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 周惠来 付志新
技术预见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地位、作用与实施策略
河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 周惠来 付志新
在经济出现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时代背景中,区域创新能力已成为区域经济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然而,对于任何一个经济体来说,资源总是稀缺的,只有在充分发挥特定地域性资源、产业、文化等优势的基础上,将有限的公共科研资金投入到关键技术领域,才能建立起成功的区域创新体系。而对于重点领域与关键技术的选择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才能确保科技投入的效益最大化。技术预见恰恰提供了这样一种策略和工具。
20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预见作为一种新型的致力于科技与经济信息一体化、将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战略管理工具,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运用,并且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新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笔者通过对技术预见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内容、特点与范围进行梳理、廓清,研究、分析技术预见在理论与实践中对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作用,从而为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及技术预见活动的有效实施提供借鉴。
预测并把握未来,是人类长久以来的梦想与追求。20世纪40年代,军事经济竞争的需要促进了技术预测研究的发展,在其后20年中,定量预测在军事和航天领域备受重视,并在确定优先研发领域、投资规模和时间进度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无论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以几何级数递增。商业活动的成功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传统的技术预测技术已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导致技术预测,尤其是定量的技术预测活动逐步减少,这便为技术预见的诞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20世纪80年代,作为一种新的工具和手段,技术预见开始受到学术界和政府的关注。
1.技术预见的概念。技术预见是由英文Technology Foresight翻译而来。目前,国内外关于技术预见的定义很多,较为公认的是英国技术预见专家Martin在1995年提出的定义。他认为,技术预见是对“科学、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的远期未来进行有步骤的探索过程,其目的是选定可能产生最大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战略研究领域和通用新技术”。从各国技术预见的理论和实践来看,技术预见通常涉及政府层面,是政府用来整合、吸收社会各方面意见,形成对未来长期的战略技术的一种方法,而技术预见的成果会影响政府战略的制定。这是因为,所谓的“技术”,其内涵已扩展至与社会、经济、科学、环境紧密联系的“大科技”;所谓的“预见”,也不仅仅是对未来的单纯预测,而是更注重对未来的理性选择和主动塑造,即对未来较长时期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系统研究。
2.技术预见的本质特征。技术预见本质上是一个交流、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其特征在于它的过程效益和过程机制,在于它能够为不同参与者提供充分交流协调所需要的商议程序。通过技术预见活动,政府或企业能够对未来技术可能发展趋势及影响这些发展变化的因素有所了解,从而为制定技术战略奠定基础。通过一个多方交流和协商的过程,参与预见活动的相关利益群体(科学界、政府、产业界、非营利集团和其他公共利益群体)共同选择一个可实现的愿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交流、集中、协调、一致与承诺等5方面的效益,即5C效益,是技术预见成功的关键。另外,技术预见的过程机制为规划的制定过程提供了充分的沟通、协调以及公众参与的机会。也就是说,技术预见除了强调过程所产生的外部效应(即外部经济性)外,同时也保障了科技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社会化。
3.技术预见的运行特征。技术预见活动的开展,要求从战略高度,在总计划的规划下进行。所面临情况不同,技术预见活动计划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步骤也可能各异。但制订和实施技术预见计划还是具有诸多共性,体现于计划要求与未来、网络两者的有效连接。首先,计划方法上不局限于定量分析法,而是更多地强调定性分析的重要性,如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形态学分析法和WOT分析法等。这些方法的采用体现了技术预见不拘泥于历史,而是更多地基于现状的角度来预见未来,有效地保证了计划和未来的有效连接。其次,技术预见的计划制定和执行过程要求整个社会网络的参与。这样,一方面,能够集思广益,提高决策质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社会网络的构筑。
在技术预见的实施过程中,技术预见的组织结构一般包括一个跨部门的领导小组,一个由各方面资深人士组成的总体指导组,若干个以研究与实践领域的技术专家包括经济社会学家等为主体组成的领域或主题组以及服务于具体任务的研究组等。技术预见重视可预见与不可预见、长期与短期、一般和重点、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可行性等重大关系的平衡,一般要经过提出设想——建立组织——落实目标——设计问卷——组织调查——统计分析——征求意见——形成分报告——形成总报告——发布实施和反馈几个阶段。
1.区域创新体系的界定。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最早是英国学者库克(Cooke)在《区域创新系统:在全球化世界中的治理作用》(1996)中提出的,他对区域创新体系进行了明确的定义:认为区域创新体系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相互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支持并产生创新的区域性组织体系。Galli和Teubal(1997)认为,一个完整的区域创新体系应包括功能、构成、联系。功能包括硬功能和软功能,硬功能如提供科学和技术服务等;软功能如知识传播、政策、制度的制定、设计和实施等。构成部分则包括制度和组织,制度是指那些对创新活动有影响的区域创新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组织则是指具有共同特征的区域团体,如规范性组织、知识组织、社会组织、连接组织和政治组织等。联系则主要包括市场调节型关系和非市场调节型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引入区域创新体系概念。国内有关学者基于制度学、演化论等对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功能、主体互动以及系统的组织和空间结构进行了归纳和探讨。一般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由若干因素构成的,应包括以下3个维度:创新主体、资源、经济要素。区域创新活动是创新主体、经济要素、资源在地理空间中在制度和政策的规制下按照一定的原则、方式相结合而产生的。这里,创新主体主要是指区域经济活动中的各种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政府;资源主要指用于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和社会资源(如文化资源、人力资源、配套设施等);经济要素则主要包括技术、资金、劳动力、信息、市场等。
因此,可以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指区域内各创新行为参与主体在一定的环境下相互合作而形成的促进创新的系统,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应包括以下基本内涵:以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和开放的边界;创新主要单元为生产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机构和服务机构,不同创新单元之间相互关联,构成创新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创新单元通过组织和空间结构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创新,并对区域内的经济、社会产生影响;通过与环境的作用和系统的自组织作用,保障创新的运行,实现区域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2.技术预见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技术预见作为一种重要的创新工具,在自主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技术预见将技术创新相关的各个主体,如政府、研究机构、高校、企业等联系在一起,并对资源在这些主体间的分配产生影响,并能培育与激发区域主体创新的欲望,形成促进持续创新的机制,建立良好的创新环境,并通过壮大创新能力和优化资源配置来推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技术预见的内在逻辑是基于创新体系的。具体来讲,技术预见无论是从研究方法、研究逻辑,还是从研究对象,都内生于创新体系,见表1。
表1 技术遇见与区域创新的关系
1.为政策制定提供科技指导,明确创新领域与发展方向。目前,国家与国家的差距不断拉大,区域之间的差别也在不断扩大,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和产业科技政策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区域科技发展规划同质化问题严重,区域支柱产业的选择趋同明显,区域科技规划与区域的发展现状部分脱节,科技规划对区域发展的支撑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如,中国许多地区都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各地政府不断加大各项制度与政策力度,促进集群市场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升级。然而,现状却往往是这类创新总在低水平进行,各类创新虽然能给创新主体带来一定区域的、一定时间的、在某一领域的竞争优势,但这种优势的有限时效性,使得这些创新主体包括区域产业集群不得不持续创新,陷入循环创新的困境。家电之都、小家电之都、灯都、茶都、果都、乳都……如此多的企业集群,依靠它们的市场创新和产品创新曾经形成了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如今,这些耀眼的称号带给当地企业和政府的,不再仅是引以为豪的资本,而更多的是困惑,甚至是瓶颈:产品同质化严重、恶性竞争、水电土地资源缺乏、技术研发有限、缺乏高端品牌。所以,有必要对区域的科技规划和产业科技政策加以系统分析,在充分理解并掌握区域科技优势、不足和需求的情况下,作出正确的决策。开展系统的技术预见,已成为区域促进产业科技政策更加合理的必然选择。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开展技术预见有利于对产业技术发展战略选择和产业布局的合理性作出评价,形成明确、清晰的创新目标;二是开展技术预见有利于生产要素在特定的产业聚集,促进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形成比较优势。因此,作为区域创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技术预见,能够从区域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为区域政府的经济、社会政策提供具体而有效的科技指导,为区域创新系统的运作提供具体的区域创新技术内容、创新领域与发展方向,也为区域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指明道路。
2.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区域科技创新的效率和水平。国外成功的区域创新体系,无不是在充分发挥特定地域性资源、产业、文化等优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技术预见,能够帮助政府确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创新的优先领域和技术范围,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自身产业特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谋划区域的创新重点,合理布局、分类指导、梯度推进。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说,技术预见使得政府能够通过科技政策、基础设施以及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整合,充分利用政府与社会的有限的物力资源、政策资源,支持并优先发展一些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而长远意义的项目,在发挥政府资源效率的同时,鼓励并引导市场资源进入该类领域。一般而言,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产业,因此,根据区域特色研究并制订相应的技术选择标准十分重要。而通过技术预见的开展与国家关键技术的选择,逐步建立健全与科技活动有关的市场机制,就有可能在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大,以及国民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技术和产业取得突破,有效提高科技创新的整体效益与水平。
3.促进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优化区域科技运行机制。区域创新网络就是地区的创新行为主体(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中介机构、企业和地方政府等等)之间在长期的正式与非正式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因此说,区域技术预见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区域创新网络的建设。一般而言,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产业,根据各区域特色研究并制订出相应的技术选择标准对指导区域经济发展异常重要。以往过分依赖行政指导,不注重以市场手段推进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做法,造成科技资源配置在整体上呈现管理体制的行政性与分割性。而通过技术预见的开展与国家关键技术的选择,逐步建立健全与科技活动有关的市场机制,将科研置于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过程之中,将大部分科技力量由企业与市场支配,可以有效提高科研的整体效益与效率,可以在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大,以及国民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技术和产业取得突破。通过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风险投资机构等的多元化投资体系,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使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在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产生协同效益,形成紧密的伙伴关系。
20世纪中期,各国先后开始选择对某些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的技术和产业加强干预,通过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部门的密切结合,制定具有复合性、前瞻性、实用性以及有较大市场潜力和能充分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国家与区域宏观战略。自20世纪末,美、德、英、韩、日等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都开展了关键技术选择和技术预见研究,并且其结果已应用于政府的决策,在提高国家和区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也在一些发达地区如上海、浙江等地,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1.技术预见的目标确定。区域技术预见的开展,要有明确的目标。区域经济体开展技术预见的总体目标应该是立足本地区科技、经济与社会的长远发展,跟踪、分析与评价国内外技术发展前沿,从而筛选出那些能够为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最大贡献的关键技术和通用技术,以提供科技决策参考。具体来说,至少应包含以下分目标:一是确定重点研究领域,提供关键技术和通用技术菜单,为区域经济体系建设决策提供依据。二是探索适合本地区特点的技术预见方法,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区实际,摸索出适合本地区区域经济体系建设的技术预见方法。三是建立官产学研合作的社会网络,整合地区创新系统。四是增加产业投资研发的比重,尤其是提升大量中小企业参与研发的积极性。
2.技术预见的实施流程。区域技术预见的开展,要制订切实可行的程序。技术预见过程需精心组织,按照一定的程序组织实施,这是保证技术预见达到目标的基础。就国内外普遍开展的情况看,完整的技术预见行动通常分为3个阶段:预见前期,预见实施和预见后期。从时间跨度看,中观层次的技术预见多为5年。
(1)预见前期。这一阶段大体相当于技术预见的战略制订阶段,主要工作包括确立目标、建立技术预见的组织、制订行动计划。技术预见组织系统的建立是技术预见顺利开展的保障,包括负责整个过程管理的指导委员会和下设的若干专家小组,专家小组一般控制在10至20人,成员须是领域内的知名专家。小组成员的职业来源应涵盖官、产、学、研各界;学科结构上应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尤其是经济管理学科的专家;所属地域应既有省内、国内人士,也有国外的著名专家。行动计划制订要确定详细的实施步骤,建立控制和评估系统等,国外这方面的经验已非常成熟,可供借鉴。目前我国各地民众甚至是不少专家对技术预见可能还不甚了解,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很有必要重视该阶段,加强对技术预见理论的引进和宣传推广。一般这一阶段需持续1年。
(2)预见实施。这一阶段也是技术预见开展的主要阶段。首先,专家小组需要结合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在进行广泛咨询的基础上,确立有地方特色的候选技术清单;之后,在候选清单范围内依据一定的指标体系设计问卷,指标的选择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因素:对本地重要性、技术可行性、预测实现时间、目前领先的国家或地区、潜在问题等;问卷发放后,采用德尔菲法对大量专家进行广泛调查,最后选定本区域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这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德尔菲法调查对象的确定要坚持多元化的原则,集思广益,以保证政策的科学性。以日本第七轮活动为例,来自企业、科技教育、公共服务机构和其他部门专家各占31%、42%、4%和13%,年龄结构上应以中青年专家为主。德尔菲法要求进行两轮,专家小组把第一轮调查问卷的汇总情况再返回给被调查者,使被调查者参照所有人回答情况,重新评估各自原来的观点,在个人意见与大多数人不一致处,专家有时调整答案,使个人答案更接近总的预测,倘若专家坚持个人与多数人不一致的观点,则需要给出理由。在这一过程中,专家、通过汇集问卷显示意见分歧,又以问卷结果为媒介,展开充分的沟通与交流,相互理解,形成专家网络。这一过程一般需要2年。
(3)预见后期。这一阶段主要是对预见实施成果的利用和扩散。首先,最终选定的关键技术,将作为本区域宏观科技政策的重要参考,政府研究基金将优先资助关键技术领域。其次,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推广,技术预见成果积极向产业界扩散,目的在于提升产业界投资科技的积极性。以英国为例,两年的时间内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铺天盖地的扩散行动,召开600多场报告会,发布160 000份技术预见报告与摘要,出版上万篇研究论文……这些行动的直接效果就是使研究基金中产业界的比重剧增至67%。此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向产业界扩散的过程中,要引导中小企业充分利用未来技术带来的发展机会,有效规避风险,制定正确的投资战略。这一过程通常需要2年,因扩散过程缓慢,所需时间可能还会更长。
3.区域技术预见的实施原则。综观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开展技术预见过程中无不充分遵守沟通、理解、协作和承诺的原则。沟通要发生在各地政府、科技界、产业界、学术界及其他社会各界间,目的是增进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之间的信息流动,就社会发展达成共识,以形成合力。未来发展图景是人们一定程度上根据自己的意愿所塑造,是理性政府和社会公众共同选择的结果,必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因而各界的相互理解、相互协商就显得非常必要。在技术预见活动中,要让每个组织、每个人都明白我们在哪里,我们将要走向何处,我们需要做些什么、怎样做,等等。如果官产学研间有合作意向,存在合作的可能性,则应促使各界作出承诺并遵守承诺,使有创意的想法尽可能转化为具体行动,通过协作共同实现各自的发展目标和共同发展目标。
综上,笔者认为,在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技术预见活动能够为区域科技政策与规划、创新内容和发展方向提供有益的指导,并有效整合区域创新资源,提高区域创新活动的效益和水平。通过技术预见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能够加强区域创新主体以及相关要素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大大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社会、科技、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对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来说,开展区域技术预见活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