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珊珊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 610059
JAZMIN油田位于哥伦比亚所在的中马格达莱纳盆地,哥伦比亚拥有10个沉积盆地,中马格达莱纳盆就是其中之一,该盆地位于科迪勒拉山的中部和东部之间(如图1所示),属狭长型陆上盆地,平行于安第斯山。主要沉积中心位于盆地东部,表现为不对成的沉积,沉积层逐渐向西部变薄。盆地总面积4万平方公里,长、宽分别为500km、60km。盆地的主要生油岩为LaLuna组页岩。JAZMIN油田的储存量主要在盆地的中部和北部分布。
针对当前拥有的单井资料信息,在分析JAZMIN油田的储层特征前,需要利用工区沉积相分布的具体情况,完成单井储层的分级评级,特征如下:
首先,整个工区储层的岩性特征为:长石石英砂岩、亚长石砂岩,上述岩性是该工区储层的主要岩性,于此同时,也发现存在粒级以粗—硬砾岩、中—粗砂岩和细粒砂岩,上述岩性具有一定程度的发育,且表现出了较好的孔渗性。其次,对薄片进行孔隙度分析,发现可见的孔隙度范围在10%-24%之间,对薄片进行物性分析,发现具备较好的显示特性。针对不同储层的物性情况,将孔、渗资料纳入研究数据中,统计学分析了上述各储层的叠合特性。
本次研究选择的样本点提取井满足以下特点:剖面具备相交点,因此,得到三口井符合要求,即1、2剖面交点的AK-03井,2、3剖面交点的M-05井,3、4剖面交点的AR-04井。统计学分析要求样本点数据收集,样本点定义为砂岩层在进行了岩性剖面后,形成的深度段获取孔隙度、渗透率,对孔隙度和渗透率数据取平均值得到样本点。样本点的提取数量:60个,完成孔、渗交会图作为分析依据。
样本点收集第二步,需要选择剖面中非剖面相交点的提取样本单井,本次选择4口,分别是CAO-01井(1剖面)、I-01井(2剖面)、N-03井(3剖面)、S-01井(4剖面)。同样采取前面有关样本点的统计数据选择,样本点的提取数量:76个,完成孔、渗交会图作为分析依据。
将上述两种类型的取样数据分析,得单井的储层孔、渗交会图显示的特征,在剖面重复与不重复出现的井的储层孔、渗交会图的样本集合区域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根据掌握的数据得出对单井储层划分的标准,本次研究获得三类储层的主力层分类,详细数据如下:储层层数:Ⅰ类、Ⅱ类和Ⅲ类分别有124、204和158层,即所有类别的储层层数均超过100层;储层层数由多到少排比:Ⅱ类、Ⅲ类、Ⅰ类,可以看出Ⅱ类的储层是主要主力层。
通过对上述储层的划分,可以进行三类储层厚度的统计计算处理,得到平均值,具体如下:Ⅰ类、Ⅱ类和Ⅲ类单井平均厚度值分别82.89m、91.98m和4.68m。厚度值由厚到薄排比为:Ⅱ类、Ⅰ类、Ⅲ类。
通过对砂体厚度、孔隙度、渗透率及沉积相展布的综合分析,并在平面上叠合,最终得出JAZMIN油田的储层分布(图1)。
根据统计分析得出,JAZMIN油田储层砂岩受成岩作用影响很小,固结程度很低,物性好。在研究区内沉积相是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根据沉积特征结合孔隙度、渗透率、有效储层厚度,将该区储层大致分为三类,如表1所示:
表1 三类储层的特征
图1 JAZMIN油田储层分布图
JAZMIN油田及其周边和东部滚动开发区以“A”层为主,工区东北部——I类储层发育位置为最优勘探区域,给区域的沉积以辫状河河道为主,砂体厚度较大,占整个区域内储层的70%以上,具备良好的砂岩物性,属高孔高渗储层,可以作为优先部井的区域。对JAZMIN油田的后续开发中,需要掌握更多、更详细的数据,来对其他两类储层的特性分析,来作为开发的依据,提高油田的产量和质量。
[1]任翔,刘漫,周琪.安塞油田坪桥地区长6油层组储层沉积相研究[J].吐哈油气,2010(3):1-4.
[2]刘家铎,田景春,李琦,等.东营凹陷精细油藏描述中的沉积微相研究[J].复式油气藏,1998,10(4):56-61.
[3]姜在兴.沉积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4]于兴河.碎屑岩系油气储层沉积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5]顾家裕.沉积相与油气[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6]Passega R.Grain size representation by CM patterns as a geological tool[J].Jour Sed Petrology,1964,34:830-847.
[7]纪有亮.层序地层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8]吴胜和,熊琦华.油气储层地质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9]马达德,寿建峰,胡勇,等.柴达木盆地柴西南区碎屑岩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分析[J].沉积学报,2005,23(4):589-595.
[10]周国英.哥伦比亚上马格达莱纳谷地的含油气系统[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5(2):46-49.
[11]李国玉.新编世界含油气盆地图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
[12]UPME.Bulletin Statistics in Mineral and Energy,1999-2005,2006.
[13]刘宝.关于沉积学发展的思考[J].沉积学报,1992,1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