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红
(酒泉市医院,甘肃 酒泉 735000)
改良前后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对比分析
王丽红
(酒泉市医院,甘肃 酒泉 735000)
目的探讨改良前后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病率、术后残端出血情况。方法将行改良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130例作为研究组,取同期临床特点相似的传统(改良前)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9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病率、术后残端出血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改良后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少、术后排气早、手术费用低,用于临床实用、方便、经济。
腹腔镜;改良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传统筋膜内子宫切除术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4年10月至2010年间行改良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130例作为研究组,取同期临床特点相似的传统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1]9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年龄、病变类型、子宫大小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见表l)。两组均常规阴道冲洗3 d,术前全身麻醉,常规清洁灌肠。腹腔镜及其系列器械为德国WOlf公司产品。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手术方法
(1)改良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取头低足高位。CO2气腹压力12~14 mmHg,脐轮切口为第一穿刺点,置入10 mm窥镜,左右下腹两侧作10 mm或5 mm第二、三穿刺点,放置操作器械,在标准CISH基础上作适当改良,使手术更为简便安全。①韧带和血管处理:圆韧带、输卵管和卵巢固有韧带(或骨盆漏斗韧带)经双极电凝后剪断或直接使用超声刀离断。分离宫旁疏松组织,暴露子宫动、静脉,先采用点击法双极电凝子宫动、静脉至血管腔完全闭合,不切断,然后用1号薇乔线缝扎子宫动、静脉后切断。②宫颈旋切:根据宫颈大小安放15 mm、18 mm或20 mm宫颈旋切器,在校正棒引导下环形切除宫颈移行部,宫颈粘膜、宫体中央部内膜达宫底并穿透浆膜层,取出旋切刀及组织。③子宫切除和取出:在宫颈内口以上l~2 cm处用单极电凝钳切除子宫,子宫标本经电动粉碎机粉碎取出。④宫颈残端处理:双极电凝烧灼残端,先用1号可吸收线再次缝扎近宫颈两侧子宫动、静脉,然后用1号可吸收线“8”字间断缝合宫颈残端,最后用1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膀胱反折腹膜与后腹膜包埋残端。⑤经阴道以l号可吸收线缝合颈管口外鞘残端。(2)传统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按常规步骤进行[2]。
1.3 观察指标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病率术后残端出血率。
1.4 随访
术后1个月、3个月及1年进行妇科检查,B超、宫颈刮片、阴道镜等检查,询问性生活及有关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1)中转开腹情况:研究组130例,腹腔镜下完成127例,3例(2.31%)因盆腹腔严重粘连中转开腹;对照组90例,腹腔镜下完成88例,2例(2.22%)因盆腹腔严重粘连中转开腹。两组均无因脏器损伤而中转开腹的情况。
(2)术中、术后情况: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病率、术后残端出血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s)
例数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术后肠道功能研究组对照组P 130 90 85.36±32.24 100.56±29.94<0.05 118.0±32.0 88.0±22.6<0.05恢复时间(h) 术后病率(%) 术后残端出血率(%)2.88 2.99>0.05 20.20±2.56 46.14±0.52<0.05 2.99 2.86>0.05
(3)术后随访:对两组均于术后1个月、3个月及1年进行随访,无一例失访,均腹部切口愈合好、瘢痕小。研究组的宫颈类似未产型宫颈,表面光滑,无宫颈鞘内积血及宫颈腺体囊肿发生,无肉芽组织形成,愈合良好;对照组的宫颈呈实性组织。两组术后3个月均已恢复正常性生活,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3.1 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优越性
CISH术式呈圆柱切除宫颈,残存处为宫颈筋膜,术后保持了盆底、阴道和子宫颈外鞘的完整性,切除了宫颈癌好发部位——宫颈移行带,既能防止子宫颈残端癌的发生,又可防止术后阴道及内脏脱垂,且阴道长度无缩短,术后性生活质量高,而保留宫颈外层筋膜及其周围重要的血管、神经,对于保障患者术后性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因此,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是一种较理想的术式。
3.2 改良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操作方法
(1)膀胱的分离是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操作难点。遇下推膀胱分离困难者,我们用自制的纱块卷钝性下推膀胱来取代传统的剪、钳锐性分离膀胱,操作简捷,组织层次清楚,不易损伤膀胱及输尿管,可有效减少膀胱及输尿管的切割损伤或电传导损伤。研究组中无一例输尿管损伤,而对照组中1例因止血发生热传导损伤,术中即请泌尿外科会诊处理,预后良好。
(2)子宫动、静脉的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传统的Semm术式直接采用3套圈套扎,易滑脱出血,而且套圈费用昂贵。我们选用双极电凝剪切子宫动、静脉,再用1号可吸收线缝扎子宫动、静脉,使子宫动静脉的处理达到较理想的效果,并且降低了手术费用。研究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各项手术质量指标明显优于文献报道[3]。另外,我们处理子宫血管前,将宫旁组织向外向下分离,同时也推开了输尿管。
(3)子宫颈残端的处理。传统术式处理宫颈残端直接采用3套圈套扎[4],一道并电凝峡部残端及上部残腔,镜下缝合或不缝合盆腔腹膜,因圈套线不能有效压迫子宫血管,易滑脱,术后残端出血;我们改用1号可吸收线宫颈残端“8”字缝合,两侧肌壁要对合整齐,缝合严密,不留死腔以确保止血效果,封闭残腔,然后用1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膀胱反折腹膜与后腹膜包埋残端,最后颈管口外鞘经阴道用1号可吸收线间断缝合。术后随访无一例发生残端出血。
(4)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注意事项。无论是传统的还是改良的手术方式,合理选择手术方式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两组均有患者因盆腔粘连广泛中转开腹,因此,术前应对患者盆腔情况做充分的估计,尤其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及有腹膜炎、阑尾炎、剖宫产手术史的患者,术前更需谨慎评估,并与其家属沟通,做好开腹手术的准备。
总之,改良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具有手术费用低、时间短、术中失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实用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1]邵敬於.标准的经腹腔镜下Semm子宫切除术[J].实用妇产科杂志,1993,9(1):10~12.
[2]陆丽华,罗来敏,童剑倩.腹腔镜下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分析[J].上海医学,2005,28(12):1037~1039.
[3]李光仪,陈露,黄洁,等.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治疗子宫肌瘤1 163例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8(3):184~186.
[4]Semm K.妇科腹腔镜手术[M].冯缵冲,陈俊康,邵敬於,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R713.4+2
B
1671-1246(2012)09-01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