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文国
一个人与一个城市
——抚顺市创建“雷锋城”纪实
文/陈文国
一个城市,因为一个人而改变——50年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倒在抚顺的大地上,结束了仅仅22岁的年轻生命。然而他的精神却从此矗立起来,成为这座城市的灵魂,历经风雨,生生不息。
50载穿越,50载沉淀,50载传承,50载升腾。50年来,抚顺相继涌现出学雷锋小组4万多个,学雷锋服务队4000多个,以“雷锋”命名的站、岗、亭、车、路、班组和团队遍布城乡。雷锋精神已融入城市的文化里,流淌在市民的血脉中。
2011年8月29日,抚顺市委书记刘强主持召开专题会议,提出全力把抚顺打造成具有鲜明形象特征、深厚群众基础、文明社会风尚的“雷锋城”。以此为标志,抚顺创建“雷锋城”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一石激起千重浪,浪浪涌动雷锋潮。全市各系统、各战线、各行业的各级组织积极响应,率先行动起来,精心部署,广泛动员。
春节过后,坐落在望花区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雷锋纪念馆一天比一天忙碌起来。前来参观学习,开展专题教育活动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有的在雷锋墓前久久驻足,有的在纪念馆中流连忘返。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在雷锋塑像前,在庄严的党旗下,一支又一支队伍恭肃严整,高举右拳,重温铮铮誓言。
人民银行抚顺七百储蓄所办理了雷锋生前的最后一笔存款,如今已更名为“抚顺市工商银行望花支行雷锋储蓄所”。2012年3月2日,储蓄所党支部组织召开了以“雷锋精神接力”为主题的历任所主任座谈会。大家齐集一堂,缅怀雷锋的先进事迹,畅谈学雷锋的心得体会,共议创建“雷锋城”的责任,决心激情接力,把雷锋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弘扬光大。
创建“雷锋城”,必须依靠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依靠基层党组织的精心落实。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和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作用,作为职责所在的组织部门责无旁贷。
围绕创建“雷锋城”,全市组工干部坚持“对党忠诚、为民负责、公道正派、清正廉洁、务实创新、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追求,深入开展了“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主题实践活动,为创建“雷锋城”提供强有力的干部、人才、组织保障。
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乡镇、县区、社区、市委换届圆满完成,配优配强了领导班子,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干部教育“六轮驱动”模式已经形成,教育质量纵向提升。人才规划全面完成,重大工程、重大政策有望实现突破。基层组织建设在创先争优中得到加强,战斗堡垒作用日益突出。在2011年全国组织工作群众满意度调查中,抚顺市选人用人公信度平均值比上年提高了4.16分,在全省排名第二位;组织工作满意度包括对组工干部和组织工作总体评价,平均比上年提高4.66分,在全省排在第一位。
2012年2月25日,全市组工干部齐聚雷锋纪念馆,“迎十八大,争创党性最纯洁的部门、争做党性最纯洁的干部”仪式隆重启动。7个县(区)和抚顺经济开发区的组织部长代表本县(区)组工干部激情承诺,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优秀代表、全国道德模范郭明义受聘为活动辅导员。
阵地在哪里,战斗堡垒就推进到哪里。在沈阳和抚顺两个城市之间,有一条365天不间断运营的城际客运线路,每天发车280多个班次,日均运送旅客2万余人次,这一线路的客车统一命名为“雷锋号”。自2002年被抚顺市命名为“雷锋号”线路以来,客运公司党委坚持用雷锋精神创业育人,用雷锋精神建设企业文化,用雷锋事迹教育员工和党员,为企业长远发展集聚了强大的软实力。在沈抚同城战略中,“雷锋号”连接沈抚两城,成为抚顺市最大的学习和传播雷锋精神的流动窗口。目前,抚顺市共有国家文明及省、市、局级“雷锋号”品牌线路18条,条条都叫得响、过得硬。
在各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党组织将创建“雷锋城”活动和创先争优结合起来,纷纷开展“亮标准、亮身份、亮承诺,比技能、比作风、比业绩,群众评议、党员互评、领导点评”活动,提升工作水平和群众满意度。
市卫生系统近万名医护人员通过开展“亲患、惠民、践诺”活动,整体行风和医患关系得到明显改善;市政法系统广泛开展以党员干部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为内容的“六进”活动,向广大市民送法制宣传、法律援助,化解利益纠纷,预防矛盾激化;市房产产权管理处积极打造“数字房产”,创建群众满意窗口,推出一系列便民专项服务;市人民来访接待中心改变了过去群众来访、接待、立案、转办、督办、化解的接访、处访模式,变有权力的责任主管部门派驻中心人员按照“直接调处”机制,加大了就地化解群众来访诉求的力度,减少了信访成本,控制了重访发生……各系统、各战线党组织八仙过海,为党员发挥作用搭建了广阔平台。
全市统一开展了“百日大走访、大调研”、“党员领导干部包贫户、结穷亲、送温暖”等活动,组织广大党员深入基层村社、生产一线、百姓家门,访民情、问民生、听民意,整理群众各类需求意见6312件,形成“民情日记”和“群众意见工作实录”近7000份。如今,包括教育、交通、卫生、公安等窗口单位和餐饮、金融等服务行业在内的530余个党组织和3万名党员干部完成各项便民利民服务10万余件。
在创建“雷锋城”的实践活动中,党员始终恪守忠诚,砥砺品格,冲锋在各条战线、各项工作的最前沿,成为各行各业的优秀分子,成为人民群众最可信赖的人。
庄庆发,从警40年,当“片警”30年,在顺城区葛布街道远航社区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把百姓当父母,以雷锋为榜样,把一个治安案件多发社区变成了省级平安社区,成为老百姓的贴心人,成为抚顺公安系统的一面旗帜。
是党员,就要冲在急难险重的第一线。月牙岛生态公园是惠及民生的大工程,在主体工程大会战中,各家企业纷纷派驻以党员为骨干的精干力量。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大家纷纷打出了“共产党员工程”的鲜明旗帜,展开了比质量、比进度、比奉献、比业绩的劳动竞赛。经过半年的奋战,岛内16.6万平方米的道路、桥梁、广场、建筑、码头、木栈道全部建成,彰显了共产党员耀眼的光彩。目前,全市在各大企业、大项目中,共实施“共产党员工程”1000余个,广大党员在经济建设主战场攻坚克难,推动经济建设的车轮滚滚向前。
人的年龄有大小之分,职位有高低之别,但为党工作、为民服务人人有责。只要是党员,不管在哪里,都要体现先进性。
在望花区工农街道北厚社区,有一支“银发先锋队”,都是由退休老党员组成,年龄最大的93岁,最小的58岁。这样一支老龄队伍,确是社区建设中的一支过得硬的队伍,看楼护院、保洁护绿、就业援助、矛盾调解等大量的社区自治任务,都是由这些老党员完成的。像这样的队伍,全市社区共有2400余支,他们用坚强的党性,铸就了社区管理坚不可摧的人民战线,建设了为民服务的温暖港湾。
作为雷锋的第二故乡、雷锋精神的发祥地,抚顺是全国开展群众性学雷锋活动最早的地方。抚顺人民深深地爱着雷锋,实实在在地践行着雷锋精神。半个世纪以来,抚顺把雷锋作为城市的标志,把雷锋精神作为城市精神的一面旗帜。在创建“雷锋城”活动中,在党员的示范带领下,越来越多的群众投入其中,汇聚成党群齐心创建“雷锋城”的浩荡洪流。
伴随着天翻地覆的棚改工程,望花区古城社区诞生了“爱同舟”服务队。这是一支本来需要救助的队伍,35名队员都是下岗职工,每月只拿政府给予的417.5元津贴。然而就是这些四五十岁的大婶大嫂,却一直为小区内的140多名生活不能自理的孤寡残疾人义务买粮、买菜、洗衣、做饭,奉献着无私的爱。她们不向贫苦低头,不向命运折腰,自强不息地挺立起做人的尊严,奉献着人情的温暖,实现着生命的价值。富翁施舍,可以称作好心;平民助人,可以称作行善;而穷人济困,可以称作圣贤。也许,她们更是“雷锋城”最深刻的注脚。在这个“百姓雷锋”团队影响下,社区内外的人们纷纷加入到志愿者服务队中,社区先后成立了10多支志愿者服务队。
抚顺的学雷锋实践已经从政治层面升华为民众自觉行动。从2006年开始,全市开展每年一届“百姓雷锋”评选活动,至2011年已开展了五届,共评选出51位各行各业的“百姓雷锋”。这些“百姓雷锋”都来自民间,来自百姓,甚至来自草根阶层。他们并非“高大全”,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辛酸苦辣,但却无不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雷锋精神的高度认同和执著追求。在抚顺的百姓中,雷锋精神获得了广阔而肥沃的土壤,获得了生生不息的生命。
创建“雷锋城”,需要一代人的传承,更需要新一代的接力。在抚顺,雷锋精神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贯穿了教育的始终。在抚顺市望花区雷锋小学校园里,走廊橱窗里摆放的是雷锋照片和日记,乔安山是孩子们的课外辅导员,每年都到学校义务讲课。孩子们坚持写学雷锋日记,有的学生在日记中说:“雷锋是我们‘00后’的偶像,我们是他的‘粉丝’。”全市10个街道的33各社区已经开展了“小雷锋,进楼院”工作,近千名“娃娃楼长”在楼院老党员的帮带下,管理楼务,服务居民,成了社区小主人。
雷锋的名字和精神已经在新一代少年儿童中启蒙,成为这个城市未来发展建设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展望未来,当他们从老一辈手中接过这座城市,一定会把“雷锋城”建设得更加生机无限,更加魅力无穷。
(作者单位:抚顺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