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英臣
提升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的网络素养
■孙英臣
我们党一直强调要坚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坚持把握时代特征开展党建工作,强调要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悄然来临的网络时代,有着极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极为明确的时代发展要求,如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展基层党建工作,关系到我们能否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能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为了了解和掌握网络时代的农村基层党建现状,深入调查研究农村基层网络党建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做好农村基层网络党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笔者面向河北省乡镇党委书记开展了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网络党建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98份,回收问卷955份,回收率86.98%,其中有效问卷888份,有效率92.98%。
网络是当今时代的第一传播媒介,其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传播影响之大,已经远远超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在一定意义上讲,对于网络的认知程度决定了一个人、一个组织运用网络的程度。所谓认知,是指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是人为的,也可以是自然的;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对于网络的认知,也分为人为的、有意识的和自然的、无意识的两类。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无论是人为的、有意识的,还是自然的、无意识的,乡镇党委书记对于网络的认知程度、运用程度,与农村基层网络党建工作的水平关联度极高。
人与网络的亲密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其网络认知程度。对下列问题的统计结果,反映了农村基层领导干部与网络的亲密程度及其网络认知程度。
“您每天上网的时间有多长?”选择“偶尔上网”的为412人,占46.4%;选择“1小时左右”的为384人,占43.2%;选择“2~3小时”的为83人,占9.3%。这表明,乡镇党委书记与网络的亲密程度不高,近半数仅仅是偶尔上网。在较少接触网络的情况下,有效运用网络的可能性很低。
“您上网重点关注哪些内容?”选择“时政”的为860人,占96.8%;选择“财经”的为344人,占38.7%;选择“党建”的为390人,占43.9%。这表明,乡镇党委书记对时政问题高度关注,表现出了较强的政治敏锐性,但对党建问题关注度仅为43.9%,不能不说很令人遗憾了。因为乡镇党委书记是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关注并抓好农村党建工作是本职,不关注或者抓不好农村党建工作是不称职,甚至是失职。
“您的触网方式主要有哪些?”选择“浏览网页、看看新闻”的为864人,占97.3%;选择“使用手机上网”的为223人,占25.1%;选择“使用QQ、MSN等即时通信工具”的为138人,占15.5%;选择“开通并经常使用博客或微博”的为37人,占4.2%。这表明,乡镇党委书记的触网方式绝大部分尚处于使用单位配备的办公电脑偶尔上网浏览网页、看看新闻的状态,使用QQ、MSN、BBS、博客或微博的人为数很少。
“您认为基层领导干部的网络素养包括哪些内容?”选择“正确认识网络”的为740人,占83.3%;选择“经常关注网络”的为585人,占65.9%;选择“学会包容网络”的为280人,占1.5%;选择“善于使用网络”的为639人,占72.0%。这表明,乡镇党委书记对网络传播重视程度较高,大多数人认为不仅应当经常关注网络,而且应当正确认识网络,善于使用网络。但对网络不肯包容的人数也占比很高,这表明,乡镇党委书记对网络舆论有较浓的厌烦情绪,甚至对网络有一种潜在的恐惧感。
媒体应对能力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领导能力、执政能力之一。领导干部应当积极主动地善待新媒体,善用新媒体,赢得主动权,打好主动仗。而提高媒体应对能力,学会适应网络的规律和特点,坦然、真诚、客观地面对网络等新媒体,则是领导干部最起码的网络素养。尤其是身处农村工作第一线直接与农民群众打交道的乡镇党委书记,必须学会处理与网络等新媒体的关系,避免新媒体将一些工作中的矛盾予以选择性曝光,甚至歪曲事实,扩大事态,造成恶劣影响。
乡镇党委书记对下列问题的回答,较为真实、客观地反映了他们的媒体应对能力以及他们在媒体应对方面的基本情况。
“您如何看待信息网络时代党政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能力?”选择“应对媒体的能力是信息网络时代党政领导干部的必备能力”的为812人,占91.4%;选择“应对媒体的能力在党政领导干部的几种能力中无足轻重”的为31人,占3.5%;选择“当前党政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能力亟待提高”的为744人,占3.8%。这表明,乡镇党委书记对党政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能力高度重视,而且普遍认为当前党政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能力亟待提高。
“党政领导干部应对网络事件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选择“麻木不仁”的为343人,占38.6%;选择“不知所措”的为635人,占71.5%;选择“简单粗暴”的为337人,占38.0%;选择“弄虚作假”的为159人,占17.9%;选择“脱离群众”的为107人,占12.0%;选择“站在群众对立面”的为153人,占17.2%。这表明,乡镇党委书记对于网络事件存在恐惧心理,一旦遇到网络事件,难免不知所措。同时,他们也认为有些基层领导干部在应对网络事件时容易犯脱离群众、简单粗暴甚至站在群众对立面、麻木不仁、弄虚作假的错误。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说明他们对这些错误做法有所警惕,而且持反对和抵制态度。
“您与网民在线交流有哪些顾虑?”选择“因疏忽大意而说错话、表错态”的为463人,占52.1%;选择“老百姓大多数都变成‘老不信’”的为262人,占29.5%;选择“当场遭受网民的质疑和责难”的为180人,占20.3%;选择“有些网民实在不可理喻”的为293人,占33.0%;选择“网络舆论如同暴风骤雨令人难以接受”的为249人,占28.0%。这表明,乡镇党委书记对与网民在线交流顾虑重重,相当一部分人难以接受网民的质疑和责难,难以承受暴风骤雨般的网络舆论,甚至觉得有些网民实在不可理喻。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与网民的在线交流,如果不是迫不得已,他们是绝对不会主动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的。
在网络时代,网络素养已经成为衡量一位领导干部能力素质的重要标志。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的网络素养,主要是指他们的网络认知能力、信息解读能力、网络运用能力。农村基层领导干部既是网络、博客、微博、手机报等新媒体的受众,又是这些新媒体报道和监督的对象。他们不仅要具备解读和批判网络信息、微博信息的能力,而且还要善于使用网络做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农村基层领导干部提升自身网络素养,主要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在网络时代,信息公开度、决策透明度、民主参与度越来越高,而网络的即时性、草根性、互动性等传播特性,可以将一切人、一切事物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让人围观。一些领导干部因此产生“恐网”心理,担心被置于“放大镜”下,害怕个人信息、工作疏漏或违规行为会被网络曝光。其实,网络是一柄“双刃剑”,既会曝光那些操行不端、贪腐堕落的领导干部,也会保护那些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领导干部。有的领导干部就认为:“网络是个好东西,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各级领导干部只要敢于赤裸裸地面对社会公众,就能够直面网络,经得起网络的拷问。其实,那些贪腐堕落的领导干部无论怎样害怕,最终还是难以逃脱被围观的命运。因此,领导干部特别是农村基层领导干部要克服“恐网”心理,消除“谈网色变,避网烧身”的网络恐惧症,勇于直面网络围观,进而主动亲近网络,将自己置身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网络监督之下,学会在网络围观状态下开展工作。农村基层领导干部每天都要面对群众,他们的一言一行,老百姓看得到、听得到,只要在思想政治上忠诚坚定,工作作风上求真务实,生活作风上品行端正,反腐倡廉上敢于碰硬,即使有人给你造谣,肯定也会有人为你辟谣,那些网络谣言会不攻自破。
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工作繁忙,经常处于“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要善于挤时间、钻空闲学习网络知识,提高用网水平,因为那种只是偶尔上网浏览网页、看看新闻而处于“网盲”边缘的状态,与网络时代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一方面,要对农村基层领导干部进行网络知识考试,其内容就是那些最基本的网络知识、最必要的操作技能,譬如如何进入门户网站浏览网页,如何发送电子邮件、回复网络留言,如何使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搜索,如何安装网络插件、收藏存储重要网页,如何上传、下载信息和文件等等。这些入门级的知识应当纳入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应知应会的范畴,不掌握这些知识基本上就属于“网盲”;另一方面,要倡导农村基层领导干部进一步自学网络知识,提高用网水平,譬如学会如何使用QQ、MSN、飞信等聊天工具与网友互动交流,如何在论坛发表帖子,如何开设个人博客、微博,如何撰写个人日志、维护个人空间,如何在论坛中发现民意、关注民生、收集民情、汇聚民智等等。通过网络知识的学习,做到懂网、知网、融入网络,进而逐步深入了解和熟悉网络,具备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互联网获取和把握信息的能力、运用网络引导舆论的能力。
掌握一般的网络操作技能、具备普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于农村基层领导干部而言,还远远不够,必须深入了解网络的作用和特点,把握网络的传播规律,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工具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用网水平,充分运用网络。一是要准确地认知、解读和评判网络信息。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应当辩证地分析和认识互联网存在的问题,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上的过激言论,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暴力”“网络审判”和“网络围观”等现象,因势利导地驾驭网络、管理网络、运用网络、引导舆情。二是要积极与网民进行网上交流互动。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应当克服对网民的偏见,深入到网民中去,倾听网民的声音,掌握网民的思想,熟悉网民那些富有特色的网络语言,了解网民的用网特点、上网习惯、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与网民进行真诚、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回答网民的质疑,解答网民的难题,从而赢得民心,让网络成为阳光政务的助推器,成为密切干群关系的催化剂。三是要自觉、主动地接受网络监督。网络监督作为一种新的监督形式,具有及时便捷、透明开放、自由互动等独特优势,其监督方式、监督力度、监督效果是传统的舆论监督形式所不能取代的。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对于网络监督,应当坚持“要回应,不躲开;要表态,不躲闪;要处置,不躲避”的原则,勇于承担责任,不逃避、不掩饰、不推诿,有错必纠,知错必改。
毋庸讳言,当前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的网络形象并不尽如人意。他们身处农村工作第一线,天天和农民群众打交道,他们的形象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农民群众中的威信。在网络时代,农村基层领导干部要在网络世界塑造良好的网络形象,在网络空间展示爱民、亲民、为民的风采。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农村基层领导干部要在网络空间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与网民的互动交流中关注民生热点,千方百计地为农民群众谋利益,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要坚持利用网络搜集和把握社情民意。网络空间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毫无顾忌地反映意见建议、表达各种诉求的平台,农村基层领导干部要把网络空间变成搜集和把握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开通“网络民意直通车”,密切关注网络反映出来的社会公众的思想、意愿和利益诉求,关注网络呈现出来的各种社会思潮、意识形态和舆情动向。通过“网络问政”,从海量、即时、未经筛选的原生态网络民意中获取真实、高效的社情民意。三是要坚持亲临突发性事件、灾难性事件等特殊事件第一线。群众在危机和灾难面前最需要关心和帮助,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在危机和灾难降临之际,不躲避,不退缩,亲临现场,果断处置,不仅会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也必将赢得网络空间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赢得网络舆论的支持和广大网民的称赞。
(本文系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信息网络条件下的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研究”【批准号10BD J019】阶段性成果)
(责编/朱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