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时代主旋律 身入心悟抓精品——结合“走、转、改”活动谈新闻报道的鲜活性和感染力

2012-10-15 08:15:52杨宝林于海旺
中国地市报人 2012年9期
关键词:承德群众基层

□杨宝林 于海旺

(承德日报社,河北 承德 067000)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多。面对这一新的形势,报纸如何生存发展,已成为办报人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为,作为平面媒体要在新闻真实性、准确性的基础上,不断追求鲜活性、增强感染力,这样的新闻才有生命力。也只有这样的新闻,才能让广大读者喜闻乐见。下面笔者结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谈谈如何围绕主旋律,坚持“三贴近”,如何深入挖掘新闻题材,采写鲜活新闻,如何增强报纸的特色和时代感,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

聚焦基层 获取新鲜独到的素材

基层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新闻界有一句老话叫“抓活鱼”,说的就是要到基层到现场,拿到第一手新鲜、独到的素材,写出生动活泼的作品。那些产生广泛影响、深受群众喜爱的新闻佳作,大都是来自基层一线。如感动无数中国人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魏巍于战火硝烟中3次赴朝鲜,深入战士们中间采写的,留下了传世名篇。2011年以来,广大读者普遍反映《承德日报》上的新闻信息量大了,内容鲜活了,可读性强了,在事实报道中感悟到了党的政策,从中得到了启发和收获。这都取决于报社认真开展“走、转、改”活动,把报道的视野放在基层,大量的记者纷纷走出办公室、走出书山会海,把身子沉到基层,到群众生产生活中,挖掘鲜活素材、采写具体生动事实报道的结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走、转、改”实践启示我们,基层蕴藏着最鲜活、最生动的新闻资源,到了基层,就有了报道的素材,有了思想的火花,有了写不完的新鲜故事。新闻工作者应当以敏锐的时代眼光发掘新闻,提炼主题,以深厚的生活积淀丰富报道内涵,不断增强吸引力感染力。2011年,从《承德日报》报道中遴选,由读者参与评选的“承德市十大新闻事件、十大新闻人物”,无一不是来自基层的新闻报道,无一不是来自基层一线的典型人物,深为广大读者认可,这就是新闻生命力所在。

抓鲜活新闻是检验记者作风是否过硬的试金石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显著特征,就在于它的实践品格。只有沉下身心、走进基层,贴近群众,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把握时代脉搏、感悟生活真谛,才能采写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闻佳作,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抓鲜活新闻是检验记者作风是否过硬,工作能力强不强的试金石。要有股“一头大汗两腿泥”的劲头。好的新闻作品,是用脚板在基层走出来的,是百姓在实践中创造的事实的报道。新闻工作者要走出机关大院,走出文山会海,不畏艰险、不怕困难、俯下身、弯下腰,走进田间地头、车间班组、边远山区,和群众同吃同住同生活,同呼吸共命运,经得起风风雨雨的考验。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带着感情关心群众疾苦,诚心诚意为群众办事;缩短同群众的距离,拉近同群众的感情,做群众的贴心人。群众才能跟你交心,说实话,才能了解到真实情况,正如有的同志讲的,只有到了一线,才能闻到大地的泥土味,才能听到百姓的心里话;只有接“地气”,才能冒“热气”,写出的报道才会有灵气有生气。真正感人、流传于世的作品无不是深入实地,用心采访而来的。范长江冒着生命危险深入西北边隅,写出了感动无数读者的《中国的西北角》。《承德日报》、《承德晚报》的记者,多年来始终坚持深入基层一线采访,写出了许多主题鲜明突出,内容鲜活生动的报道,这些报道不仅受到读者的好评,而且有多篇作品获得了国家级、省级新闻奖。无论获奖数量,还是奖项等级,《承德日报》连续多年在河北省各市中均保持领先位次。

春江水暖鸭先知。党的政策是对基层实践的深刻总结,基层是落实党的政策的终端。基层群众对党的政策方针的落实情况最有发言权,对政策的效果感知最深。只有到了基层,才能感知党的政策落实情况,效果如何,人民群众对政策拥护不拥护。到了基层,才能认清基本国情,了解改革建设实践,才能抓住人民群众的关注点,找准新闻宣传的着力点。发挥新闻的宣传、引导、监督作用,在重大主题宣传、典型宣传、政策解读和热点引导等报道中,弘扬主旋律,充分反映中央决策部署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实实在在利益,才能更好地推动党的各项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

走进基层,才能培育清新朴实的文风。文风不正,严重影响真抓实干、影响工作成效,损害党的威信,导致干部脱离群众,使党的政策在基层群众中失去感召力。新闻工作者改进文风,应当深入基层,在实际生活中“望、闻、问、切”,多反映贴近群众情感的事例,多运用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到真实可信、朴素自然、生动鲜活、言简意赅。对特定新闻事件,可适当做些场景和细节描写,让新闻语言活力十足,以增强视觉冲击力。群众是语言大师,老百姓的话最生动、最活泼、最有生活气息。要深入到群众之中,学习群众语言,善用群众语言。用百姓的“家常话”,记录百姓身边事,反映百姓情感。多一些短话、新话、实话,少一些大话、空话、套话,才能拉近新闻报道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让人们爱读爱听爱看,实现最佳宣传效果。

完善机制 常抓不懈出精品

“走、转、改”是新闻界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坚持“三贴近”、保证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树立和维护新闻工作者良好社会形象的基础性工程。

完善工作机制是落实“走、转、改”的有效保障。从持续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考虑,从讲质量要效率出发,承德日报社采取多种措施,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使走基层活动成为一种常态,做到常抓不懈,出精品,入人心,弘扬主旋律,用优秀的作品感染人,充分发挥新闻的宣传效果。

制定方案,建立载体。承德日报社党委经常例会研究,并成立以总编辑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围绕中心工作,结合阶段特点要求,研究拟定走基层工作方案。做到重点明确,工作有的放矢。在报纸头版开辟“走基层一线见闻”、“身边的感动”、“民生关注”专栏,其他新闻版设立“一线写真”、“农村新事”、“情系你我他”等为读者喜闻乐见的专栏,每天都有来自基层的鲜活新闻见诸报端,成为报纸的一大亮点。

建立基层联系点。通过与贫困边远地区结对子、定点帮扶、双向互动的形式,开展蹲点调研活动,把所见所闻的新人新事,以精炼的语言撰写成文,及时呈现给读者。主动服务基层,为群众排忧解难也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组织新闻报道服务小分队,在服务中宣传,在宣传中服务。发挥新闻人眼界宽、联系面广的优势,为基层群众宣传科教信息,引导致富项目,拓展产销渠道,设身处地帮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承德市平泉县是全国知名的食用菌之乡。利用报纸载体,以新闻形式,将实用技术向周围县区引荐推介、牵线搭桥,使食用菌栽培技术迅速在全市及周边地市推广开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围场县是华北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基地,2011年是个大丰收年,却遇到销售难,报社专门派出一组记者深入采访报道,并在新闻网站上刊载寻求客户的信息,结果使销路大开,仅此帮助促销马铃薯上千万公斤。

承德是历史名城,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全力推进国际旅游城市建设,打造文化品牌,唱响和谐社区,先后推出《鼎盛王朝》、《帝苑梦华》等多部精品力作,使承德文化推向全国,走向世界。报社派精干记者深入采访、挖掘,以生动的笔触写出六篇系列报道,连续刊发,在全市乃至全省产生轰动效应。承德和谐社区建设成为全国先进典型,民政部在承德市召开现场会,推广其经验。

建立新闻考评制度,促使记者下得去,蹲得住,深挖掘,写精品。报社编前会每日一讲评,每月一统计,每季一考评,并张榜公布。对评选出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视新闻精品情况与个人工资挂钩。同时,将此作为年度新闻奖评选的重要依据和推荐参加国家级及省级新闻奖评选的前置条件。这些措施促使全体采编人员争先下基层,采写鲜活新闻。2011年,全社共采写刊发300多篇反映基层一线人物事件的新闻稿件。这些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鲜活生动的新闻在读者中产生很大反响。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引起了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促成了问题的解决,真正发挥了党报“喉舌”作用。

笔者认为,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新闻媒体竞争激烈,人们思想更加开放,更加活跃,也更加多元化,新闻战线承载着重要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作为一级党报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更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基层一线,蹲点调研采访,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努力形成清新朴实、生动活泼的文风,用优秀的新闻作品营造积极向上、凝心聚力、和谐发展的舆论氛围。作为新闻人就要牢记使命,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努力做到身入心悟出精品,增强新闻的鲜活性和感染力。■

猜你喜欢
承德群众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当代陕西(2022年6期)2022-04-19 12:12:20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德分行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德分行
基层在线
人大建设(2020年2期)2020-07-27 02:47:54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当代陕西(2019年13期)2019-08-20 03:54:10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56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人大建设(2018年1期)2018-04-18 11:29:59
走基层
大众摄影(2016年4期)2016-05-25 13: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