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敏,孙秋华
手部按摩疗法源于传统医学,是我国学者将中医理论与全息理论、反射学原理相结合创立的方法,具有诊查、治疗疾病、保健的功能[1]。近年来,国外学者将其作为替代医学的分支应用于肿瘤化疗病人护理中。乳腺癌化疗病人是一类极需要被关爱的群体,将手部按摩疗法引入乳腺癌化疗病人护理中,并对操作流程进行规范,以制定具有预防或缓解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的有效措施。
1.1 文献回顾,编写手部按摩疗法操作方案初稿 通过PubMed、CBM、CNKI等电子检索工具,利用网络资源和馆藏资源,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同时阅读有关书籍,以了解手部按摩疗法的背景起源、作用机制、操作方法及临床研究进展。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完成手部按摩疗法操作方案初稿。
1.2 专家咨询,形成手部按摩疗法操作方案定稿 邀请3名从事针灸、推拿方面的资深专家(副教授以上职称),出示手部按摩疗法操作方案样稿,深入讨论其中每一个细节,详细征询专家的宝贵意见,并认真对手部按摩疗法操作方案的操作步骤、穴位选择、操作手法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形成手部按摩疗法操作方案定稿。
2.1 对象 选取2010年6月—2010年9月在某省级三级甲等医院乳腺外科接受周期性化疗的乳腺癌病人30例。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医政司编写的《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中的早中期乳腺癌的诊断标准,为女性,年龄25岁~75岁;②一般状况卡劳夫斯基(Karnoafsk)评分>60分;③全部为住院病人,住院天数≥5d;④各项检查指标符合化疗适应证,且为含蒽环类化疗方案。排除标准:①妊娠期、经期或哺乳期妇女;②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多处转移、各种骨关节疾病、多种急性传染病、出血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有严重皮肤溃烂及传染性皮肤病、精神障碍、糖尿病等疾病。
2.2 操作方案的实施
2.2.1 干预方式与时间 采取一对一干预方式,由研究者对病人进行手部按摩。在化疗期间,于化疗前30min进行按摩;避开化疗期,于每日14:00进行按摩,每天1次,每次60min,每只手各30min,共干预5d。
2.2.2 操作步骤 ①第一步:评估阶段。每次干预前均需评估病人的身心状况,如双手手部皮肤、色泽情况、病人对手疗法是否出现副反应等,以了解病人接受手部按摩疗法的意愿。②第二步:介绍阶段。进行第1次干预前,干预者需向病人作自我介绍,说明手部按摩疗法的目的、意义、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解答病人的疑问,并与病人或家属签订实验知情同意书。③第三步:准备阶段。环境准备,操作前清理床单位、关好门窗、拉上围帘,若在按摩过程中需更换输液袋时应嘱咐护理人员尽量保持走路轻、操作轻及关门轻,为病人营造相对安静舒适的环境;病人准备,按摩前嘱病人喝1杯温开水,约250mL,并用温水清洗病人双手及前臂,病人以站、坐、卧姿均可,将双手置于病人感觉舒适且方便治疗者实施操作的体位;用物准备,采用由济南全力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活血按摩乳,规格为每支70mL,毛毯,餐巾纸。④第四步:热身阶段。按摩前干预者帮助病人放松身心,排除心中杂念,待病人渐进按摩状态后,以向心性方向对病人手及手臂的所有部位抚摸3遍,顺序从手背部开始,依次为手指、手腕部、手掌部,最后是前臂,旨在帮助病人进一步放松身心,更好地进入按摩状态。⑤第五步:治疗阶段。此为手部按摩疗法最为关键的阶段。在确定病人全身心进入按摩状态后,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手部治疗穴(胃穴;胃、胃脾大肠区、小肠、大肠、十二指肠、腹腔神经丛反射区;内关、大陵、后溪、合谷、中魁)及手部敏感点进行点按,每穴点按20次~30次,并告知病人将意念集中于操作部位。点压、按揉的力度由轻逐渐增大至病人能忍受的程度为限,同时观察病人情况,根据病人的表现对手法做出适当的调整。⑥第六步:结束阶段。治疗阶段结束后,干预者再次抚摸病人双手,转动双手手腕关节,拔伸手指各3遍以结束手部按摩。操作结束后嘱病人在半小时内饮用250mL温开水,以排除体内毒素,避免立即用冷水冲洗双手及开窗吹风,以免着凉。
2.3 评价指标 《手部按摩疗法主观评价量表》是研究者设计的一张空白表格。根据病人的自身情况,在按摩后半小时内由病人自行在该表格内填写对此次按摩的内心体验,或病人口述研究者代为记录,在填写过程中不给予病人任何暗示。通过收集病人内心感受,旨在了解病人对手部按摩疗法的内心体验及对该疗法的接受程度。
2.4 统计学方法 分析概括病人对手部按摩疗法的主观评价,采用百分数的形式描述主要感受情况。
通过分析病人对手部按摩疗法的主观评价,经词条归纳,病人主观评价主要概括为13个条目,见表1。
表1 乳腺癌化疗病人对手部按摩疗法的主观评价(n=30)
本研究通过分析病人对手部按摩疗法的主观评价,旨在了解病人对手部按摩疗法的内心体验及对该疗法的接受程度,为进一步开展手部按摩疗法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通过词条归纳,病人主观评价主要概括为13个条目,其中促进放松、感到舒适、促进心情平静、暂时缓解恶心反应、缓解心理压力、改善睡眠是病人提出最多的主观感受。这与国外的一些研究结果一致,如Hodgson[2]在为晚期癌症病人进行手部反射区按摩时发现,病人在此过程中非常放松,他们甚至觉得许多不适的症状在按摩过程中缓解了。Berit等[3]总结了参与手部按摩的晚期癌症病人的心理体会,大多数病人表示在治疗过程中内心感觉到了一种“宁静”感,一种暂时得以“喘息”感。Hughes等[4]对按摩的感受描述为“平静、放松、疼痛减轻”。Green[5]将其描述为“感到内心平和、宁静、和谐”。
胃肠道反应是常见的临床抗肿瘤药物所致毒副反应之一,也是乳腺癌化疗病人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导致其生活质量降低的原因之一[6]。由表1可知,66.7%的病人有“暂时缓解恶心反应”的体验,16.7%的病人有“短暂性食欲增大”的体验,这是因为本研究所选用的主穴为合谷、内关、大陵、胃穴、胃反射区、胃脾大肠反射区,均具有健脾和胃、降逆止呕的功效。表明手部按摩疗法可减轻病人化疗后胃肠道反应。50%以上的病人有促进放松、感到舒适、促进心情平静、缓解心理压力、改善睡眠等体验,表明手部按摩疗法能改善病人的心理状态,具有心理治疗作用。巴巴拉·泽勒·多布斯认为,手部按摩是医患接触的绝好方式,能减轻病人的痛苦。治疗师在提供按摩治疗时,通过皮肤与皮肤接触所产生的细微感觉让病人感受到犹如婴儿般的关爱,让其获得安全感和心理安慰[7]。其次,按摩时病人的注意力集中在对手法作用的感受上,转移了其关注的重心——对化疗所致副反应的担心。Rogers[8]的“人类统一整体科学”护理理论(Roger’s science of unitary human beings)认为,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不可缩减的、全方位的能量场,人和环境之间持续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乳腺癌化疗焦虑病人处于不利于健康的人场型态,而研究人员通过按摩,转换和传输自身与环境中有序的恢复能量给病人[9],使其人场的能量发挥到最大,促进其自然恢复能力,从而增强其心理防御能力[10]。
虽然本研究为小规模临床实验,具有一定局限性,但在调查病人对手部按摩疗法的主观感受时,30例病人无一例外地表示乐意接受该疗法。病人认为,手部按摩疗法为她们带来放松感和舒适感,使她们暂时忘却化疗,忘却化疗所致的不良反应。因此,手部按摩疗法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本研究在调查病人对手部按摩疗法的主观评价的方法设计上科学性不够,对所收集的主观资料只是进行了粗浅的分析,因此并不能全面地说明问题。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或研制专门的量表以科学、全面地反映病人对手部按摩疗法的主观感受。
[1] 欧阳八四,高洁.手部反射区按摩保健法[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9.
[2] Hodgson H.Does reflexology impact on cancer patients’quality of life?[J].Nursing Standard,2000,14(31):33-38.
[3] Berit SC,Peter S,Britt-Marie T,et al.The existential experiences of receiving soft tissue massage in palliative home care:An intervention[J].Support Care Cancer,2009,17:1203-1211.
[4] Hughes PP,Meize-Grochowski R,Harris CN.Therapeutic touch with adolescent psychiatric patients[J].J Holist Nurs,1996,14:6-23.
[5] Green CA.A reflection of a therapeutic touch experience:Case study 2[J].Complement Ther Nurs Midwifery,1996,2:124.
[6] 张芳云.乳腺癌病人生命质量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及研究[J].健康心理杂志,2001,9(5):368-369.
[7] Katharine K,Victoria S,Richard S.Effects of hand massage on comfort of nursing home residents[J].Geriatr Nurs,2006,27(2):85-91.
[8] Rogers ME.Nursing:A science of unitary human beings[M].New York:John Wiley,1989:32.
[9] Chang SO.The nature of touch therapy related to Ki:Practitioners’perspective[J].Nurs Health Sci,2003,5(2):104.
[10] JoyCe J,LtzPatrick AllL Whall.Conceptual models of nursing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J].The United States:A PPleton &Lange Stanford,1996:24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