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胶类中药将迎来“二次革命”

2012-10-20 06:37鲁文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2年7期
关键词:东阿阿胶工程技术

文◎鲁文

目前,我国医疗模式正由 “疾病治疗”转变为 “疾病预防”,“治未病”的意识越来越为大众所接受。因此,作为人们常用为滋补药的胶类中药,也随之逐渐火热,胶类中药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目前,仅山东省内的胶类中药生产企业就达上百家。其中,胶类中药整个行业产品及胶类复方制剂有400余种,阿胶行业发展呈现出一派“蓬勃”景象。然而,外表风光无限的背后,制约胶类行业发展的三大瓶颈已渐渐浮出水面。胶类行业的现状如何?胶类发展面临哪些瓶径?如何突破胶类行业的危局,迎接行业“二次革命”的到来?日前,笔者就此问题走访了相关专家和企业负责人。

老树新芽:胶类中药前景无限

在中国已经有2500多年应用历史和文字记载的胶类中药,是传统中药滋补领域的瑰宝,具有鲜明的治疗特色和重要的药用价值。胶类中药广泛应用于血液、妇科、产科、呼吸、肿瘤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减轻医疗负担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胶类中药属动物药,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动物皮、骨、甲、角、鳞及植物胶等提炼制成的固体块状胶剂,如阿胶、龟甲胶、鹿角胶;另一类是以胶剂配伍而成的胶类系列复方中药制剂,如复方阿胶浆、龟鹿二仙胶。由于原材料特殊,胶类中药通常为名贵又常用的滋补药。

胶类中药历经2500多年而不衰,靠的就是胶类中药实际而独特的疗效。中医学认为,动物脏器气味醇厚,为血肉有情之品。“同气相求”的理论解释了动物药较草本药物更易被人体吸收的原理。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胶类中药起效迅速,尤其在调养、补益、补血方面收效明显。

目前,随着人们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国内医疗模式正由 “疾病治疗”转变为“疾病预防”,中药 “治未病”概念正逐渐被热捧。现代研究证明,胶类中药能调节身体机能,增强免疫力。随着研究的深入,在重大疾病防治上,如肿瘤辅助治疗、血液病等治疗领域上,胶类中药的治疗优势也正逐步凸显。

“无胶不成膏”,中医界认为,90%的膏方中都含有胶类中药。近年在上海、江浙、广东等地中医膏方迅猛发展,正以平均每年35%~50%的速度增长,2010年膏方产值达20亿。膏方需求“火爆”也牵动了胶类中药市场的“神经”。毋庸置疑的是:传统医药——阿胶仍然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

▲先进的设备水平是胶类中药行业大展宏图的必备条件

繁华背后:阿胶行业的第二次危机

在火爆市场兴起的同时,羁绊胶类行业发展的另一面也渐露端倪。山东阿胶行业协会副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代表性传承人、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秦玉峰在接受专访时表示,市场需求带动胶类中药产业快速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胶类行业仍存在三大瓶颈问题困扰着行业发展。

胶类行业共同面临的第一大瓶颈就是原料资源萎缩,制约着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以阿胶的原料——驴皮为例。目前,驴养殖数量急剧萎缩,而相关科研力量又非常薄弱,驴皮供应数量严重不足。

由于制胶原料供应短缺,不法分子乘虚而入,制造假冒伪劣产品扰乱市场秩序。而传统的鉴别真伪方法存在一定漏洞,无法满足市场快速鉴别和打假的需求。这导致阿胶产品虽然品种越来越多,但品质却参差不齐。行业正在呼唤着阿胶的质量标准化及规范管理。这是阿胶行业发展的第二大瓶颈。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虽然以东阿阿胶为代表的阿胶企业,不断创新和攻关,技术水平已经有很大提高,但该行业整体工程化及现代化水平仍然相对落后。胶类中药产业整体中药工程技术较为传统。如在胶剂生产过程中原料处理上,驴皮需要清洗、浸泡、分割等工序,整个处理过程大多需要人力完成,劳动强度大,效率较低。皮原料处理耗水量大,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在一些胶类中药生产过程控制上,依然采用人工经验判断。这是阿胶行业发展的第三大瓶颈。

这已经是阿胶行业面临的第二次行业危机。阿胶行业的第一次危机是在2002年,当时也是驴皮短缺,导致阿胶价格一再提高,而个别阿胶生产厂低价、低质的竞争,甚至以马皮、皮革等作为原料制造伪劣产品,严重影响了行业的信誉,品牌及销售双双受损,行业信誉的修补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而今天,如何打破瓶颈,再次战胜危机,迎接更新一轮更大的发展,成了摆在整个阿胶行业面前的首要问题。

上下求索:胶类产业酝酿“二次革命”

面对产业共性问题,阿胶行业借力国家政策“指挥棒”,整合行业资源,共同努力解决和应对市场需求和产业瓶颈的一对矛盾。

以胶类中药的发祥地山东为例。山东省于2010年,将阿胶行业发展作为医药产业的重点,在政策和资金上推动胶类行业的规范及技术进步。

近年来,以阿胶行业的龙头企业——东阿阿胶为代表的山东阿胶企业在胶类中药领域取得了多项成果并进行产业化转化,在阿胶的生产、质量控制技术、工艺研究方面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曾引领了胶类中药行业实现“第一次革命”——从手工作坊向工业化、标准化生产变革。

发展至今,东阿阿胶已经实现机械化生产,但同样遇到了产业发展三大瓶颈制约。东阿阿胶意识到,要想在未来市场大展宏图,就要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开发出科技含量高、药效好、服用方便的现代胶类药物产品。而实现这一目标的聚焦点,就是对现有工程技术进行“二次革命”——借助工程中心建设实现计算机辅助自动化和在线检测等现代化工程技术变革,实现产业升级。

早在2004年,山东省科技厅就已经批准组建了山东省胶类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是全国唯一从事阿胶及阿胶系列产品现代化研究的工程技术中心。该中心针对山东省和我国胶类中药产业化过程中的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问题开展工程技术研究。

怎样才能“以点带面”,将现有研究成果辐射到全国,在更大的平台上,带动产业群发展,提升我国胶类产业整体水平?2009年,东阿阿胶率先向科技部提出了组建国家级胶类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申请。经过3年的筹备,日前,国家科技部组织专家,评审完成了30家“2011年度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可行性研究及论证”,其中,依托于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的“国家胶类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列入国家工程中心组建项目计划。

秦玉峰对此颇为欣慰:“作为胶类中药行业首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获批在东阿阿胶组建,不仅是阿胶行业的一大福音,也是胶类中药产业的一个机遇。中心将推动胶类中药产业的工程技术创新,加快中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将东阿阿胶持续领先行业的优势,通过国家级研究平台转化为胶类中药产业的‘二次革命’。”

国家胶类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周祥山博士介绍,“国家级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国家科技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中心的组建是由科技部根据国情需要,统筹规划和安排,每个行业只建立一个中心。”

“中心将加强胶类中药共性工程化研究,解决行业共性问题。”周祥山博士进一步介绍说,“如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工艺改造、质量标准鉴别技术应用转化与推广、原料资源可持续发展技术推广、新产品新剂型开发等。中心将通过这些工程技术的开发、转化与推广,使胶类中药在工艺、技术、设备等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从而带动行业技术进步。”

初见成效:企业与大学共建自动化实验室

借助工程中心建设实现计算机辅助自动化和在线检测等现代化工程技术变革,实现产业升级,完成阿胶行业的“二次革命”,是阿胶行业打破瓶颈,再创辉煌,迎来新“春天”的必经之路。

国家胶类中药工程技术中心刚刚组建,就迈出了实质性合作第一步。东阿阿胶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署协议,将共建国家胶类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动化实验室。该自动化实验室将致力于改造和开发阿胶生产设备,实现炼胶自动化、切胶、晾胶、包装自动化,开发阿胶新剂型,研制桃花姬阿胶糕、阿胶枣自动生产线,以降低能耗,提高产品质控水平。

“国家工程中心将搭建一个以胶类药物为主要研发对象的工程化技术研究平台,在这个大平台下,我们的研究视野会关注到整个产业上下游——解决原料(主要为驴皮)的再生与可持续资源问题,带动畜牧产业的发展,促进养殖及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对生产过程进行工程自动化控制,提高胶类中药药品标准,建立胶类中药技术研发人才培训基地,带动整个胶类行业人才进步。” 秦玉峰说。

“阿胶乃至胶类中药的发展在于新剂型、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应用。以后服用阿胶也许能像喝速溶咖啡那样方便,煲汤也可以直接放入一块阿胶增加滋补效果,这样更能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这项千年阿胶技艺能紧跟上时代步伐。”秦玉峰对未来充满信心。

在如何净化阿胶市场的问题上,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认为,混乱现象与阿胶产业门槛过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我国驴皮资源紧缺,更应该按照标准生产,绝对不能粗制滥造。”张伯礼认为:阿胶行业标准提高后,那些不达标的企业应该退出这个行业。为符合标准的主流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促进阿胶行业的再次起飞。

▲只有精选道地的驴皮才能保证阿胶质量

猜你喜欢
东阿阿胶工程技术
欢迎来到2060年!
欢迎来到2060年!
工程技术矩阵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阿胶的小脾气
在东阿阿㬵的世界里寻找DNA的足迹
秦玉峰:这一生都献给东阿阿胶
第二十三回 东阿镇盛产东阿胶 慈禧后喜得小皇子
东阿阿胶直销求变
对磁浮工程技术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