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日前,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心血管内科成功完成院内首例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指导下介入治疗,从而使该院实现了从单纯依据传统冠脉造影影像学信息行介入治疗向依据IVUS 提供的病变血管内实时、多维信息指导的介入诊疗转变,使心血管内科冠脉介入诊疗技术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IVUS 技术是将微型超声导管沿导引钢丝送入患者冠脉内,在病变部位行连续超声扫描,这种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病变节段冠脉的腔内及管壁(内、中及外膜)信息,对支架植入前的病变判断、斑块识别、危险分级、支架直径及长度选择都具有决定性的指导意义,在支架植入术后即时评估术后支架膨胀、贴壁程度、边支受累等方面能有效弥补冠脉造影影像学的不足。这项技术,目前在我国仅有少数较大的心血管中心可以独立开展。
(陈学智)
本刊讯 日前,北京同仁医院成功实施了国内首例食管癌切除、腹腔镜食管内翻拔脱、颈段食管管状胃吻合术治疗食管癌。此次手术由普外科、胸外科、头颈外科与肿瘤中心多科室合作完成,患者恢复良好,现已康复出院。
患者老杨4 个月前被查出患有食管癌,位于上胸和颈根部,病变范围广。按照传统的手术方法,需要做全喉切除加胸腹联合手术切除肿瘤。北京同仁医院接诊后,考虑到患者的肿瘤体积大,位置距离喉比较近,与周围组织浸润严重,专家们遂决定对患者先行化疗,使肿瘤缩小,然后再进行手术,争取保住喉及其功能。经过4 个疗程的化疗,肿瘤缩小到3cm,从覆盖食管一周到只在食管左、后壁,为手术提供了明显的间隙。
经讨论,专家们决定分成两组同时进行手术。腹腔镜组完成胃的游离及管状胃成形、食管内翻拔脱;颈部手术组完成甲状腺左叶切除、食管肿瘤切除及颈段食管管状胃吻合。北京同仁医院院长、普外科专家伍冀湘带领腹腔镜手术组在患者的腹部打了四个“小洞”,每个直径仅为5~10mm。采用气腹和腹部悬吊无气腹腹腔镜技术完成了胃和下段食管的游离。然后,沿腹正中线切开一道3cm 小切口,安放腹部悬吊拉钩。利用胃管将食管带牵至颈部,将食管断端与食管带缝扎后,再结扎加强。从下至上逐步拔脱出食管。原食管床由随后的纱垫压迫扩张、止血。撤除纱垫后,将管状胃牵拉至颈部。与此同时,头颈外科副主任陈晓红带领的颈部手术组从患者颈部切口,切除了病变的甲状腺左叶,游离食管,清理左颈部各组淋巴结,于食管入口腹侧1cm 处切断食管,将病变切除。最后完成颈段食管与管状胃的高位吻合。手术历时两个半小时,患者仅失血240ml,整个过程进行得非常顺利。术后第二天,患者就能下床活动。
本刊讯日前,北医三院与北京大学等科研机构跨学科合作研究成果发表,该成果揭示了心力衰竭的关键分子机制。
2012 年9 月14 日,心血管基础研究最高专业期刊《Circulation Research》(《循环研究》)特别为一项来自中国的关于心力衰竭的研究成果配发述评,高度评价该发现揭示了心力衰竭病理过程的关键调控机制。
此研究成果是北医三院徐明等与北大生命科学院王世强教授实验室、中科院遗传发育研究所等单位研究人员的合作研究成果。microRNA-24 抑制结构蛋白junctophilin 的表达导致心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减弱,由北医三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卫生部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与调节肽重点实验室与北京大学本部、多个国家和部门重点实验室长期通力合作完成。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的最后阶段,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之一。2007 年以来,北医三院卫生部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与调节肽重点实验室与北大王世强教授实验室合作,在《PLoS Biology》等重要期刊发表系列论文,证明细胞膜钙通道与肌质网钙释放通道的耦联效率在心力衰竭中进行性衰退,且其关键原因是锚定两分子所在膜结构的junctophilin-2(JP2)表达下降。
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实验室与有关单位合作,继续寻找心力衰竭过程中JP2 表达量下降的原因。他们发现,JP2基因的非编码区有两个miR-24 结合位点,且心力衰竭细胞中miR-24 表达量显著上升。由此系统证明了,miR-24 上调抑制了JP2 的表达,从而导致心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的结构重塑和效率下降。该发现首次将上游信号传导途径与下游收缩功能的减弱联系起来,为未来探索心力衰竭的治疗对策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