学教育的影响——以中国“白鹿洞书院”和日本“咸宜园”为例[J].齐鲁学刊,2011(05).
[4]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292866.htm
[5]张品端.《白鹿洞书院揭示》在日本的流传及其影响[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
[6]杜学元,庹红平.我国大学校训的历史发展及其内涵[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7]日本国立大学教育、研究水平综合评估的排行榜[DB/OL]. http://jp.chsi.com.cn/rank/2010/0330.html
[8]华南理工大学启用新校训:博学慎思,明辨笃行[D B/O L].h t t p://w w w.c h s i.c o m.c n/jyzx/200607/20060707/544084.html
[9]东京大学:日本第一所国立大学[DB/OL].http://www.cnr.cn/jy/lx/lx/200801/t20080104_504671060.html
[1 0]有感于校长不知道“校训”[D B/O L].h t t p://w w w.j y b.c n/gb/2005/06/28/zy/5-dszk/3.htm
[11]多数高校校训同质化标语化,部分学生不知校训[DB/OL].
h t t p://n e w s.q q.c o m/a/20070725/000431.htm
[12]今天:胸怀大志青年人应具国际性[DB/OL].
http://tech.hexun.com/2011-11-03/134837413.html
[13]李翚.我国大学校训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走势[J].高等教育研究.2005(01).
西方部分著名大学校训
牛津大学:Dominus illuminatio mea
主照亮我
剑桥大学:Hinc lucem et pocula sacra
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
哈佛大学:Veritas
真理
耶鲁大学:Lux et Veritas
光明和真理
普林斯顿大学:Dei sub numine viget
因为上帝的力量,学校欣欣向荣
麻省理工学院:Mens et Manus
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
斯坦福大学:Die Luft der Freiheit weht
让学术自由之风劲吹
哥伦比亚大学:In lumine Tuo videbimus lumen
在上帝的神灵中我们寻求知识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Fiat Lux
愿知识之光普照大地
芝加哥大学: Crescat scientia ;vita excolatur
让知识充实你的人生
宾夕法尼亚大学:Leges sine Moribus vanae
毫无特性的学习将一事无成
密歇根大学:Artes, Scientia, Veritas
艺术、科学、真理
多伦多大学:Velut arbor aevo
像大树一样茁壮成长
悉尼大学:Sidere mens eadem mutato
繁星纵变、智慧永恒
The school motto is the essence of philosophy of universities and the symbol of university spirits.China is among the countries which used school motto early in its history,whereas,the name "motto" was firstly introduced from Japan.School mottos of China and Japan were once of common traditional cultural origins,yet with the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they have already exhibited large differences.Where do the differences lie?Are there any beneficial references for Chinese universities?It is necessary to make a comparative analysis.The paper selects some Chinese and Japanese famous universities as samples,illustrates with the comparison analysis of three aspects:external form,internal content and function,and finally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colleg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