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 刘燕华
谈到创新和人才,我联想到一个小故事,是关于爱因斯坦和卓别林的。有一次爱因斯坦观看卓别林的演出,演出非常成功,获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在演出结束后,爱因斯坦来到后台向卓别林表示祝贺,并说,您的演出令这么多观众感动,真是太伟大了。卓别林听后说,您也很伟大,您的很多发明创造在现在虽然不被人理解,但将来必定会改变人们的生活。这个故事说明了创新和创造发明应该有多重含义,一是超前设计,会对未来的生活产生作用;另一方面是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百姓身边能够看得到的东西,让百姓能够得到实惠,这也是伟大的发明创造。
推动自主创新是我国长期以来的一贯政策。在2012年7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和刘延东国务委员都作了重要讲话,突出强调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科技创新人才。在十八大的报告中,对创新也有专门的论述。
通常意义上我们认为科技和创新是一回事,实际上,科技与创新有相同的含义,但要深刻理解创新,还必须从更广泛的角度上考量。
所谓科技竞争力是指科学技术的研发,考核指标是论文、专利、专著、奖励等;而创新竞争力是从创意到形成价值的全过程。如果只有一个创意,没有形成最终的开发产品,则不属于创新。同时,创新要注意体系和系统的有效,这要由市场来检验。真正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是通过创新来实现的。
那么创新竞争力的涵盖内容是什么?首先是研发链。这是一个由基础—技术—应用技术—推广各环节组成的链条,是一种宝塔式的、由高向低传递的过程。在这里谈创新就是由科技过渡到产业,形成产业链。在产业链中也有很多环节,包括产品—小试—中试—生产能力,最后形成产业,而在这些环节中也都需要创新。再向下,还有一条更重要的链条,也是我国还不够重视的链条,那就是市场链,包括:供应—销售—流通—消费—服务。这三个链条需要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环,只有形成良性循环才能使创新过程全面实现。
在创新过程中讲求环节的进步,同时也讲求系统的有效。就像一台机器,个别零件飞速旋转,而有些零件则生锈不动,结果只能是零件在运作,机器却不运行。所以,在创新过程中,要改变过去串联式的传递方式为扁平化的方式,在各个环节共同推动。
除此之外,在创新过程中,有很多是硬实力,也有很多是软实力。硬实力包括:设备、资金,数量、规模以及技术。而软实力指的是体系、制度,人才培养,创新环境等,这是一种创新模式,也往往容易被忽视。
创新无所不在,高技术是创新,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创新,就像卓别林,将艺术转化为老百姓充分接受的形式,也是伟大的创新。在生产过程中,在商业中,甚至在游戏中都有许许多多的创新。
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就有很多创新的实例。
第一个例子:炸土豆片的发明。一位名叫乔治·克拉姆的厨师早在1853年就发明了这一至今备受人们钟爱的食品。当时,他的几位顾客曾抱怨说他把土豆切得太厚,后来他便将土豆切成薄片再进行煎炸,便发明了炸土豆片。
第二个例子:夹有葡萄干的面包。俄罗斯一位总督在一个名叫伊凡·菲利浦的面包师那里买了块面包,却发现面包里有只蟑螂,面包师急中生智立即吃掉了这只蟑螂,并说这不是蟑螂而是葡萄干,随后他开始烘烤夹有葡萄干的面包,赢得了顾客的青睐。
第三个例子:圣诞平安夜歌曲的创作。1818年12月23日晚上,在奥地利萨尔札赫的奥本村,老鼠咬坏教堂风琴,弗兰兹-格鲁伯和莫尔教士急中生智创作了“平安夜”,用吉它替代风琴演唱成功并流传世界。
第四个例子:“蛋卷冰淇淋”的发明。移民美国的西班牙制作糕点的小商贩哈姆威生意不好,在1904年的圣路易斯博览会上,他卖的薄饼生意很糟,而和他相邻的一位卖冰淇淋的商贩生意却很好,一会儿就把用来装冰淇淋的碟子用完了。哈姆威见状,就把自己的薄饼卷成锥形,让人家盛放冰淇淋,结果大受欢迎成为明星产品。
第五个例子:安全玻璃的发明。1907年的一天,法国人彭奈迪脱斯在实验室里整理仪器,将一只玻璃瓶子打翻在地。实验室的地面是用石块铺的,出乎意料的是,瓶子并没有裂成碎片,只是出现了一些裂痕,他随手又拿出一只洗净的瓶子,轻轻地向地上摔去。这次,却被摔得粉碎。两只瓶子的情况为何如此不同呢?因为前者的内表面结有一层坚韧透明的薄膜。由此启示发明了安全玻璃。
第六个例子:大豆蛋白纤维纺丝。大豆蛋白纤维是由华康集团董事长李官奇发现的,获得了世界发明专利金奖。这项发明为纺织业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1.他在世界上第一次研究成功了人造植物蛋白纤维,并实现了产业化开发,美国、日本等均因达不到纺织所需要的技术指标而宣告失败;2.人造纤维发明史上他是第一位中国人。大豆纤维号称世界第八大人造纤维,前七种涤纶、锦纶、氨纶、腈纶、粘胶、丙纶、维纶均为外国人发明;3.他是农民发明家。
第七个例子:水稻旱育稀植获高产。我国是种植水稻的王国,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现代派都把水稻的增产寄托在“种子”创新上。其实,栽培技术也能高产,日本淘汰的旱育稀植技术在我国大放异彩。用我国自已的种子,对照种植,平均增产20%,节省化肥,降低病虫害。我国水稻主产区在南方,但现在城市吃的主要是东北大米,就是采用的这种技术。
美国是一个超级大国。美国的优势是多层次的,包括军事、资本市场、管理、知识产权、教育、创新。但最核心的优势体现在人才方面。
美国有三项指标不可替代,主要体现在软实力方面;一是人才向美国流动;二是金融、石油等以美元结算,把握话语权;三是文化、价值观的主导地位,推动形成国际规则、文化产品和国家软实力。
对比中国,有三项不可避免的劣势:一是人口负担过重,是美国人口的4倍,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永远都是重要议题;二是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有很多领国边界的争端从历史上就没有解决好;三是中国的人才培养机制落后。许多创新模式和人才培养还遗留着封建社会的传统。
经过比较,中国要想实现创新除了进行自身改革外,还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
事实上,美国的创新有两大核心:一是以斯坦佛和硅谷为主的西部创新核心,已经有较多研究;二是以波士顿的MIT、哈佛为主的东部核心,后发劲猛。基本代表是MIT的媒体实验室、创新服务中心以及哈佛创新实验室。
2007年次贷危机以来,美国的经济增长放慢了速度。但同时,美国也进行了大规模的结构转型,方向瞄准先进制造业。而先进制造业的产品和设施主要来自于波士顿。美国通过波士顿创新模式的转型带动了产业的转型和经济的转型。
美国东部的创新模式可以总结为: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知识更新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周期缩短,产品一般2~4年就会更新。每一次产品的重大更新也预示着原有的核心技术被淘汰,如通讯中从模拟到数码再到网络,摄影从感光到数码等。
在大学学习基础知识很重要,但在许多情况下,大学中学习的知识到毕业时已有很大部分过时了,造成极大浪费。传统的、学院式的教学按一个模板培养人,教出的仅是大批工匠(高级蓝领),而创新竞争需要的是领导潮流的人才。
世界上有80%左右的研究效率低,其原因在于没有把握研究“正确的问题”,即没有对未来的设想和明确的方向。因此需要采取逆向思维:从市场需求反向推进,把创意和实现创意的能力作为培养学生的主攻方向。
在新一轮的创新和教育改革中,创新实验室把激情激励、善想象、辨别、判断、捕捉机会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师生在轻松的气氛中,通过互动使学生得到更多的自信。在学术自由、人的个性自由、鼓励打破传统的宽松环境下,创意受到尊重。每个年轻人的创意有可能影响他的学习方向,或造就新的产业领军人物。
大力推进以支持师生创业为目标的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提倡“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学习课程的大部分时间研究创意(包括征集、组织创意)和进行创意设计。一旦创意经审评认可,证明可行,则进入实现创意的实践。
创新实验室没有严格的学科或学科分类,大部分为跨学科的探索,如把数字技术与话剧结合研发数字话剧,把人工智能与医学结合研究智能化人工器官,化学与电学结合研究导电油漆等。
绝大部分创意的实现不可能靠单一学科的知识,而学科“嫁接”会产生大量机会。以创意产品为基础,组织不同特长的专业人员,形成多元化、多样性的组合,已经成为教学安排的普遍形式。
在实验室,专职教师是某领域专家,但更是倡导和组织学科交叉的行家;兼职教师主要是各方面的成功人士,不定期地参与创新和指导。
创新实验室的教学模式是“用什么,学什么”。学生可以根据实现创意的需要,在全校开放的,2000多门网上课堂中自主选课,也可在校内外自由选课,通过就拿学分。
精英人才眼界必须要宽,更重要的是掌握自我学习的能力,在知识与信息“爆炸”的时代,随时可以把最有用的知识“为我所用”。
创新实验室提倡知识加工,即在大量知识基础上深层次的开发。他们认为,知识加工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最佳选择和出路之一。大学生要学习知识,更要掌握使用知识、组合知识、开发新知识的能力。创新实验室大量的研讨会、主题会均把“知识再造”作为重点。
创新实验室没有明确的系、室设置,而是根据创新任务需要自由组合,形成了自发组织的教学和创新体制。当一个创意形成,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愿参加创意设计,或进一步的产品商业化,边学习,边贡献。如有必要,也可邀请校内、外人员参加。当任务结束,团队自动解散,再在其他方面重新组合。学生在学习期间,一般都参加过多项创新活动,或同时参加几项活动。学生的特长及其进入社会的方向、目标也在学习期间定了型。
创新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就追求高价值的成功,明确把创新定义为:从创意到形成价值的全过程。因此,研发的起始阶段就注重研发链(基础、技术、推广)、产业链(产品、小试、中试、产业)和市场链(商品、流通、销售、服务)的衔接,瞄准市场,系统集成,以实现“立竿见影”。
创新实验室卓越的创新模式逐渐受到企业界的青睐,其大部分创意从一开始就被企业“认领”和投入。风险投资也高度关注并提前介入。创新实验室的经费充裕,试验基地遍布于众多企业之中。
除技术研究之外,创新实验室特别注重专利维护和市场策略设计的研究,如核心专利申请、专利策略规划、市场网络搭建等。这些研究既解决了创新的前景问题,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更重要的是,把创新的阶段性成果增值。
创新服务(非营利的mentor制度)是创新实验室增添活力不可缺少的部分。其主要功能是组织技术流、人才流和金融流的支持,包括争取各方面专家的咨询评议、产品网络信息的疏通、阶段性创新成果的转让等。值得一提的是,创新实验室作为知识工厂,也成为了技术市场,经常有阶段性产品的出售。在这里,创新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盈利点。一个学生的好创意,就转换成他(她)几年的学费;一个相对成熟的创新成果,就使得参与者在学生时代就享受到丰厚的市场回报。
创新实验室重技术,更重使用价值和市场价值,其基本理念是从未来需求市场中捕捉创意机会。年轻人是朝气蓬勃的一代,生活方式与消费取向已与传统构成“代沟”,因此,要让年青人去设计他们的未来。苹果公司史蒂夫·乔布斯的成功就在于其从消费端的“逆向创新”。
创新实验室尊重和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通过学校雄厚的基础研究和技术支撑和广泛的专家咨询指导,引导学生把理想变为未来的现实。据介绍,美国近期提出恢复“先进制造业”,其中许多制造业的技术储备来自于创新实验室。如电子墙、移动照明、功能玩具、第六感流动界面、未来的歌剧、纳米传感器、无线电力传输等产品将替代现行的许多习惯性用品,并建立下一轮的市场格局。另外,创新实验室的许多创新已在现代军事方面得到运用。
未来,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发展方向就是集约、专业、有组织。这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水平和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区的建立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进入新世纪,社会强烈呼吁高新区的“二次创业”。但十几年过去了,作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前沿的高新区,仍没有彻底摆脱靠来料加工和规模扩张的模式。关键原因是缺少新技术、新产品的储备,缺少跨越式创意和创新模式的供给。往往我们在高兴地欢庆取得生产能力重大突破时,又同时发现,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又落后了。
美国的创新人才从大学就开始培养,而中国的人才需要在大学毕业后去磨炼。这样,就形成了时间差,正所谓: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尽管我们可以在创新体制机制上大胆探索,进行改革,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但是,创新的未来仍属于“新生代”的年轻人。学院式教育模式已不适合快速的发展与激烈的竞争。如果不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革命,我们也无法走出“出国预备班”的尴尬。
中国年轻一代的接受能力与知识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对新事物的敏感性要超过老一代人。要充分尊重他们的创造冲动和选择,创造环境使他们成长。鉴于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增加自学习、自组织和从创意转变为价值的创新动力。
在科技迅速发展、变化的时代,“今天”的暂时落伍并不意味着“明天”的落后,但是,如果没有为了“明天”的储备,则注定了“明天”的失落。重视对下一代产品的开发研究,培养参与下一轮竞争人才。创造学科交叉、技术集成、人才流动的环境和激励创新的评价体系定将为中国实现创新性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到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机时代,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开发;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气化时代,但对环境造成了破坏,这种发展方式不可持续。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拼命使用资源还可以承受,但随着新型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如果还按照旧有模式发展,世界就要崩溃了。
目前,中国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期,需要的资源越来越多。由于这种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所以我们不能沿用发达国家的老路,必须要提前进行新的部署,在发展到某个阶段就提前进入新的阶段,跨入到第三次工业革命。
那么,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准是什么?可以简单的归纳为绿色技术+云技术。
绿色指的是能源、环境、经济和生态等,基本方向是可持续发展。云技术指的是智能和网络化已经成为下一代知识加工和社会组织的重要纽带,是必不可少的新型的基础设施。另外,还有一点就是3D打印技术,实现数字设计、数字制造,将生产过程从平面转到立体,使得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再有一个特点是分布式格局。过去搞大工业生产,认为越集中越好,规模越大越好。在新的模式下,要从全球化转向洲际化、区域化、局地化和个体化。而生产方式采用的是自助式的生产方式,减少了货物的大进大出,时间和空间都将重新定位,并且从过去金字塔式的权力传递变成扁平化的生产方式。而在生活方式上则鼓励个性化的创新。
未来,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发展方向就是集约、专业、有组织。这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既然如此,农业科研人员以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该在变革的关键时期尽早觉醒,做好准备。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到来之际,实现中国农业的转型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人才创新的机制;二是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三是通过城乡统筹拉长和衔接农业产业链,让农民在拉长的产业链中得到就业机会,得到市场回报;四是就地城镇化和龙头企业的发展;五是农业的主体正在发生变化,需要好好研究;六是生产要素如何投向农村。
总之,世界处于转型之中,创新也要转型。目前,中国也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作为中国基础的农业也面临着变革。所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农业科技的创新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