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

2012-10-18 06:37熊小平王荣耀蒋仲奎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2年1期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硬化

熊小平 李 渝 王荣耀 闵 丽 蒋仲奎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一种脑血管临床急症,我国的人群患病率为每年180/10万,是脑卒中的高危因子。2006年Stroke杂志报道TIA后7 d脑卒中发生率为12.8%,1年后发生率高达21.4%[1]。故对TIA患者行相关的临床检查及风险评估极其重要。

目前临床主要采用ABCD2评分的方法进行TIA的评定与监测,研究认为ABCD2评分越高,脑卒中发生率越高,且评分在3分以上的TIA患者发生脑卒中概率明显增加。颈内动脉内中膜增厚认为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有较高的预测性[2,3]。为了解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 TIA的发生及其脑卒中风险的关系,本研究对2009年7月~2011年6月本院门诊及住院的TIA患者行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检查,同时予ABCD2评分,并随访1月,进一步探讨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与TIA的发生及其脑卒中风险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2009年7月~2011年6月黔江中心医院收治的83例TIA患者(除外风湿性心脏病),其中男53例,女30例,年龄45~84岁;表现以眩晕35例,偏瘫21例,失语8,其他1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TIA诊断标准[1],均于发病24 h内行颅脑影像学检查,并随访1月,了解其脑梗死发生情况。

1.2 ABCD2评定

按照ABCD2评分方法对TIA患者进行评分。具体评分方法参考文献[2]。83例入院TIA患者均按ABCD2评分方法进行评分,并根据ABCD2评分将其分为低危组(0~3分)、中危组(4~5分)和高危组(6~7分)。

1.3 颈内动脉超声检测

采用VIVID7彩色多普勒超声仪(GE公司,美国),颈总动脉远端分叉处1 cm、颈内动脉起始端1 cm颈动脉窦部的IMT值,取3次测量的平均值,测量时应注意避开粥样斑块。以颈内动脉IMT≥0.9 mm定义为颈内动脉IMT增厚。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所有计量值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ABCD2及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临床诊断价值分析采用ROC曲线;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与TIA的关系 TIA患者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为(0.95±0.16)mm,其中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0.9 mm有51例(61.4%),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0.9 mm有32例(38.6%)。随访1月后TIA患者发生脑梗死17例(20.5%),其中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0.9 mm的TIA患者14例(16.9%),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0.9 mm患者3例(3.6%),无脑梗死TIA患者与有脑梗死TIA患者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有显著差异(χ2=3.95,P<0.05)(表1)。

表1 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与TIA的关系

2.2 ABCD2评分与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对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价值

83例患者ABCD2评分>3分的患者约32例(39%),曲线下面积(95%CI)为0.776(0.639~0.913);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0.9 mm有51例(61.4%),曲线下面积(95%CI)为0.710(0.571~0.850)(图1)。

图1 ABCD2与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对TIA患者诊断价值的ROC分析

3 讨 论

TIA作为一种神经内科的急症,近期发生脑梗死事件概率很大。TIA患者在3个月内出现脑卒中的风险为10%~15%[4]。Tsivgoulis等采用ABCD2评分方法评估TIA患者的脑梗死风险,发现中高危患者在TIA后7 d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12.4%和24.1%[5],证实 ABCD2能有效地评估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病风险。目前认为,高ABCD2评分TIA患者被证实常伴有中度到重度的动脉狭窄。邓方等分析428例TIA患者临床资料后表示,动脉狭窄是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高危因素,而TIA发展为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为重度的脑动脉狭窄导致的低灌注[4]。脑动脉狭窄最主要的因素为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是一全身性病变,常由高血压病、高血糖、高龄及烟酒不良嗜好引发。颈内动脉由于易于检查,常被用作观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颈内动脉IMT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动脉粥样病变的范围和程度,是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早期标志[7]。研究证实颈内动脉IMT对无创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有较好的预测性,说明颈内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确能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TIA患者颈内动脉厚度为(0.95±0.16)mm,其中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0.9 mm42例(61.4%),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0.9 mm32例(38.6%)。随访1月后TIA患者发生脑梗死17例(19%),其中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0.9 mm的TIA患者发生脑梗死14例(16.9%),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0.9 mm3例(3.6%),无脑梗死TIA患者与有脑梗死TIA患者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有显著差异(χ2=3.95,P<0.05)。表明TIA患者确实存在较高的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且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提示颈内动脉粥样硬化为TIA发生的高危因素,且颈内动脉内中膜增厚程度可能与TIA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采用曲线下面积分析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对TIA患者继发脑梗死的诊断特异性发现,ABCD2评分曲线下面积(95%CI)为0.776(0.639~0.913);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曲线下面积(95%CI)为0.710(0.571~0.850)。提示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可作为TIA患者继发脑梗死的诊断指标。当然,本研究选用的样本量相对较小,大部分患者来源为住院患者,故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较国外文献报道略高。另外,本研究未考虑TIA患者发病后干预措施的影响,可能会出现实验偏差。可参考各种因素后进一步探讨颈内动脉粥样硬化与TIA及TIA后脑梗死的关系。

1 毕 齐,骆 迪.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0,4(8):1188-1189.

2 张建春,何树楠,甘 舜,等.踝臂指数及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对冠心病的诊断预测性.沈阳医学院学报,2010,12(4):201-203.

3 林 雪.应用ABCD2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梗死的风险.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3(18):16-18.

4 E aston JD,S aver JL,A lbers GW,et al.Defin ition and evaluation of trans ien t ischem ic at tack:a scient ific statem 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 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 erican S trok eA ssociation S trok e Coun ci;l Coun cil on C ard iovascu lar Su rgery andAn esthes ia;Coun cil on C ardiovascu lar Rad io logy and In terven tion;C ouncil on C ardiovascu lar Nursing;and the Interd iscip lin ary Coun ci l on Peripher alVascu lar D isease.The Am erican Academ y ofNeu rology aff irm s the value of th is s tatem ent as an edu cational tool for neu rologists.Stroke,2009,40:2276-2293.

5 Tsivgoulis G,Vassilopoulou S,Spengos K.Potential applicability of ABCD2 score in triaging TIA patients.Lancet,2007,369(9567):1082.

6 邓 方,饶明利,李 霞,等.42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卒中与神经疾病,2009,10(26):538-540.

7 翟丽华,王沙燕,梁 旭,等.氨氯地平逆转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作用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型相关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8,36(6):510-513.

猜你喜欢
短暂性脑缺血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内源性NO介导的Stargazin亚硝基化修饰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及机制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胆绿素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过去进行时考点梳理一表清
LN17模具钢预硬化热处理正交试验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长爪沙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表达变化的研究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