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天福,卢奇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以下简称《学报》)是由河南省教育厅主管、河南科技学院主办的自然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73年,现为双月刊,大16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农学、植物保护、园林、食品科学、动物科学、畜牧兽医、化工、计算机、数学等方面具有创新性或实用性、能反映本学科研究前沿或热点的学术论文.创刊以来,《学报》在活跃学校学术氛围、促进学术交流、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进一步提高刊物质量,本文特以《学报》2010-2011年所载论文作为统计源进行统计分析,以期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为学报今后的发展提供一定参考,推动《学报》健康持续发展.
以《学报》2010-2011年共10期272篇论文为统计对象,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别统计了论文的载文量、作者职称比例、作者地区分布、作者合作情况等.
期刊载文量是指一种期刊在统计当年所刊载论文的数量,是反映期刊吸收与传递信息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1].2010-2011年《学报》共编辑出版了10期,刊载论文272篇.2010年为季刊,每期页码为132页,随着投稿数量的增加,2011年改为双月刊,页码变为108页,全年页码增加了120页.页码增加后年载文量也随之增加,2011年载文量较2010年增加20篇.2011年每篇文章页数为4.40页,较2010年的4.16页略有增加,与此相应,期载文量由2010年的31.50篇降为24.33篇(见表1).单篇文章页码数太少往往会导致论述不够深入,文章质量不够上档次,从表中数据看《学报》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今后还应进一步增加文章字数,刊登更多的优质稿件.
表1 《学报》2010-2011年载文统计
载文基金论文比是指基金论文数占全部论文的比例.近年来,国家在科研上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受科研基金资助的研究项目往往代表该学科领域中一定时段内的研究热点、研究重点或研究发展趋势.因此,基金论文比已成为衡量期刊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2].《学报》2010-2011年载文的基金论文比见表2.
表2 《学报》2010-2011年载文基金论文比
由表2可知,《学报》2010年刊载的基金论文数为64篇,占论文总数的50.79%,其中国家级项目析出论文10篇,占论文总数的7.94%,省部级项目析出论文22篇,占论文总数的17.46%,市厅级项目析出论文17篇,占论文总数的13.49%,市厅级以上项目的析出论文占到论文总数的38.89%.2011年刊载的基金论文数为68篇,占论文总数的46.58%,其中国家级项目析出论文11篇,占论文总数的7.53%,省部级项目析出论文24篇,占论文总数的16.44%,市厅级项目析出论文17篇,占论文总数的11.64%,市厅级以上项目的析出论文占到论文总数的35.62%.2010年与2011年所载论文在基金论文比例上基本持平,而且有的论文同时得到两项以上基金的资助(有多项基金资助的论文以最高级别的基金项目统计),说明学报的作者群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从而保证了学报载文的高学术性.但是《学报》载文的基金论文比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尤其是省部级以上项目的析出论文数量偏少,这也是制约《学报》学术影响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引文量是指一定时间内期刊载文引用文献的数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所载论文与已有研究成果的相关性、连续性和继承性的大小,也可反映出作者的知识水平、研究条件和掌握有关资料的情况,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论文的质量和所含的信息量[3].《学报》2010-2011年载文的引文情况见表3.
表3 《学报》2010-2011年载文的引文情况
由表3可知,《学报》2010年载文附有引文的论文数为125篇,引文率为99.21%,引文总数为1 132条,篇均引文数8.98条;2011年载文附有引文的论文数为145篇,引文率为99.32%,引文总数为1 497条,篇均引文数10.25条,其中单篇最高引文量为61条.数据显示《学报》载文的篇均引文数在逐渐提高,2011年已高于全国科技期刊的平均引文数9.26条[4],说明《学报》作者利用文献的能力和发文的质量较高.
《学报》2010-2011年载文校内外论文比见表4.
表4 《学报》2010-2011年载文校内外论文比例
由表4可知,《学报》2010年刊登校外稿件29篇,占全部论文的23.02%,校内稿件97篇,占全部论文的76.98%;2011年刊登校外稿件48篇,占全部论文的32.88%,校内稿件98篇,占全部论文的67.12%.从数据上看,《学报》的外稿比率似乎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需要说明的是,2010年第2期为校内博士、教授专辑,故无外稿,考虑到这一因素,2010年校外论文的比率实际为30.69%,2011年的外稿比例仅增加了2.09%.因此,《学报》的外稿比率偏低,今后应努力拓展稿源,积极引进优质外稿,从而扩大《学报》的学术影响力.
3.1.1 每人发文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论文发表的数量与质量已成为衡量作者和单位对科学研究做出贡献的重要依据之一.论文数量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研究者的科研水平和著述能力.《学报》2010-2011年作者发文量统计结果见表5.
表5 《学报》2010-2011年不同发文量的作者数统计
由表5可知,《学报》作者的发文量是极不均衡的,绝大多数作者在统计年段内只发表过1篇或2篇论文,占发表论文总人数的98.70%,从另一角度讲,这也说明《学报》的作者范围相当广泛,能够广泛吸引作者,新生作者不断涌现,后备力量很充足.发文量在3篇以上的作者有3人,占作者总人数的1.30%,说明高产作者数量较少,这基本符合洛特卡定律所表明的规律.根据洛特卡定律,对于比较成熟的刊物,只发表1篇文章的作者比例应该约为60%,从数据上看,《学报》目前的这个比例与成熟的刊物相比差之甚远.
3.1.2 核心作者群 具有持续、稳定的作者队伍,不断壮大作者群是办好期刊的重要因素之一.期刊的核心作者是指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该刊物上发表论文达到一定数量、影响较大的作者.根据普赖斯的研究,当作者发表论文的篇数≥N=0.749*(ηmax)1/2时(其中:N为核心作者发表的论文篇数,ηmax为统计时间内作者发表论文的最多篇数),该作者即为期刊的核心作者[5].定量分析中,ηmax=3,那么N=1.30,即发表论文篇数≥2的论文作者即为《学报》论文的核心作者.2010-2011年,《学报》共有35位作者发表2篇论文,3位作者发表3篇论文,核心作者占作者总数的16.45%,核心作者发表的论文数为79篇,占总数的29.04%,说明《学报》的核心作者群已经初步形成.
3.2.1 第1作者地区分布 第1作者地区分布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刊物的学术影响力和开放办刊程度.2010-2011年《学报》载文第1作者的地区分布见表6.
表6 《学报》2010-2011第1作者地区分布
由表6可知,《学报》2010年刊载的126篇论文中,来自河南省外的论文仅有4篇,占论文总数的3.17%;2011年,河南省外的论文为14篇,所占比率上升到9.59%.这也基本符合《学报》作为省属高校学报的实际地位,但是从长远来看,过高的省内论文比例不利于体现刊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更不利于提高刊物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因此,今后应该努力吸引更多的省外稿源.
3.2.2 第1作者职称统计《学报》2010-2011年第1作者职称统计见表7.
表7 《学报》2010-2011年第1作者职称统计
由表7可知,《学报》2010年发文的124个作者中,高级职称55人,占44.35%,中级43人,占34.68%,初级16人,占12.90%,中级和初级占总数的47.58%,其他10人包括3人研究生在读、1人本科在读、6人未注明.2011年发文的133个作者中,高级职称50人,占37.59%,中级54人,占40.60%,初级15人,占11.28%,中级和初级占51.88%,其他14人包括10人研究生在读、2人本科在读、2人未注明.与2010年相比,2011年发文的作者中高级职称比率降低了6.77%,中级和初级职称比率则上升了4.3%,一个原因是2010年第2期为博士、教授专辑,从而拉高了高级职称作者的比率,更为重要的原因则是低职称作者面临较大的职称压力,需要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而他们的研究往往缺少相应的基金资助,因此选择发表周期相对较短的地方高校学报发表文章不啻为明智之举.
3.2.3 第1作者学历统计《学报》2010-2011年第1作者学历统计见表8.
表8 《学报》2010-2011年第1作者学历统计
由表8可知,《学报》2010年发文的124个作者中,博士28人,占22.58%,硕士32人,占25.81%,本科0人,其他64人,占51.61%;2011年发文的133个作者中,博士24人,占18.05%,硕士50人,占37.58%,本科3人,占2.26%,其他56人,占42.11%.与2010年相比,2011年发文的作者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率下降了4.53%,具有硕士学位的比率则上升了11.77%,可能的原因与上述作者职称比率的变动类似.在2010年发文作者的其他64人中有4人为在读研究生或本科生,其余均未在作者简介中注明,2011年其他56人中有12人为在读研究生或本科生,其余也未注明.学历一项中半数左右的作者不在作者简介中注明学历,除了个别为信息未核实外,多数情况是因为作者的学历为本科甚至更低,在作者简介中列出会让他们觉得很尴尬,尤其是对于那些年龄较长或身具要职的教授和领导们来说.从另一个角度讲,作者简介中的年龄、性别、籍贯、学历和职称(有的还包括电话和E-mail)均属于作者隐私,在个人简介中有所保留地显示相关信息是作者的权利,编辑部无权提出硬性要求.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编辑部开始注意到这一问题,为了保持每篇文章格式上的一致性,尽量减少作者简介包含的信息甚至不登作者简介.可以预见,由于作者职称、学历信息的不完整,今后刊物在进行载文分析时会逐渐减少对作者职称和学历的统计分析.
《学报》2010-2011年第1作者单位性质统计结果见表9.
表9 《学报》2010-2011年第1作者单位性质统计
由表9可知,2010年所发的126篇论文中,第1作者来自高等院校的有112篇,占论文总数的88.89%,来自中等专业学校的有2篇,占论文总数的1.59%,来自其他单位的12篇,占论文总数的9.52%,没有来自科研单位的作者.2011年来自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和其他单位的作者比例与2010年相近,但是有5篇来自科研单位,占论文总数的3.42%.这里的其他单位是指政府机构、各个行业领域的县市级行政主管单位或企业等,如在农业系统中的农业局、畜牧局、园林局、土肥站、农技推广中心等.从数据可以看出,《学报》近90%的稿件来自高等院校,说明高校教师仍然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也是刊物应该努力维持的作者群体.但是来自科研单位(如各类研究院)的稿件仍然偏少,科研单位的研究内容往往与社会发展或行业生产联系紧密,紧跟时代步伐,其研究成果多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或应用价值,因此,今后应该努力争取更多来自科研单位的优秀稿件,以提升刊物的学术影响,并推动所在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习惯于通过团队合作、知识技术互补来提高研究效率,进行跨学科深入研究,合作研究已经成为主流,论文作者的合作情况也成为评价学术期刊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论文作者合作情况主要是指论文的合作度和合作率,合作度是指在某一确定时间内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它反映了某种刊物论文作者智力的发挥程度,合作率是指在某一确定时间内作者为2位以上的论文数占载文论文总数的比例.《学报》2010-2011年论文作者合作情况见表10.
表10 《学报)》2010-2011年论文作者合作情况
由表10可知,2010年《学报》所发126篇论文中,合作论文108篇,论文合作率为85.71%,合作度为3.02人/篇;2011年所发146篇论文中,合作论文135篇,论文合作率为93.84%,合作度为3.23人/篇,合作率和合作度均有所提高.在单篇论文作者人数中,以2~4人所占比率居多,占到论文总数的78.77%.
充足的稿源是高校学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对《学报》2010-2011年载文的分析结果表明,《学报》的稿源主要来自校内的教师,校外稿件尤其是省外稿件数量极少,这很不利于刊物的长远和健康发展.在维持好现有核心作者群的前提下,应该积极拓宽稿源范围,努力争取优质外稿,借此提升《学报》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和引导在读研究生这一潜在的作者群,第1作者为在读研究生发表论文的数量在论文中所占比率增长较快,这与当前高校研究生招生数量扩大,而很多高校规定研究生毕业必须发表论文有关.我校近年来硕士研究生数量迅速增加,他们所进行的学位论文试验往往又是来自导师获得各种基金资助的项目,这些项目反映了所在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或发展趋势,其析出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在2011年《学报》所发的第1作者为在读研究生的10篇论文中,本校就占了6个.需要注意的是,在读研究生往往科研写作水平不高,所写论文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高校学报的编辑,有义务在科研写作方面对他们进行一定的指导,既提高了本校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又为《学报》争取到了大量的稿件和潜在作者群,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基金论文比是衡量刊物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的重要指标.《学报》虽然在基金论文比方面表现尚可,但要想进一步提升刊物质量和学术影响,目前的基金论文比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省部级以上项目的析出论文数量偏少,仍需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作为高校学报,在争取各类基金析出论文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是高校里拥有数量众多的科研工作者,高校优越的研究条件可以让他们能够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从而争取到更多更高级别的科研项目,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例,我校作为第1主持单位申请到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0年为4项,2011年为10项,呈现良好的上升势头,这些国家级项目的析出论文将会为《学报》提供一批优质的稿件;其次是同为高校的教职工,学报编辑会经常与校内各个教学院系的博士、教授们打交道,有些还会因为校友、同乡等各种关系联系较多,融洽畅通的交流为争取校内优质稿件提供了极大方便;最后是许多高校学报的编辑或主编本身就在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有的还获得了各类基金项目,同时在教学科研过程中,他们能够了解各个学科的发展情况,并有机会接触到校内外的优秀同行或专家,这也为争取到高质量稿件提供了保证.
《学报》在变更为双月刊后,载文总数虽然略有增加,但期均载文量却在减少,说明我们在扩刊后更加注重载文的质量控制,这也为学报今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只要我们办刊方向明确,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加上编辑部成员的共同努力,就一定能不断提高刊物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当地的社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1]邱俊明.《化工学报》载文2004-2006年被引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27):100-101.
[2]孙宁.《江苏农业学报》2005-2007年载文量及作者群统计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21(12):69-72.
[3]颜志森,张薇.《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以来载文、作者和引文的统计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4(3):373-377.
[4]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1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
[5]罗式胜.文献计量学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