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机遇新战略新经济——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的思考与探索

2012-10-19 07:38于新东
浙江经济 2012年24期
关键词:新机遇战略融合

□文/于新东

(作者为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员)

源自中国自己开创又是未来中国命运所系的“六大战略新机遇”已经显山露水并将喷薄而出,但是拥有机遇并不等于拥抱机遇或者说抓住机遇。如同一切机遇一样,机遇既靠自己创造、靠自己争取,也靠自己把握、靠自己实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的内涵和条件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发展实施的战略方针的基点和重点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发展倚重的经济增长的方式和形态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发展必将迎来新一轮的飞跃和奇迹。为此,一方面应当紧紧抓住30余年改革开放巨大成就而开创的“战略新机遇”,抓紧启动并实施“大融合新战略”;另一方面应当积极主动地谋划加快发展“六大新经济”,以超越传统的经济类型层次,以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紧紧抓住持续大有可为的“六大战略新机遇”

美国CNN网站近日一篇报道中讲述了一个美国年轻人奔向中国寻机遇的故事。是的,中国正在成为给世界提供机遇的王国。那么,中国自身有哪些必须把握的新机遇呢?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深刻阐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时作出了明确回答,报告开宗明义地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所谓战略新机遇,就是不同于过去阶段的具有重大前瞻引领意义并事关未来发展全局的有利条件和态势。以此衡量,当今中国具备持续大有可为的“六大战略新机遇”。

——自信自强,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开创的战略新机遇。拥有空前强大的自信和坚定的主见是支撑这一战略新机遇的最重要条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泰民安、政通人和,中国模式世所赞叹、中国体制优势尽显、中国道路前途光明。特别是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洗礼后,中国发展的独领风骚以事实胜于雄辩的态势述说着中国政治体制的优越性。这种建立在事实与比较之上的一种心理优势所赋予的机遇既是前所未有的,也是能量惊人的。因而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与继往开来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既是独立自主的,也是独具特色的。

——民心所向,为保障改善社会民生开创的战略新机遇。拥有空前坚实的基础和热烈的期盼是支撑这一战略新机遇的最重要条件。一方面,从城市到乡村、从国有单位到私营、从就业人员到非就业人员,中国已编织起全球最大的社会保障网;另一方面,民众主体的日趋多元、期盼的日益增强、追求的日渐多样,这些都为早日实现全民全面社保提供了高跳的台阶和强大的需求。

——蓬勃向上,为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开创的战略新机遇。拥有空前旺盛的活力和多元的投入是支撑这一战略新机遇的最重要条件。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全民热议、文化文艺产品作品的百家争鸣与百花齐放、最美现象所蕴含的精神正能量和道德高地的强大导向;另一方面,国家大兴文化的大手笔频出、民间资本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青睐有加和竞相奔涌、群众百姓文化品位的不断提升,这些都为文化建设及其软实力增强提供勃兴的源泉和创新的动力。

——观念进步,为促进生态环境美好开创的战略新机遇。拥有空前一致的认知和坚定的行动是支撑这一战略新机遇的最重要条件。一方面,在中国大地上,保护环境、美化生态,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共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妇孺老幼皆知地深入人心和认知一致;另一方面,随着绿色GDP、低碳经济、幸福指数等新名词与新坐标的诞生及践行,这些都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永续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南和行为自律。

——国力递增,为加强国际交往合作开创的战略新机遇。拥有空前广泛的接触和深入的了解是支撑这一战略新机遇的最重要条件。一方面,在经济、贸易、人员、技术等方面,以及在文化、援助、维和、斡旋等方面,国际交往合作不仅数量与程度迈上新的台阶,而且质量与深度产生质的飞跃;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在国际事务和国际舞台中公道正派、言行一致的厚道中国形象的日久见人心,这些都为提升国际积极影响力与话语权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正义的支持。

凡此种种均表明,源自中国自己开创又是未来中国命运所系的“六大战略新机遇”已经显山露水并将喷薄而出,但是拥有机遇并不等于拥抱机遇或者说抓住机遇。如同一切机遇一样,机遇既靠自己创造、靠自己争取,也靠自己把握、靠自己实现,机遇永远属于时刻准备者。

抓紧启动并实施“六大融合新战略”

美国《彭博商业周刊》网站10月29日发表了题为《美国经济的病态人格》的文章,针对当下美国的企业和消费者处于不合常理的相互割裂状态,分析认为这一严重病态说明美国经济肯定出了什么问题。事实上,包括美国在内的诸多发达国家不仅经济领域的割裂大量存在,而且社会领域的割裂也大量存在。形象地说,“马太效应”所寓意的极端化差距,实际已经蔓延至西方社会的每一个领域。这一切所敲响的最大警钟就是,差别发展战略该彻底让位于融合发展战略了。

所谓差别发展战略,说是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战略、倾斜发展战略等等都行,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在其相应的发展阶段也是做出积极贡献的。但是,和任何事物都会物极必反一样,差别发展战略应用并实行到极致就必然会出现消极负面的“恶果”,差距扩大、利益分割、族群撕裂、情绪敌对等等都是这一“恶果”里的一粒一粒种子,任何一粒这样的种子一旦破土而出,整个社会都将岌岌可危甚至遭遇灭顶之灾。因而,唯一的出路就是只有悬崖勒马,修补裂痕、消弭差距、减少分歧,最终实现有机融合,这样的社会才是健全的社会,才会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中国亟须启动并实施以“大融合”为目标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战略。该战略的精义在于:促融洽防分化、促联合防割裂、促合作防对立、促稳定防动荡。

在整个机械制造行业中,现代机械制造的全球化将是未来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的重要目标。随着近些年世界经济水平的发展,而且随着如今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各个行业提供了信息交流、产品研发的机会,所以各个企业都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这样毕竟加剧企业的竞争与合作,但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这种高强度的竞争下,企业才能更好的发展,淘汰劣者,留下更加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优秀好企业,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贡献。

也许有人会说,当今中国尚未出现西方社会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后那样严峻极端的差别和分化,倒是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和商业化等因发展空间巨大而可以继续实施差别战略。此言差矣,可以说这种想法是十分短视和危险的。根据笔者多年研究战略的心得,所谓战略,本质特点主要有目标性、全局性、系统性、长远性和前瞻性等方面,其中最显著与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前瞻性,通俗讲即未雨绸缪。当前正是中国启动并实施旨在消弭差距、防止撕裂的“大融合新战略”的绝佳时机。这一新战略既不同于包容性增长战略,因为“大融合战略”不仅指发展成果惠及百姓,其内涵更丰富,范围更广泛;也不同于平衡发展战略,一方面“大融合战略”不是各管各的那种齐步式发展,而是相互交融的那种镶嵌式发展;另一方面,“大融合战略”仍要讲优先、讲倾斜,但是一种反向式倾斜,即优先的重点和聚焦点将是在落后、在弱项、在短腿、在软肋等这些原来相对被忽视的方面。因为,现在的弱项往往是今后的新增长所在、新希望所在。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并且充满希望地号召“全党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那么,具体就目前中国的现实来说,“大融合战略”应当主要集中在六大领域抓紧启动并实施。

——价值大融合,这是决定社会和谐稳定的精神力量所在。人们对事物的价值取向及由此形成的价值观决定其一切的好恶取舍。对全社会而言,价值观能否形成并集中、是否健康并向上、可否传递并延续,将从人的精神这个最核心且最终极的方面决定一个社会的凝聚力的大小、健康度的强弱、成长性的高低和持续性的长短。目前社会核心价值观重铸合龙的最关键纽带在于尽可能地使道理与事实、理想与现实融合统一。

——阶层大融合,这是决定社会和谐稳定的民众力量所在。古今中外的历史无一例外地表明,国家或社会的分崩离析无不始于阶层或者阶级的对立和冲突,而其繁荣强盛又无不修复于阶层或者阶级的调和与联合。作一个最简单的划分,当下中国主要有富裕阶层、小康阶层、温饱阶层和贫困弱势阶层,如果说阶层间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集中为一条就是利益冲突,因而促进相互融合的最关键纽带就在于公平正义。

——区域大融合,这是决定社会和谐稳定的空间力量所在。中国的区域大融合既包括东中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和陆海之间的大融合,也包括城市之间、社区之间和邻里之间的大融合。当前区域的最大差距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主要在精神文化享有度上,而仍然是物质的相对贫困匮乏。正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揭示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样,实现区域大融合的最关键纽带就在于强化经济基础,包括商品物质的丰裕、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公共服务的均等。

——市场大融合,这是决定社会和谐稳定的成长力量所在。中国市场的重启、激活与繁荣既是中国经济起飞之源,也将是中国经济长青之源。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日益巨大,市场资源与经济规模间的匹配与否,将决定经济增长的速度、潜力和质量效益,并最终决定社会福利增减。目前促进市场大融合不仅包括国内外市场之间、国内各地区市场之间的大融合,而且包括有形与无形市场之间的大融合,其中最关键纽带就在于信息渗透,因而信息化技术的改进提高时不我待。

——产业大融合,这是决定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力量所在。产业大融合不仅指三次产业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同一产业内部之间也相互渗透、共同促进。比如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和机械化、销售的规模化和品牌化,都是三次产业融合为一的典范。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相互补充和衔接,将使得行业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不仅产业本身综合竞争力越来越强,而且催生更多新产品和新服务,从而满足人们收人和生活水平提高后更高层次的需求。而实现产业大融合的最关键纽带就在于技术创新,只有技术的进步才能不断突破产业的原有界限。

——制度大融合,这是决定社会和谐稳定的契约力量所在。中国古老智慧就已经指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对全社会而言,制度就是行为处事的规范,就是裁决是非的准绳,就是维系信心的依据。从上述意义讲,任何一项制度的生命力都在于是否具有公信力,而其公信力不言而喻地是来自制度的一律公平性、客观公正性和普遍适用性。目前老百姓最为关心的莫过于教育制度、医疗制度、住房公积金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等,简言之,这些制度大融合的最关键纽带就在于一视同仁,不以地域、人群或职业等的不同而差别对待。

可以预见,“大融合新战略”的启动实施将不仅事关中国人全体福祉,也必将事关全人类共同福祉。

积极主动地大力发展“六大新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繁荣富强的脚步和成就令世界赞叹。但是,据英国智库列格坦研究所最新发布的2012年全球繁荣指数排名显示,中国排名第55位。可见,在不断追求进一步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上,依然任重道远、永无止境。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深刻阐述“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高瞻远瞩、极富远见地指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对此,笔者认为,应当自今时今日起主动谋划并大力发展“中国新经济”。所谓新经济,从本质上说其内涵包括发展新理念、路径新组合、增长新动力、产业新形态、生产新方式、运行新规则;从特征上说主要表现为高持续性、高效益性、高协调型、高成长性、高民生性、高均衡性。由这些方面来细察中国经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必须在六个核心与关键方面实现从传统经济向新经济的新飞跃,即大力发展决定未来中国国力的“六大新经济”。

——从传统的高耗污染型经济提升为高效生态型新经济。这就意味着,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无论是在要素投入和产出效益上,还是在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上,都要进一步强化低耗无污高效的新标准,开发增效节能减排的新工艺,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型新经济,真正走一条效益高、生态美的新路子。

——从传统的外源出口型经济提升为内源生长型新经济。这就意味着,必须彻底扭转外生动力模式,无论是在外部市场上,还是在外部资金上,都要逐步减少对外部的依赖程度,以增强经济自主性和稳定性,减少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大力开拓国内市场这座“富矿”,积极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充分用好用足民间资金,大力发展内源生长型新经济,实现外需内需并驾齐驱、出口进口大体平衡、引资投资双向互动的新格局。

——从传统的模仿跟随型经济提升为创新引领型新经济。这就意味着,必须决心一改低小散弱现状,无论是在技术研发上,还是在产品品牌上,都要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积极制定行业竞争规则,大力发展创新引领性新经济,促进中国经济迈上高端集聚、利润大头和领袖群伦的新台阶。

——从传统的制造偏重型经济提升为服务并重型新经济。这就意味着,必须努力调整产业结构比重,无论是三次产业之间,还是产业内部之间,都要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占比和水平,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增强服务业对拉动经济贡献率,大力发展服务并重型经济,实现二、三产业比翼双飞的中国经济新形态。

——从传统的政策扶持型经济提升为法治制度型新经济。这就意味着,必须积极主动转变政府职能,无论是在资源配置上,还是在监督管理上,都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加强经济领域的立法工作,减少政府干预特别要规避政策随意性,大力发展法治制度型新经济,使中国经济治理适用规范性、预期性、依据性、透明性更强的新方式。

——从传统的优先倾斜型经济提升为普惠均衡型新经济。这就意味着,必须开始有序调转战略部署,无论是在区域发展梯次上,还是在阶层群体利益上,都要更为强调发展成果共享和分配格局公正,加大新一轮中西部跨越式发展力度,切实提高低收入者生活水平及建立相应长效机制,不断增强社会保障覆盖率和均等化的能力和水平,大力发展普惠均衡型新经济,开创中国经济发展优越性的新面貌。

纵观中国经济发展进程,唯物史观告诉世人,六大传统型经济是中国发展的阶段必然,居功至伟;六大新经济则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所在,大有可为。

猜你喜欢
新机遇战略融合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融合》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干农业,这儿有致富新机遇
新通道,新机遇
抓住医改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