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段海望 黄远军
愿穷其一生守护“天魂”的忠诚卫士
——记中国航空博物馆馆长齐贤德和他的航博团队
文 段海望 黄远军
【编者按】在北京昌平的大汤山脚下,郁郁葱葱的绿树环抱着一座特色鲜明的专业博物馆。它的占地面积与故宫相当,并与故宫一道荣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称号;它在世界同类博物馆里组建时间很晚,却迅速跻身前五名的行列——它就是有着“天魂”之誉的中国航空博物馆。
齐贤德从2002年开始担任中国航空博物馆馆长一职。上任后,他和政委带领广大官兵、职工科学思维、开拓创新,在馆区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博物馆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扩大博物馆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推动中国航空博物馆进入了加速发展进程,取得了多项卓有成效的突破。
目前中国航空博物馆已建设成为展示空军文化的“窗口”、展示中国航空事业的“名片”。而这一切与中国航空博物馆全体官兵坚苦卓绝的努力和无私的奉献是分不开的,中国航空博物馆的全体官兵是穷其一生守护“天魂”的忠诚卫士。
齐贤德,中国航空博物馆现任馆长,从2002年开始接任馆长一职。在上任后,齐贤德带领他的航博团队,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与时俱进、扎实工作,全面建设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实现了航博从装备样品陈列向综合展览展示和航空装备史研究的跨越。
在空军、空装党委的领导下,齐贤德带领他的团队出色完成了航博“软”、“硬”两方面的建设任务,用3年多时间,初步实现了航博的跨越式转型。如今的航博已从一个老旧的装备陈列馆成长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大型航空专业博物馆雏形,并已初步具备了集科技型、文化型、教育型、研究型、园林型为一体的综合型博物馆。其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在科普、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也发挥了积极的“窗口”和“基地”示范作用。
尤其是近几年,航博的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期,经历了一个异常迅速的发展过程。曾先后承办了“世界航空百年回顾展”、“空军武器装备建设成就展”、“空军航空美术展”等28项展览;举办了央视直升机交接仪式、亚太航模锦标赛、每年一度的空军向英雄纪念墙献花仪式、国际无人机创新大奖赛等37项大型活动。现在已经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示范基地、国家级的科普教育基地,同时,也是展示空军文化的“窗口”、展示中国航空事业的“名片”。
航博近几年的飞速发展,既是得力于时代发展的大环境,更与齐贤德和他的航博团队的科学规划、努力拼搏是分不开的。
中国航空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对外开放的大型航空博物馆、亚洲最大的航空珍品荟萃地。座落在北京昌平大汤山脚下。筹建工作始于1986年10月,经过三年时间的采集装修,于1989年11月11日正式向社会开放。
博物馆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颗明珠,是人类文明皇冠上的一颗宝石,而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保护者和宣传者,博物馆又是国家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据统计,全世界现有博物馆30000座左右,其中三分之二在发达国家。作为专业的航空博物馆,美国空军博物馆、英国皇家空军博物馆、法国布尔歇航空博物馆,以历史悠久、展品丰富而闻名遐迩。
可惜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我国空军博物馆的建馆工作直到1986年才开始全面启动。这也是因为改革开放的春风,焕发了神州大地的勃勃生机,也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促使20世纪80年代之后,各种各样的博物馆,如雨后春笋出现在中国的大地上,中国航空博物馆正是在这样的民族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开拓一项新的事业往往会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条件和技术限制,而由于毫无经验,一切也只能在摸索中前进。
1986年10月16日,空军党委常委会通过一项重要决定,建立空军武器装备陈列馆,这是中国航空博物馆的前身和原名。馆址定在北京沙河机场洞库区,这也是目前航博所属展览区域之一。而在当时,中国军队正实施全球瞩目的百万大裁军,在精简整编的大背景下,批准一个新建制的单位成立,由此可见中国军队对博物馆文化事业的重视。
1986年12月,空军武器装备陈列馆筹建处成立,时年52岁的薛培森,被任命为筹建处主任,后来成为航博的第一任馆长。作为中国空军的精神家园,中国航空博物馆吸引着空军广大官兵热切的目光,按照空军党委的指示,航博从空军机关和部队选调精兵强将,组成了一支能吃苦、善实干的精干队伍。而在编制队伍之外,还有一支实力雄厚的非编制队伍,这支队伍中有借调的外单位专家、有返聘的退休老飞行员、还有主动请缨热情参与的志愿者。
在展品筹集阶段,由于航空文物保护意识的缺乏和管理制度的缺失,我国很多具有文物价值的飞机毁损情况令人触目惊心。因此,展品收集工作是在及其艰难的条件下展开的,工作人员苦苦寻觅的脚步也印在了祖国的大江南北的各个角落。
而采集来的老旧飞机,由于年代久远长期无人保养和人为损坏,入馆时大多已残缺不全,薛培森、韩文斌带领着大家对老旧飞机进行了全面修复,使其历史原貌得以恢复。
在采集、修复文物飞机的同时,展区的筹划、建设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到1989年11月11日正式开馆前,中国航空博物馆已经采集了100多型200多架中外名机,高炮、导弹、雷达等其他航空文物近4000件,1990年英国《空中检阅》杂志评论:世界上原有四座堪称伟大的航空博物馆,现在它们当中要再加上一座——中国大汤山航空博物馆。
航空博物馆党委成员
齐贤德上任后立志要把航博打造成世界一流的航空博物馆,并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有效的治馆方法。之后,齐贤德和政委一起率领官兵、职工科学思维、开拓创新,在馆区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博物馆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扩大博物馆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推动中国航空博物馆进入了加速发展进程,取得了多项卓有成效的突破。
齐贤德担任馆长以来,先后和四任政委搭班子,每任政委都非常支持他的工作,现任政委赵尊营是从空军机关调任过来的,两人配合十分默契。他清醒地认识到一个奋发有力的团队必须有团结进取的领头雁,这就是上级党委始终给予高度评价的航博党委“一班人”。
他们抓住“航空百年”和空军成立六十周年的契机,承办了“世界航空百年回顾展”、“空军武器装备建设成就展”、“空军航空美术展”等28项展览;举办了央视直升机交接仪式、亚太航模锦标赛、每年一度的空军向英雄纪念墙献花仪式、国际无人机创新大奖赛等37项大型活动;对装备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饰新,对馆区环境进行了大面积的美化整治;并组建了研究室和图书资料馆。同时还采集了近百架具有不同历史意义的飞机及其他文物8000余件。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空军航空博物馆建设方案设想》,得到了空军首长的批准。全馆官兵按照《方案设想》的要求和目标,与时俱进、扎实工作,全面建设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实现了从装备样品陈列向综合展览展示和航空装备史研究的跨越。
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2008年5月中国航空博物馆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以后,他们坚持以人为本,把“窗口”和“基地”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从那时起,航博党委在空军、空装党委的领导下,出色完成了“软”、“硬”两方面的建设任务,用3年多时间,初步实现了跨越式转型,用珍贵的文物、炫目的展览、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展示了我党发展航空事业的光辉历程,有力促进了“窗口”和“基地”作用的发挥。航博已从一个老旧的装备陈列馆成长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大型航空专业博物馆,并已初步具备了集科技型、文化型、教育型、研究型、园林型为一体的综合型博物馆雏形。
军委、总部和空军首长均对航博的建设成就给予高度评价,2009年11月8日,军委郭副主席、徐副主席视察后高兴地连声说:你们博物馆建设得很好,比我想象的还要好!
在工作中齐贤德始终未曾忘记当初担任馆长时所怀抱的那个宏愿:把航博打造成世界一流的航空博物馆。为此他日夜操劳、殚精竭虑。在经过深入分析,多方论证之后,他和馆党委一班人在新时期、航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下提出了“科技兴馆、民主建馆、条令治馆”的工作思路,极大地促进了航博的各项能力建设。
齐贤德介绍说:“科技兴馆的含义主要包括人才队伍建设、科学工作方法的建设、配套软件的建设、文物保护和科研能力建设、军地两用人才的培养五个方面的工作。”
对于馆藏文物的保护,航博今后发展的具体规划,齐贤德和他的战友们也都采取了全面的措施、制定了详细科学的计划。
“为了馆藏文物在科普、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齐贤德介绍说,“首先,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包括适当征用土地,兴建科普教育馆、兴建空天博览中心,以及配套完善设施,修建能够起降轻型通用航空飞行器的飞行跑道,实行动静结合满足公众的需求。其次,是完善历史人文景观建设。第三,则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包括以《利剑长空数风流——地空导弹二营展》为起点,陆续举办人民空军英雄部队系列展等。通过丰富多彩的航空主题活动,运用高科技手段,立体打造动静态合一的多重景观,彰显民族精神,传播空天文化。”
而对于文物的保护,齐贤德介绍,“我们主要采取了三个措施,一是入库保存,二是外覆涂层,三是设立文件、资料、照片等珍贵历史资料的专门库房和储存间。”
对于中国航空博物馆未来的发展,齐贤德介绍说,“我们要把它建设成空天武器装备文物收藏展示中心;国家软实力、军队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事业发展成就的展示中心;空天文化和武器装备发展历史研究中心;爱国主义、国防和科普知识教育传播基地;空天文化交流中心。我们将按照‘完善设施、拓展功能、分步推进、凸显特色’的总体原则,力争在2015年将航博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航空博物馆。”
齐贤德十年如一日扎根在大汤山脚下,一个星期基本没有一天的休息时间,春节大多也只能休息两天,他几乎将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航博。从他的战友那里得知,他带病坚持工作、因劳累导致声音沙哑、红肿的眼睛布满血丝、夜晚伏案批阅文件修改材料等已成正常、头发花白、孩子高考不顾、亲人病重顾不上照顾,甚至亲人离世也不在身边。
当记者问及在航博工作的十年齐贤德最大的感触是什么,他略加思索之后,语调铿锵地回答:“是社会和老百姓对我们的评价。”齐贤德解释道,“老百姓来馆参观之后,在与我们的交流中、在网上的评论中,都说航博这些年变化很大,如今的航博很气派,很值得看。对此,我们深感欣慰,我们不是为了建设而建设,是为了通过这个‘窗口’、这个平台来展示中华民族悠久、辉煌的历史和航空文化,来展示我们人民空军、航空工业的成就,并通过这种展示来凝聚民心。我刚来航博的时候,这里每年接待的游客只有30、40万,今年则要突破115万,是原来的3倍。航博近几年的景色也美了,在评选‘新北京新八景’的活动中,航博被评选为科技八景之一。”
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这份职业,齐贤德既感责任重大,又乐在其中。与航博朝夕相处,见证它的成长历程,使齐贤德习惯了与航博相伴的生活,“只有呆在航博的日子,我的心里才能真正踏实。”
这是一名守护“天魂”的忠诚战士发自心底的呼声。(转自中国网)
专家简介:
齐贤德,1980年入伍,先后任某研究所技术员、干事、指导员、助理、参谋、工程师、研究室副主任,从2002年开始担任中国航空博物馆馆长(高级工程师)至今。社会职务有: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航空学会理事、中国航空运动协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市昌平区政协委员、区科协副主席。2010年被中宣部、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协评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2009年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1999年、2008年荣立三等功各一次;2010年入选中国科协决策咨询专家库;2008年荣获第十二届“首都旅游紫禁杯”最佳个人奖,曾获得军队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先后发表科研科普论文20多篇。主编或合作编著了《冯如》、《名机评点》、《飞机的诞生与发展》等6部著作。参与了《中国航空史》和《人民空军装备史》的编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