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事而发 因时而评

2012-09-26 05:23孟晓东
求学·素材版 2012年9期
关键词:赵本山时评小品

孟晓东

时评,顾名思义,就是时事评论性的文章。它是对新闻事实、现象、问题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一种论说形式。中学生要想写好此类文章,必须注意从以下四点寻求突破。

一、切口求小

对于一篇篇幅仅仅800余字的时评文章来说,写作者应善于选择小的切入口,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针见血”。“一滴水中看世界,半瓣花上说风情”,从一个人、一桩事、一种现象入手,从事件中选取一个侧面或一点来予以观照,去做文章,通过联想、类比、对比去揭示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意义。如下面的例子:

没有赵本山的春晚,赞助商还愿意掏腰包吗?赵本山的小品诙谐幽默,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大量的喜剧“笑”素,从头到尾都让观众笑声不断,很多赞助商看中的就是“赵式幽默”品牌。2004年春晚,赵本山凭借《卖拐》蝉联“小品王”,据说其中的道具——某某牌拐杖,至今仍畅销不衰。如此说来,央视、赞助商、趙本山三方无形之中已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据说,球星乔丹离开NBA的当年,广告赞助锐减20%,春晚没有了赵本山,广告的终端观众人群分散,广告商还会砸钱给央视吗?傻瓜才会干呢!(赵利《假如赵本山不上春晚》)

在赵本山生病后,喜爱他的观众除了关心他的身体,还关心赵本山如果不能出现在春晚舞台上会怎么样?上面的这段文字,作者就抓住一个群体——赞助商去谈,避免了面面俱到,蜻蜓点水。

二、求深求透

时评文“切口求小”,但立意却应“求深求透”,发人深省。鲁迅说他“论时事不留面子,砭痼弊常取类型”,“取类型”且“不留面子”,既可“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又方便用“手术刀”剖开患病之躯,作深度的诊断。如下面的例子:

地方政府必须明白,“优待”违法同僚,为他们“挖坑”养老所收获的情感资本,根本不足以抵支公信力流失带来的执政风险。相反,它还会使自身施政陷入“塔西佗陷阱”,无论出台什么政策、上马什么工程,哪怕其有利于经济发展、能够增加就业,都会遭遇舆论的反对、民间的抗争,从而导致地方管理寸步难行,甚至遭遇人身羞辱。因此,不论是从因应民间反腐呼声、还是重塑政府形象的角度来说,阜宁县政府都不该“放行”刑满贪官入编,何况还是吃空饷。(王垚烽《贪官出狱还有编制实在荒唐》)

贪官出狱后还有编制会带来什么后果?除了违反人事部的规定、招致指责和批评外,受伤最重的莫过于政府的公信力,而公信力的一再受伤,势必会使政府执政举步维艰。作者步步深入,深刻剖析了“贪官出狱后还有编制”导致的严重恶果,发人警醒。

三、旁征博引

丰富翔实、纵横捭阖的材料,会让议论类文章锦上添花。一些考生苦于“丰富翔实”不起来,除了因为思考得不深不透之外,还与自身生活经验的贫乏和知识面的狭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此,笔者建议中学生朋友平时不妨多留意对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和视野。

赵本山没念过几天书,更没有上过高等学府,他的那点本事大都是从黑土地里学来的,但是,谁能说,艺术家一定是“科班”出身呢?谁能说没有上过大学的爱迪生不是伟大的科学家呢?谁能说学医出身的鲁迅不是伟大的文学家呢?余秋雨先生对赵本山是不是位艺术家也有过评论,他说,赵本山虽然未上过大学更没有学位,可是全国5亿人都喜欢他演出的小品,你说他不是艺术家是啥家?就在前不久,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还在京举办了赵本山执导的连续剧《乡村爱情故事》研讨会,参加研讨的专家、学者多达20多位,他们的高度评价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学术界对赵本山艺术水准的认可。(庞贺《赵本山“艺术家”头衔之辩》)

上面的这段文字,就很好地体现了写作者丰厚的积淀及对鲜活材料的敏感。

四、言辞犀利

精彩的时评文应该是很能抢人“眼球”的,因此,为了取得满意的“引力”效果,时评文在言辞上就不妨体现出点“杂文味儿”,诸如幽默风趣、冷峭峻拔、鞭辟入里、言近旨远、酣畅淋漓、亦庄亦谐、耐人寻味、雅俗共赏等风格的语言都是写作者较为理想的选择。如下面的例子: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似乎皆大欢喜。但有的人头脑发热,好大喜功,慷国家之慨,大搞华而不实的政绩工程、耗资巨大的豪华建设、大肆圈地的开发区、严重污染的工厂、豆腐渣般的大桥等等。有的建成后闲置多年,有的造了一半就要拆,有的需要花费巨大资金去善后。总之,“瞎折腾”真是害苦了百姓,破坏了环境。真所谓“建,百姓苦;拆,百姓苦!”(李阳《“瞎折腾”何时了?》)

面对“瞎折腾”现象,作者直面现实,愤然指责,语带讽刺,大声疾呼,有呛人的辣味,有针砭的责任,尽显了时评文的论辩魅力。

猜你喜欢
赵本山时评小品
《临宋人小品》
把新闻时评做成报纸的亮点
山也还是那座山
不说话就是最好的敬业
赵本山选司机
漫画·时评
漫画·时评
漫画·时评
世相小品