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莹,沈璿,包金山
青少年孤独感与依恋类型的相关研究
——以内蒙古地区为例
包莹,沈璿,包金山
运用相关量表对青少年孤独感和依恋类型进行测试,并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以此探讨青少年孤独感和依恋类型的关系。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青少年存在孤独感体验,且社会孤独感较为严重;孤独感与依恋类型呈正相关,且差异显著,经回归发现依恋类型对孤独感有预测作用。
孤独感;依恋类型;青少年;内蒙古
孤独感体现的是一种封闭心理,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绝或受到外界排斥所产生出来的消极情感。一般而言,短暂的或偶然的孤独不会造成心理行为紊乱,但长期或严重的孤独体验可引发某些情绪障碍,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孤独感还会增加与他人和社会的隔膜与疏离,而隔膜与疏离又会使孤独感体验增强。久之,势必导致疏离的个体人格失常。目前孤独感的理论基础还不完善,结合多种国内外关于孤独感的阐述并作如下解释,即当个体觉得现实和理想产生差距并缺乏人际沟通达不到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时而产生的一种感受[1]。
依恋概念最早由John Bowlby提出,主要是指母亲与儿童之间的特殊情结。依恋类型是母亲与儿童培养依恋特殊情结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稳定的态度模式及行为模式,它反映的是个体自我和他人内部模式的差异[2]。这种依恋关系是促进和维持与养育者亲近的姿态和信号。父母作为照顾者角色的责任在于提供给婴儿一个基本的安全感,包括建立起牢固的情感纽带,让婴儿认同自己的角色即明确自己与母亲或者其他人的关系,让婴儿在照顾者逐渐增加离开时间和次数的时候拥有安全感。
(一)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内蒙古地区青少年300人,其中有效问卷274份,问卷有效率为91%。
(二)研究工具
1.关系问卷(RQ)
此问卷是由巴塞洛缪和霍洛维茨编制的一份自我报告形式的依恋量表,包括四段对依恋原型的描述,要求受测者在7点量表上判断每段描述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自己的亲密人际关系,最后从四种类型:安全型、害怕—回避型、专注型和放弃型中,挑选出最适合的一种作为自己的依恋类型。
2.情感与社会孤独量表
该量表是如塞尔和温腾博斯等人编制的。为0~4分的五级评分,包括两个分量表即情感孤独分量表和社会孤独分量表,每个分量表都由五组条目组成。情感孤独分量表的信度为0.78,社会孤独分量表的信度为0.76。该量表的效度为0.30~0.70。
3.统计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12.0,所采用的统计方法有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一)学生在孤独感和依恋类型方面的基本情况
表1 学生孤独感的基本情况
如表1所示,内蒙古地区青少年的社会孤独高于情感孤独,且差异显著。导致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样本选取地区是少数民族地区,样本不一致。
表2 学生的依恋类型分布情况
由表2可知,内蒙古地区青少年的依恋类型中有38%是安全型,19%是害怕—回避型,43%是矛盾型(专注型和放弃型)。
表3 依恋类型在孤独感各维度上的差异分析
在表3中,四种依恋类型在总体孤独感方面的得分从低到高依次是:安全型(16.40±2.796)、专注型(17.63±3.308)、害怕—回避型(18.48±2.874)、放弃型(20.02±3.524)。四种依恋类型在情感孤独方面和社会孤独方面的得分顺序与在总体孤独感方面的得分顺序一致,从低到高依次是:安全型(5.63±2.549)、专注型(6.53±2.597)、害怕—回避型(7.39±2.276)、放弃型 (7.63±2.225);安全型 (10.77±1.920)、 专注型(11.11±1.956)、害怕—回避型(11.10±1.972)、放弃型(12.41±2.487)。四种依恋类型在总体孤独感、情感孤独和社会孤独上的方差分析显示为显著,并进一步经多重比较发现,依恋类型为害怕—回避型、放弃型的个体在总体孤独方面都显著高于安全型,但害怕—回避型高于专注型且未达到显著。依恋类型为专注型的个体孤独感显著低于放弃型,且高于依恋类型为安全型的个体。情感孤独方面,依恋类型为害怕—回避型和放弃型的个体情感孤独高于依恋类型为安全型的个体,且差异显著。社会孤独方面,依恋类型为放弃型个体高于安全型、害怕—回避型和专注型,且差异显著。据国内研究结果显示,依恋类型为安全型个体的孤独感体验要低于不安全依恋类型个体的孤独感体验[3],此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一致。依恋类型为放弃型的个体在总体孤独感、情感孤独和社会孤独上的得分都高于安全型、害怕—回避型和专注型,究其原因为:该依恋类型的个体具有较高的自尊心、较低的信任感,自认为拥有亲密的人际关系,但又不信任别人,因此放弃型依恋者在人际交往方面体现得很消极。与依恋类型为放弃型个体相比,依恋类型为专注型的个体其社会孤独感显著低于前者。之所以社会孤独感低是因为依恋类型为专注型个体其较低的自尊心,易信任别人,自认为在人际交往方面体现不出自己的价值,但又有较强的交往动机。依恋类型为害怕—回避型和放弃型个体在情感孤独方面要高于依恋类型为安全型的个体,其共同的原因是两者在人际关系方面具有不信任性且不愿主动和别人沟通,因此在建立人际关系方面较困难。
(二)学生孤独感与依恋类型的关系
表4 依恋类型在孤独感各维度上的相关情况
从表4可以看出,依恋类型与总体孤独、情感孤独和社会孤独呈正相关,并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回归方程(如表5)。可知,内蒙古地区青少年的依恋类型对总体孤独、社会孤独和情感孤独都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一是内蒙古地区青少年存在孤独体验,且社会孤独较严重。
二是内蒙古地区青少年的依恋类型有38%是安全型,19%是害怕—回避型,43%是矛盾型(专注型和放弃型)。
三是经统计分析,孤独感与依恋类型呈正相关且差异显著,并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回归方程。依恋类型为害怕—回避型、放弃型的个体在总体孤独方面都显著高于安全型,但害怕—回避型高于专注型,且未达到显著。依恋类型为专注型的个体孤独感显著低于放弃型,且高于依恋类型为安全型的个体。情感孤独方面,依恋类型为害怕—回避型和放弃型的个体情感孤独高于依恋类型为安全型的个体且差异显著。社会孤独方面,依恋类型为放弃型个体高于安全型、害怕—回避型和专注型,且差异显著。
[1]马素红.在校硕士研究生孤独感状况及与其依恋类型、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2]金艳.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
[3]陈抗.大学生孤独感、社会支持状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C913.5
A
1673-1999(2012)01-0078-02
包莹(1987-),女,内蒙古人,西安理工大学(陕西西安710054)硕士研究生;沈璿(1967-),女,陕西西安人,西安理工大学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包金山(1954-),男,内蒙古人,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国土资源局局长。
2011-10-28
西安市2011年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10-2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