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乐都地区水文特性

2012-10-10 10:12古嫩凯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年18期
关键词:乐都输沙量蒸发量

古嫩凯

(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乐都水文站,青海 810700)

1 流域概况

1.1 自然地理及河流水系

乐都水文站是湟水下游干流控制站,也是国家重要水文站。地处青海省乐都县岗沟镇下教场村,地理位置位于102°25′,北纬36°29′,集水面积 13025km2,距河口 128km,所用基面为冻结基面,干流相关站上游有西宁水文站,下游有民和水文站。测站断面下游主要支流南岸有岗子沟、双塔沟、虎狼沟,北岸有引胜沟、直沟等。

1.2 测验河段

乐都水文站基本测验河段长度100m,河床由沙卵石组成,洪水期有冲淤变化,两岸均有4~5m的防洪堤。主流靠左岸,基本断面以下河段较顺直,水流方向与断面垂直。

洪水主要发生在夏、秋两季,来源由地面径流和暴雨而引起,暴雨、山洪引起水位、流量暴涨暴落,水位~流量关系比较稳定。沙量来源主要是河床冲刷,山洪暴发而引起,沙量较大。

2 资料选用

乐都水文站始建于1988年,前身为大峡水文站,建于1957年,两断面相距约20km。两断面区间入流北岸有水磨沟、迭儿沟和寺沟,南岸有高店沟、马吓拉沟和峰堆沟,本次的特征值分析为了资料的系列长度的考虑,将两断面的资料先合并采用,即从1957~2004年的各项特征值一并作为乐都水文站资料来分析,再分别作为两站进行比较分析。

3 降水量的多年变化

3.1 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

年降水量的变化,表现在本站近年有逐渐偏枯的趋势,进行P-Ⅲ型频率适线优选,计算得出 Cv=0.22,Cs/Cv=2.0。

从实测资料分析可知,20世纪50年代至今(2004年),大致可以归纳以下两点:①年降水量经历了偏丰-偏枯的变化过程,本站50~60年代和90年代的年降水量(分别为339.1mm和336.2mm)与多年平均降水量较接近。②从50年代到80年代,年降水量处于偏丰状态,90年代至今为偏枯。由图2的降水量趋势线,可以看到,总的趋势,降水量是逐年微量递增的,近年没有太大的降水量,也没有太小的降水量。即:自建站以来,除原大峡站断面1966年的年降水量为155.2mm之外,其余年份的年降水量都在200mm到400mm之间变化。趋势图如图1所示。

3.2 年降水量最大值与最小值的统计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33.4mm,最大年降水量532.6mm,出现在1961年;最小年降水量155.2mm,出现在1966年;最大日降水量,30.5mm,出现在1994年。

采用长系列降水资料,进行年降水量最大值与最小值的统计,本站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丰、枯悬殊。其最大年降水量比最小年降水量多377.4mm(△),最大年降水量为最小年降水量的3.43倍(Km);最大年降水量为多年平均降水量的1.6倍(K丰);最小年降水量为多年平均降水量的0.46倍(K枯)。选用的年降水量最大值、最小值见统计表1。

4 蒸发

水面蒸发是水循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水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对水面蒸发折算系数进行分析计算就显得十分重要。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在2004年编写了《青海省水资源评价报告》,本次的分析中参考并采用了其中的年蒸发折算系数0.66。

4.1 历年蒸发量的统计

对本站1957~2004年的蒸发资料折算为E601型蒸发器蒸发量并统计。见表2。发现原大峡站比乐都站年蒸发量要大的多。大峡站的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239.0mm(1957~1987年),乐都站多年平均蒸发量为887.8mm(1988~2004年)。

4.2 蒸发量的年际变化

将乐都站的蒸发量资料绘出趋势线图如下图2:

由图2不难看出,蒸发量总的趋势是减小的,另外,从原大峡站迁至现乐都站开始(即1988年)起,蒸发量便急剧减少,多年平均蒸发量减少351.2mm,并且,在五、六十年代,尤其是在六十年代,大峡站的蒸发量有大的波动,有连续大幅度上升的变化。由此,将两断面的蒸发量分别进行分析得:大峡站的蒸发量是逐渐减小的,而乐都站的蒸发量却是逐年增加。

4.3 干旱指数

在气候学上一般以各地年蒸发能力(年可能蒸发量)和年降水量之比作为区别各地气候干湿程度的指标,这一比值称之为干旱指数r。相应的,多年平均干旱指数由选用站的E601型多年平均蒸发量除以多年平均降水量而得,当r大于1,说明蒸发能力大于降水量,气候偏于干旱,反之,当r小于1,说明降水量超过蒸发能力,气候偏湿润。由以上所述,得出乐都地区的干旱指数r为3.11,属于半干旱气候。

5 流量

流量是反映水资源和江河、湖库等水体水量变化的基本资料,也是河流最重要的水文特征值。在进行流域水利规划,各种水利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运用,防汛抗旱、水质监测及水源保护等方面,都需要流量资料。本次对乐都水文站(含大峡站)的长系列流量特征值进行统计和分析,有利于流量资料系列的合理选用。

5.1 历年最大洪峰流量统计

将乐都站(含大峡站)的历年平均流量、年最大洪峰流量及年径流量等各项流量特征值进行参数确定。水文频率计算中需要的是频率曲线,它服从英国生物统计学家K·皮尔逊研究的P-Ⅲ型分布曲线,其密度函数:

对于1957~2004年同步期变差系数Cv值的分析,同时计算出Cs/Cv。先应用距法估算其值,然后进行P-Ⅲ型频率适线优选,计算得出Cv=0.51,Cs/Cv=2.5。系统分析本站1957~2004年的实测最大洪峰流量,发现最大实测洪峰流量为908m/s2,在本次频率计算中该实测洪峰流量为50年一遇洪水。

本站多年平均径流量13.02亿m3,多年平均流量41.2m3/s,最大年径流量出现在1989年,径流量26.97亿m3。

5.2 年径流量的多年变化趋势

径流的年际变化通常用变差系数Cv值来表示,Cv值越大,其年际变幅越大。河川径流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年降水量的多年变化,还受到径流的补给类型及流域内地貌、地质等条件的影响。Cv值在地区分布上表现为湿润地区小,干旱地区大。乐都水文站多年平均径流量13.02亿m3,年径流 Cv值0.32,属年径流变化较大地区。

乐都水文站自建站至今,年径流的变化总的趋势是减少的,丰、枯变化比较明显,基本交替出现。在不同的年代,年径流的变化是不同的。在50年代和60年代,年径流的变化波动较大,丰、枯变化随着年份的交替变化很明显;70年代和80年代变化平稳,比较靠近多年平均值,丰、枯变化也平稳过渡。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随着89年大洪水的带动,出现大的波动。从90年代至今又趋于丰、枯平稳变化。

表1 乐都站年降水量最大值与最小值的统计

表2 乐都站年蒸发统计表 单位:mm

表4 不同年代输沙量对比分析表 单位:万吨

6 泥沙

河流泥沙不仅反映河流水土流失的状况,还是河川径流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影响着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般,泥沙的大小与降水、径流成正比,流域下垫面对泥沙的影响较为复杂,流域下垫面中,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地质均影响着泥沙的大小。

乐都水文站的沙量来源主要是河床冲刷,山洪暴发而引起,沙量较大。这次采用了1989~2004年的泥沙资料,提出悬移质特征值,对输沙量、年含沙量进行频率曲线演算。从50年代到90年代,输沙量如表3所示:

将含沙量和输沙量进行各年段统计并对比分析,如表3。由表中发现,从50年代至90年代,输沙量逐渐呈减小的趋势,变化幅度也较大。

对本站年输沙量进行频率计算得:Cv值0.55,多年平均输沙量551万吨,最大年输沙量1150万吨,出现在1994年;最大含沙量893kg/m3,出现在1966年;最大日平均输沙率23900kg/s·m3,出现在1989年7月21日;多年平均含沙量5.16kg/m3。

7 结语

7.1 乐都地区年降水量表现出近年有偏枯趋势,而从总的趋势来看,降水量逐年微增,大多数年份的年降水量在200mm到400mm间变化。

7.2 乐都地区的年蒸发量总的趋势是减少的。将乐都站和原大峡站分别来看,大峡站的年蒸发量有下降的趋势,而乐都站的年蒸发量却有上升趋势。

7.3 由干旱指数的定义,乐都地区的干旱指数为3.11,属半干旱气候。

7.4 乐都地区多年平均径流量13.02亿m3,年径流Cv值0.32,且年径流有逐渐变枯的趋势,变化波动较大,丰枯变化也较明显,属年径流变化较大地区。

7.5 乐都地区沙量主要来源是河床冲刷、山洪暴发引起,沙量较大。年输沙量Cv值0.55,多年平均输沙量551万吨。

[1]《青海省水资源评价报告》[R].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2004.

[2]《河流流量测验规范》[J].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乐都输沙量蒸发量
青海乐都:“红洋芋”带来“红日子”
1958—2013年沽源县蒸发量变化特征分析
辽河干流辽中站河道冲淤变化趋势研究
1981—2010年菏泽市定陶区蒸发量变化特征分析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祖厉河输沙量变化的影响分析
新疆民丰县地表水面蒸发量分析
频率曲线在荆江三口输沙量计算中的应用
达孜县夏秋季大小型蒸发量特征、影响因子与差异分析
对乐都区动物疫病防控形势的思考
关于辽河干流河道冲淤量沿程变化规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