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编辑部
2012年8月2日,我国著名光伏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市太阳能学会理事长、本刊编委崔容强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与世长辞,享年71岁。
崔容强教授1941年10月7日生于江苏宜兴,1964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核物理专业。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太阳能发电及制冷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常务理事、光电专业委员副主任,上海市太阳能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西安太阳能学会副理事长、世界银行/GEF中国光伏项目家用光伏发电系统技术条件专家组组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自1971年开始从事光伏发电科研、教学和应用开发,长达35年。
从大学时代开始,他就投身工程物理,以毕生精力深入硅的内核、研究硅的性格、凝炼硅的质量、提升硅的效率。早于上世纪70年代,他的“丝网印刷绒面硅太阳电池研究”、“硅胶蓄电池”、“太阳能电池材料极限参数”等著作就在刚刚起步的中国现代硅材料科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奠定了自己的学术地位。崔容强教授对薄膜太阳电池、高效率低成本太能电池、空间太阳电池,风-光互补、水-光互补、热-光互补发电系统,也带领学生、助手们积极开展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崔容强教授和他的团队承担了多届和多部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任务,担任了包括《中国21世纪议程·光伏发电》、《中德黄金计划——太阳能风能》《世界银行——GEF中国可再生能源项目》等在内的许多重大科研项目的主持人、撰稿人,获得了国内外无数嘉奖和光伏科技界、能源界的高度评价。
崔容强教授不仅是光伏发电科技研究的先驱,也是我国最早身体力行推广应用太阳能发电的先行者。早在70年代中叶,崔容强教授就参加了西岳华山我国第一台高山用气象硅太阳能电源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他特别重视发挥太阳能发电对于交通壅蔽、经济落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我国西藏、新疆、青海、宁夏、内蒙、甘肃西部等地的光伏应用是他最密切的关注点。
崔容强教授是我国光伏教育事业的重要开拓者。自1964年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留校担任助教,直至到上海交通大学任教,崔容强教授为我国培养了大量光伏发电的科技、经营、管理人才,桃李满天下。1971年,他参与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大学光伏发电人才培养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太阳电池科研组,后来又陆续参与创建了西安交大太阳电池室、新能源研究所。1996年3月被引进到上海交大物理系后,他随即发起创建了上海交大太阳能研究所,并申请开设了我国第一个光伏博士生教学点,亲自担任博士生导师。
作为一个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本质有深切理解的学者,崔容强教授深知全面推广太阳能发电的艰巨性,需要几代人不懈努力。于是,他在向社会民众普及光伏科技知识方面,倾注了巨大的心血。他是一个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但经常兼任小学教员、科普宣传员的角色。他早于1990年便向政府部门提交了《我国太阳能发电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和《中国太阳电池发展预测》、《中国太阳电池发展建议》等一系列建议书,引起高层重视。他是最早公开呼吁把可再生能源全面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列入国家产业导向政策,并呼吁通过立法保障这项政策得以长期贯彻执行的专业人士之一。他也是最早建议在我国全面推广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上网的专家之一。
崔容强教授始终主张,从战略高度看待中国和美国这两大能源消费国携手发展光伏新能源的广阔前景。早在1987、1988年间,他便发表了《美国光伏发展的新动态》、《美国重视发展光伏技术》等文章,引发国人对美国光伏科技的关注。经过他和其他中美专家的多方积极努力,成功将“全美大学生太阳能十项全能设计竞赛”活动引入到中国——明年此项规模庞大的赛事,将首次移师中国举行。
太阳洒泪送英杰,阳光有情祭先驱。愿为光伏事业耕耘一生的崔容强教授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