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董水淼
执著的铜刻艺术传人
文·图/董水淼
在诸多镌刻艺术中,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铜刻是一个独特的艺术门类,而笔者在此要为读者介绍的是一位兼具书画家与篆刻家的上海工艺美术大师吴蘅先生。
吴蘅,字斯野,号青篁斋主人、海逸居士、蘅芜道人,书斋名青篁斋、八琴书馆、海逸楼。2009年获得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的“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成为铜刻艺术的代表人和传承人。现为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海墨画社画师、高级工艺美术师。艺术经历:1989年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作品展览”;1991年参加“首届中日书法、篆刻作品交流展览”、“全国第二届篆刻艺术展览”、“上海美术作品展览”,并应邀为中国书协“首届中国书法艺术博览会”做专题讲演;1993年参加“第二届中日书法绘画作品公开征集展”;1997年参加“全国第四届篆刻艺术展览”。他的书画、篆刻、铜刻作品曾在《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以及香港《文汇报》,《书法》《书与画》《上海艺术家》《上海工艺美术》等报刊发表。
说起我国存世最早的铜刻,要追溯到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近代铜刻源自錾花艺术,至明清,錾刻日臻成熟,刀刻如写,始独立成为铜刻艺术。清晚期和民国早期,由于文人雅士的参与,铜刻艺术曾经在文化艺术界颇有影响并达到相当的艺术高度,尤以清同治时期的陈寅生和民国时期的张樾丞为两大代表。陈师曾、姚茫父等一批京城书画名家的热情投入,更是将铜刻艺术推向新的深度和广度。但是,这一传统艺术在历经数十年的辉煌之后,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书写工具的更新日益衰退,甚至到了濒临消亡的地步。
吴蘅的经历,恰巧也为铜刻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鲜艺术的活趣。自然,他的从艺道路也丰富至极。1960年,吴蘅出生在上海一个沐熏艺术的家庭,自幼从著名书画、篆刻家韩天衡先生游艺,攻金石、书画及艺术理论。又得著名书画家、鉴赏家、上海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唐云先生亲授教诲,并求教于华东师范大学文史教授、佛学大师苏渊雷先生研习古诗韵文,后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1989年和1990年,他先后在上海美术馆和上海朵云轩画廊举办“吴蘅水墨画、铜刻艺术展览”、“吴蘅金石、书画展览”, 艺术界众多著名人士如:沈柔坚、唐云、程十发、吴青霞、杜宣、伍蠡甫、苏渊雷、叶露渊、钱君匋、章汝奭等都亲临指教,并对他的艺术造诣有很高的评价。
30多年前,因为吴蘅热爱书画艺术的关系,慢慢接触到了书画、篆刻背后存在的铜刻艺术,而开始步入这门艺术的大门。在自己的书房画室泼墨挥毫、醉心丹青的同时,使他长期沉浸于古老的铜刻技艺并甘于寂寞、厚积薄发,先后与海上名家合作,以及翻刻前贤佳作,创作铜刻艺术作品多达400余件,并将艺术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不断地加以总结提高。2008年,“吴蘅——铜刻艺术”申报上海市传统工艺技艺项目,经评审获得认定。
吴蘅之所以能在铜刻艺术上取得成功,其实与他自幼就打下坚实的书画、篆刻及传统文化基础有很大的关系。他性情恬淡、不事张扬,虽然在书画与篆刻艺术方面均有较深的造诣,却从不沾沾自喜,作品也很少流入艺术品市场。数年前,上海道明拍卖公司拍出一张吴蘅早年的《云龙图》水墨画作品,附有韩天衡先生题词,最终以7.84万元成交;上海工艺美术拍卖行2011年春拍,吴蘅在上世纪80年代与著名书画家唐云先生合作的两件圆形铜镇纸,经多轮竞拍,以16.1万元拍出,创造了近现代铜刻作品的最高价。
曾有一位香港朋友,送给唐云先生黄金套印三枚及龟钮金印一枚作为礼物,唐先生请吴蘅刻,并给他观赏了自己60年代的银质套印三枚,印面是邓粪翁、来楚生和叶露渊三位名家篆刻,以便借鉴。唐先生还特意请著名篆刻家叶露渊先生精心作篆,经过反复修改后才定稿。金印的内容为“唐云私印”“大石翁”“药翁”和“唐云印信”。黄金坚且韧,刻制难度很大。经吴蘅操刀游刃,刻制完成后的印面敦厚质朴、气息淳雅,令两位老先生称赞不已。吴蘅的艺术功力由此可见一斑。后来经笔者采访,吴蘅回忆自己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时常去唐云先生家。第一次拜访唐先生的书斋,案头便有不少铜刻文房,如铜墨盒、铜镇纸、铜印规等,自己感到很好玩,而萌发了刻铜的想法。之后,唐先生点拨我如何在铜刻中体现书画的笔墨韵致,他还时常为我的铜与众多海上著名书画家合作的作品,摹刻名家作品和自创作品,是他三十多年铜刻艺术生涯的精彩展示。《青篁斋铜刻集》的出版,由于装帧考究,已成为难得的艺术珍本。
《铜刻艺术》是吴蘅继《吴蘅铜刻选》《青篁斋铜刻集》之后的第三部著作,也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部比较全面地介绍铜刻艺术的专著。此书在铜刻艺术的内容上精细划分为五大块,分别是:铜刻艺术简史,包括铜刻艺术的源起,近代铜刻艺术的创始、兴盛与式微,铜刻名家、参与书画家及作品介绍;铜刻的材料、工具与技法;铜刻墨拓,包括墨拓材料和工具,拓前准备,墨拓技法,拓片托裱等;更有吴蘅铜刻作品赏析文章70篇,作品形制有铜墨盒、铜镇纸、铜印规等,并对镌刻刀法一一作了精辟的介绍和剖析。尤其对铜刻工具、铜刻技法配以详细的图片展示,对铜刻墨拓的工具和技法演示,吴蘅是毫无保留地将多年来积累的独门技艺公之于众,填补了国内传统工艺技艺项目的空白。件起稿,成了我铜刻艺术上的引路人。
原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对吴蘅铜刻艺术极为推崇,尝谓:“他的作品不仅继承了久已消歇的传统铜刻,而且博采众长,熔金石、书画、竹刻、牙雕于一炉,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他执著努力,已使传统的镌铜从主要是手工艺的作品成为一种真正的艺术。他在刻铜的技法上,精湛纯熟,有着不少的创造,使坚韧的铜料直如竹木,使作品表现出耐人寻味的艺术意趣,这是在以往铜镌上所从未达到的境地。”篆刻大师钱君匋则称:“吴蘅所刻铜具,对原作既能传神,不爽毫厘,复雅致可爱,诚高手也。”澳门艺术博物馆总馆长陈怀萱(浩星)的评价更为实在:“治艺是很公正的,谁有好本领,谁就赢得好名声和人们的尊重,吴蘅就是一个例子。”
在潜心治艺的同时,吴蘅曾先后出版铜刻专著三本,这在单门技艺中还是非常少见的。1991年,《吴蘅铜刻选》出版,时任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和韩天衡先生为之作序,对吴蘅传承并发扬铜刻艺术给予很高的评价。2010年,吴蘅的《青篁斋铜刻集》出版,这次是采用古朴的宣纸线装本,分为上下两册,蓝布函套。当中有吴蘅的作品图片共300幅,铜刻作品图片分别是由墨拓和画稿组成,图案颜色一深一浅、阴阳对照,形成生动雅致的布局,令人赏心悦目。这是吴蘅
正如徐建融先生在《铜刻艺术》一书序言中评说的那样:“维新以降,由于种种原因,文房铜刻艺术几于绝响。吴蘅君以特殊的机缘和颖悟,自少年时便孜孜于此道,大得前辈名家的称道和提携……一时声名鹊起,允为铜刻艺术中兴的标志。”吴蘅运刀如笔,切铜如泥,博闻强记和广泛涉猎各门艺术,使他的创作灵感源源不断。从表面上看,铜刻似为移花接木之法,将古今名家字画搬于铜刻之上,但实则见以刻刀功力传达笔画间的各中精神,对原作的悟性把握,尤为重要,从而体现原作的精、气、神,脱胎于工匠气,这着实是一位对墨拓下过苦功者。由于他精工书画,深谙笔墨情趣在纸上的微妙变化,所以能视铜如纸,运刀如笔,把不同书画家的不同笔墨风格,轻柔的、飘逸的、拙重的、刚健的、虚灵的、朴实的、迅疾的,可一一显影出来。铜刻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墨拓来展示,黑白间的明暗全凭艺术造诣和悟性把握,这靠单纯的技艺还远远不够的。要加之创作者天分和素养的交融,方能最大限度地表现作品的精微之处及艺术风采。墨拓是一种特殊的手工技艺,要拓得恰到好处难度较大,一定要静下心来仔细操作才能完成。吴蘅曾对墨拓下过苦功,他拓制的墨拓,层次感强,画面清晰、浓淡相宜,能最佳地表现原作的面貌。这也是他的铜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大特色,值得行家里手玩味品赏。
吴蘅的铜刻艺术已形成自己的风格。他曾自我评价道:“艺术风格的形成,其实是水到渠成的,铜刻艺术同样如此。总结罗列铜刻作品包括三大类:一、与书画家合作的作品;二、将书画作品有选择地以铜刻表现出来,即摹刻作品;三、自己的创作作品。其中第一类作品的数量较多,是与国内著名书画家合作刻制的。”他自幼学习书画篆刻,师从过多位名家且得到亲授指点,加上30多年的刻铜实践探索,因此,在铜刻艺术再创作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并能够较好地掌握在镌刻名家作品时,刻出对原作笔墨的韵味。在翻刻近代名家作品时,则通过熟读作品内容及了解时代背景,对原稿件重新布局或加减笔画,提升、超越原作。“在镌刻名贤的书画作品时,我更注重作品的内涵,铜刻作品的韵味和气息才是我所追求。”难怪不少书画家看了与吴蘅合作的铜刻作品后,都惊喜地称赞刻的比画的还要好。
“路漫漫其修远兮”,艺术的道路艰辛而漫长。艺术的传承,需要热衷于该项技艺的继承者持之以恒,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做出艰辛卓绝的努力。如今,已过天命之年的吴蘅仍在艺术之路上执著追求。我们深信,作为当代铜刻艺术的唯一传人,吴蘅还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再为国人创佳绩。铜刻艺术重放异彩的日子定将到来。
吴蘅水墨画《山村人家》
佛像印
唐云私印
大石翁
观自在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