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命观的调查及生命教育研究

2012-10-27 07:41:22姜微微
中国校外教育 2012年9期
关键词:生命同学大学生

◆姜微微

(广东金融学院)

大学生生命观的调查及生命教育研究

◆姜微微

(广东金融学院)

生命观(View of Life),是人类对自然界生命物体(也包括人类自身生命)的一种认识,它不仅指生命主体能认识生命本身的性质,还包括生命主体对生命应有价值的把握和判断,一直是东西方学者不断关注和研究的一个主题。

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代表着青年的主流和方向,关系着社会的文明和国家的未来,承载着社会的重托和期望。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明文规定将大学生生命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可见其重要性。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共随机调查了300名在校大学生,共回收有效问卷264份,回收率为88%。

(二)测量工具

研究选用林雪编制的《大学生生命控制感问卷》、解亚宁编制的《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和潘美姬编制的《当代大学生生命观及生命教育调查问卷》进行测量,结果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生命观的现状

1.对待生命的态度。95.1%的同学选择“会珍爱自己的生命”,有62.1%的同学选择“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奋斗目标”,有60.6%的人认为“人生什么都可以舍弃,只有生命不能”,有82.2%的人认为自己“一定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2.人生目标。45.5%的同学在“是否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的项目上做肯定回答,有10.2%的同学做否定回答,有43.9%的同学选择“不确定”。

3.生命责任感。58%的同学认为自己是一个很有责任的人,并且有53.8%的同学在非典时期情境选择的题目上回答“我也会做,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4.对死亡与自杀的态度。56.4%的同学认为“死亡是必然要发生的”,有27.3%的同学“从不或很少考虑死亡的问题”,有84.5%的同学认为“自杀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有79.9%的同学认为“自杀是漠视生命的表现”,有51.9%的同学遇到挫折后会“很快振作起来,找出原因并解决”。

5.有关生命的知识来源。最主要的来源是社会传媒,接下来依次是学校、家庭和朋友。84.5%的同学认为“需要了解有关生命方面的知识”。

除此之外,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观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现状:在“当遭遇火灾、溺水,车祸等一些紧急事件时,你是否具备基本的自救和他救能力”项目上,仅有22.3%的人选择“是”。

(二)应对方式与生命控制感

应对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积极应对方式得分(M=25.1)高于消极应对方式(M=9.9)。

大学生生命控制感的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进一步考察生命控制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结果见表2),生命控制感的总分和积极的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同消极的应对方式呈显著的负相关。表明生命控制感水平越高的大学生面对生活问题时,越倾向于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而控制感水平低的大学生则倾向于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从各个维度上看,除变化接纳和苦难接纳之外,其余各个维度与两种应对方式均呈极其显著的相关。进一步的回归分析也显示,生命控制感的总分能够很好地预测积极应对方式。

表1 大学生生命控制感各维度的平均数(标准差)

表2 大学生生命控制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矩阵

三、研究结论与教育对策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观主流是积极的、乐观的,应对方式也多是积极的,且应对方式能够很好地由高生命控制感水平预测。

(二)教育策略

家庭和学校生命教育的缺失,社会舆论生死观引导不力等多方原因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生死困惑的现状。对于专门接受学校教育的大学生,在学校中开展系统、专门的生命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生命观的有效途径。

转变观念,全面理解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首先要完善对生命的理解。不仅包含生命的基本内涵,还包括对人生目标的正确定位、对应对挫折的态度、对死亡的看法和对幸福的感受等等。教育工作者要首先转变自己的生命观念,营造不回避死亡、坦然面对的良好学校氛围。

教学渗透,树立理性观念。能够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系列课程自然是实现生命教育的理想途径,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教学方式和课程总量等内容都还处于探索之中,因此,在普遍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渗透生命观教育的内容,使同学们树立理性的生死观,实现自我价值。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夯实学校生命教育的课程基础。

四、总结

生命是有限的,也正是如此,才使得人们能够在有限的生命历程内深刻地理解人生的意义,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生。目前大学校园内呈现出的各种生命意义缺失与人生困惑的现象不断地提示我们,对大学生实施生命教育必要且亟需,只有以生命教育为起点,感恩教育、成才教育和挫折教育等才有其实现的根基,只有以生命教育为起点,大学教育才能实现其应有的意义和作用。

[1]潘美姬.大学生生命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2]林雪.大学生生命控制感、应对方式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

[3]田秋莹.加强当代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思考.青年科学,2009,(9):184-185.

[4]王志华,李建伟.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的探究.教育学报,2009,(8):89-94.

[5]贺建芹.理工科大学生生命观现状调查及对策探析.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180 -181.

猜你喜欢
生命同学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帮助同学
奇怪的新同学
大灰狼(2018年9期)2018-10-25 20:56:42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中国火炬(2010年9期)2010-07-25 11:4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